《父亲的秘密》在文章写到结尾时,通过父子一次之间的对话,儿子才知道了父亲的秘密:十五年前俩人的那次森林迷路的历险,父亲可能尝遍了世界上所有的蘑菇……文章至此对父亲描绘就戛然而止,也顺便结尾了。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自己故意询问,这里就像放电影一样,观众正关注的镜头却跳跃过去再没有了,那么,在场的儿子听到这话时将会是怎么样的反应。虽然说文章结束了,看看能不能添几笔,说说儿子会怎么做。
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积极讨论。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几乎达成共识:儿子会喊一声“爸爸——”就哽咽住了,紧接着,扑进爸爸的怀里,俩人紧紧拥抱,儿子感动得哭泣着。听到这里,自己赞扬学生,大家可以当导演或者演员了。学生们都笑了。
在学习《社戏》时,有一个问题是,看社戏之前遇到了波折,有什么作用。自己没有让学生着急回答,而是让学生这样来思考:假如文字不是原文那样的写法,不是要想看戏遇到了波折,而是心想事成,顺顺利利就看戏去了。试着个人体会和比较一下,哪种效果好。经过这样的处理,好多学生回答了原文写出来的效果好。而至于为什么,还是有部分学生不能回答,似乎答案就在嘴边可就是说不出。于是个人启发学生:自己想不想看戏,看戏的心情迫切不迫切,又是谁促成了这次看戏。这时,好些学生终于明白了这种写法的作用了:展示了个人看戏时急切的心理,也体现了少年朋友的真诚热心,善良友爱。换句话来讲,文章确实还需要一些波折,正所谓“文似看山喜不平”。
实际上,在平时的阅读当中,作为老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多做思考,多做比较,不妨个人对文字再处理,通过不同的效果比较,体会不同写法的妙处和作用,这对学生提升阅读能力以及加强阅读效果是很有益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