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与钟爱写作研究的同行交流,他们感慨:自己的教研文章能够频频见诸报刊,而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始终不够满意,常常为拿不出像样的两节公开课发愁,总感觉上课没有写文章好玩。就连周围的同事也颇有微辞:你看他也就是能写几篇文章,你让他上节公开课试试看。一句话:你写写文章还行,上课可就差远了。
教育职场中,还有另一种情况:某君上起课来顶呱呱,在周围同行中也是数一数二的。然而他们也有苦恼,教学水平好像到了高原期,再上一个台阶都很难。日常里,也只能在自家门口耍耍几节课,最多到个地市级层面展示展示,再往远处走都很困难。有时,也很想通过“反思”来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实践技能,却感到困难重重。因为一旦拿起笔来,总感觉不如上起课来那么得心用手。
既能上好课也能进行写作研究,既能写作研究也能上好课,这二者之间真的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上好课就不能写好文章,或者是写好文章就不能上好课?那么二者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写教研文章,首先要有一个好的选题,有了好的选题,写作会文思泉涌,有动力。上课也如此,教师上公开课往往也会选择与自己教学风格匹配的课文来上。有人擅长抒情,他就选择《让我们荡起双桨》《再见了亲人》《高粱情》一类的课文来上;有人擅长教学哲理类的课文,就选择《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第一朵杏花》《苹果里的五角星》一类的课文。如青年名师毛立业教学《鹬蚌相争》《螳螂捕蝉》等寓言类的课文最拿手。像于永正老师那样什么课都能拿来上的大家还是不多的。
在写一篇文章之前,往往要围绕主题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构思酝酿,要有一个积淀的过程。上课也如此。要上某节课,教师需要通读教材、熟悉年段课标要求,查阅背景资料,参考他人上课的成果等。
写一篇文章,有一个或明或暗的“主线”,即作者要表达的某种教育“思想”或“主张”。其实。我们的每一堂课不也是在某种教育理念支撑下的教学行为吗?写一篇文章,往往需要一个明晰的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怎样收尾等。而上课则要明了,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文章,为了能够抓住读者的眼球,往往在表达上很注意技巧。如,题目要新颖才能够吸引人,行文该详细写的定要多费笔墨,该一笔带过的则要节约文字。君不见,名师们的公开课,课前要和学生进行几分钟的快乐交流,就如文章的题目一样,上来抓住学生的眼球,快速营造一个师生交流的愉快场,对一节成功的课至关重要啊!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一篇比较长的课文时,往往会运用“长文短教”的策略,选择一个切入点,只要在关键句段进行品读细嚼即可,其他文段便一带而过。就是短篇文章的教学,也不是平均实用力气的,必有段落扶一扶,必有段落放一放。
因为有了不断超越课堂教学艺术的动力,也就有了展示上课的机遇,驾驭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自不在话下。在无数次课堂遗憾中,逐渐变得从容、大气、清爽、智慧起来。写作的能力,是在写作中历练出来的;上课的教学艺术,当然,也是在上课中不断磨练出来的。因为,“教学的艺术就是一门实践的艺术”。
如果非要概括教师的研究与教学两者关系,那么用一句通俗的话说:从事研究的教师,课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不从事研究的教师,课好,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而教学艺术的升华需要从经验上升到理论,仅靠一只实践的翅膀,或一只理论研究的翅膀,都不可能在教学的天地里自由翱翔。在“爱生思想”的关照下,愿你我他的写作研究与教学艺术比翼双飞,达到理想的王国。
学会说话比学会写作更重要
文‖于灵云
上次去市一小学习 师傅宋运来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宋大师认为 未来的人才 💫学会说话比学会写作更重要✨太有理了 🌷经典名言🌷他很幽默地举了这样一个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在一家宾馆里有一位男服务生无意中推开了一位豆寇少女的房间🌴他看到了不该看到的一幕✨一位漂亮的美少女正在裸浴✨💐问题来了🍀如果你是那位服务生将怎样来圆场 当时有三种应聘答案 🍂第一位应聘者🍁说对不起 小姐 我不是故意的🍁第二位🍂对不起 美女 我什么也没看见💫🌹第三位是这样的👋🏻他说 对不起 先生 我走错门了🌹👋🏻💫毋庸置疑 被录取的肯定是第三者🍓师傅分析🌸第三位应聘者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说话🌸🌼而前两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综上所述 我觉得无论是同事之间的相处还是夫妻之间的探讨 是否会说话太重要了 会说说笑起来 不会说说跳起来 所以我们要学会说话 🌺🌺✨💫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尽量做到坏话好说[微笑]
不要微名,于灵云,滨海作协会员!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咏娃》编辑;《剑鸿的诗意人生》编辑;《可爱小池塘》专栏作家编辑;《季风的草塘》编辑;《雪域阳春文苑》宣传部长!曾任《南时文苑》副总编;《三湘四水》专栏作家编辑!她本着感恩的心态写诗当编辑,不图任何回报!她的教学口号是:金杯银杯不如学生口碑!她的人生信条是:受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受人涌泉之恩,拿命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