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宵佳节话放灯
荣玉奇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到来了,应该说,“灯”是元宵节离不开的话题。
农历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又称“灯节”。在我们老家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的说法,元宵节这天晚上,不仅大街上要挂灯,家家户户门前要张灯,而且还要用黍子粘面做成粘灯,放到家门口的石墩上,颇具风采。我的儿童时代,对老家过元宵节挂灯笼和做粘灯的印象十分深刻,不知现在老家还有没有这样的习俗。
据传,正月十五放灯之俗始于汉代,公元180年汉文帝平叛胜利后,举国同贺,一时间各式各样的彩灯挂满大街小巷,汉文帝遂将平叛胜利之日命名为“元宵节”,每到正月十五晚即令点灯,并亲自到佛寺张灯祭神。
到了唐代,元宵节放灯发展到盛况空前的灯市,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当时灯节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唐诗人张悦又有诗赞道:“龙街灯火千树艳,鸡踏莲花万对春”。把当时到处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到了宋代,元宵节更是热闹非凡,为了鼓励人们上街观灯,朝廷甚至发布命令:“凡来观灯者赐酒一杯”。于是观灯者人山人海,真是“一派笑声和吹鼓,六街灯火乐升平”。苏东坡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大成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将元宵观灯描写得更为生动:“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声箫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南宋后,人们将谜条写在五彩缤纷的花灯上,供观灯者猜射,称作“灯谜",更增添了观灯的乐趣。明代放灯从正月初八开始,一直延至正月十七日晚落灯。明代画家唐伯虎曾这样赋诗盛赞元宵节:“有灯元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声歌散灶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可见当时元宵佳节,满地灯花,满街游人,通宵歌舞的热闹情景。
如今,元宵节仍有放灯的习俗,前几年我们邢台几乎每年元宵节都要举办灯展。只不过现在的灯节已今非昔比,由电灯取代了过去的蜡烛、油灯。电灯,以其特有的魅力,丰富着人类绚丽多彩的生活,使灯节更是五光十色,像老少妇孺皆喜爱的狮子灯、龙灯、嫦娥奔月.灯、天女散花灯、孙悟空大闹天宫灯,都很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已成为灯节保留的精品。此外,人们还借助LED等现代高科技,设计制作了许多极富时代气息的花灯,如火箭灯,宇宙飞船灯,机器人灯等等,更是使人们大开眼界。记得前几年,我和邢台网的网友们,连续几年一起观灯,到也别有一番风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