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剧:苏秦与张仪
南博文(十四岁)
人物:旁白、苏秦、张仪、秦惠文王、
赵肃侯、燕文公、昭阳、贾舍人

一:合纵抗秦
旁白:战国时期,七雄纷争,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成为东方强国,新旧地主形成了两个派别:一个展开‘连横’运动;一个展开‘连横’运动;主张合纵的人,认为中原诸侯应当联合起来一同抗秦,造成南北联合的局面,从地理上看,南北合成一条直线,故为合纵;主张连横的人,认为中原诸侯应当跟秦国亲善,造成东西联盟的局面,从地理上看,连成一条横线。有个借着‘合纵’游说而出名的人,叫苏秦。
苏秦【自信满满地】:不管是合纵还是连横,只要能混个官做就行!
旁白:苏秦首先见了周王,但碰了个钉子,接着,他又去拜见秦惠文王。
苏秦【对秦王说】:大王可以采取连横,一步一步兼并六国。。。。。。。
秦惠文王:我的翅膀还没长得那么硬,哪能飞得高啊?
苏秦:啊。。。这!
秦惠文王:先生说得挺有道理,可是我还得再准备准备,等翅膀硬了,再向苏先生请教!
苏秦:【沮丧地】哦,好吧!
【转身离开秦王】
旁白:苏秦又碰了个钉子,但总也放不下发财的念头。
苏秦【边回家边说】:哼,连横不行,那我去搞合纵!
旁白:苏秦回家后,认为自己的才干还不够,所以被秦王拒绝,于是,苏秦决心刻苦读书,他挂悬梁,锥刺股,勤奋苦学了一年多,终于背熟了姜太公兵法,记熟了各个国家的地形,政治情况,军事力量,此外,苏秦还研究诸侯们的心里,将来当说客的时候,好说服他们。公元前334年,苏秦先去了燕国
苏秦【对燕文公说】:燕国虽说有两千多里的土地,几十万的士兵,但跟西边的赵国,南边的齐国相比,那燕国就差得太远啦!
燕文公:是啊是啊!人家都是军事强国!
苏秦:这几年以来,强大的诸侯国老是打仗,弱小的燕国却平安无事,大王您知道这里的缘故吗?
燕文公:不知啊!请苏先生明示!
苏秦【坚定地】:那是因为赵国在中间挡住了强大的秦国!上衣仪给无事。
燕文公【暂停】:嗯对!有道理
苏秦:可是赵国要是来打燕国,那就太容易了,早上发兵,下午就可以到燕国!
燕文公【十分担心地】:是啊!!
苏秦:大王不跟邻近的赵国交好,反倒把土地交给偏远的秦国,这不是一个很错误的做法吗?
燕文公【恍然大悟】:哎呀!我怎么没想到呢!那先生有什么办法让燕国维持安定呢?
苏秦:大王可以交好邻近的中原诸侯一同抵抗秦国,这样,燕国才能真正安稳!
燕文公:好是好,就怕别国不答应啊
苏秦:我愿意为大王去游说赵国!
燕文公【很欢喜地】:那就太好啦!
旁白:苏秦很快说服了赵肃侯,还拜苏秦为相国,赵肃侯把相印交给他,还给了他几百辆马车,一千斤金子,一百双玉璧,一千匹布帛,叫苏秦去联络诸侯,可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事儿。
赵肃侯【急切地,将苏秦召回,并对他说】:不好了,不好了!
苏秦:大王,出什么事了?!
赵肃侯【十分着急地】:刚刚接到战报,秦国打败了魏国,魏王打算割地求和!
苏秦【很惊讶地】:什么?!居然还有这事!
赵肃侯:相国您看,万一这秦国来侵犯赵国该怎么办呀?
苏秦【很担心地】:是啊!秦军要是打到赵国,那我的抗秦计划不就泡汤了吗?!
赵肃侯:对呀!相国,该咋办啊?!
苏秦:那个。。。。。。秦国的军队刚刚打到魏国,这时候已经累了,一时办会儿不会打到赵国来。如若来了,我也有退敌之策!
赵肃侯:即使这样,您也不要出去了,要事秦国的军队不过来,到那个时候,您再动身吧!
苏秦:这个。。。好吧!
旁白:苏秦回家后想出了给办法:他打算利用一个人,叫秦国不来侵犯赵国。可这个人也十分机灵,哪能轻易地被苏秦利用呢?他必须得想个高超的办法才行,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二:激将法
旁白:苏秦打算利用的这个人,就是他的同学张仪。张仪原本是魏国人,当初也跟苏秦一样,是个很穷的政客。他见过魏惠王,可魏王没有重用他,张仪就带着家小到了楚国,在这个,他做了楚国令尹昭阳的门客。有一天。
客人甲【对昭阳说】:听说大王把无价之宝和氏璧送给了您,可不可拿出来给我们瞧一瞧啊?
昭阳:好好好!那就给各位看看,开开眼界!【就把和氏璧拿出来,给客人们看】
旁白:于是,昭阳就把壁给客人们传着看。看着看着,就下起了大雨,昭阳就都把客人们送了出去,那块和氏璧也不知道被谁拿走了,昭阳不想为难客人,就问起自己的门客。
昭阳【对门客们说】:你们说!到底是谁拿走了和氏璧?!
旁白:其中有给人觉得张仪穷得要命,就说壁是张仪偷的,于是,这昭阳二话不说,就把张仪绑在树上打他
昭阳【边打张仪边生气地说】:张仪!我告诉你!赶紧把和氏璧给老子交出来!
张仪【十分痛苦又无奈地】:我。。。。真不是我偷的呀!我。。。我发誓!
昭阳:谁信啊!张仪你快招认!
张仪:哎呀!真的不是我干的!您让我招认什么啊?!
昭阳:不是你偷的,那还能是谁呀?!
张仪【无奈地】:我。。。。。我哪里知道啊!反正真的不是我!
旁白:张仪被打得没有一处好地方,但就是不招认,最后被人抬进了家。
张仪之妻【见到张仪,十分伤心地】:你啊你!怎么会被人打成这样啊?!
张仪:来,你瞧瞧,我的舌头还在吗?
妻子【苦笑】:都被人打成这个样子了,还有心情开玩笑,你的舌头当然还在啊!
张仪:好好好!只要我的舌头还在,我就不怕。你也可以放心!
旁白:张仪调养了一阵子,身上的伤全愈了,就回到魏国,后来,他听说同学苏秦在赵国当上了相国,就打算投奔他,半路上遇到了一个叫贾舍人的赵国商人,他们就结伴而行。
张仪:听说赵国的相国叫苏秦,是真的吗?
贾舍人:对!敢问这位先生尊贵大名?难道您认识我们的相国?
张仪:我叫张仪,是苏相国的好朋友,我们俩还是同学呢!
贾舍人:失敬失敬!我正要回赵国,车马是现成的,如若您不嫌弃草民,要不咱们就一道去?
张仪【十分欢喜地】:行行行!您真是个好人!
旁白:于是,张仪就和贾舍人一起去赵国,快进城时,两人就分手道别了。张仪独自进城见苏秦。一直到了第五天,才有了回信。
侍卫:今日相国特别忙,他说请先生留个住址,他打发人去请您。
张仪:这个,好吧!
旁白:张仪留下住址,回到客店里等着,一连等了好几天,都没半点消息。
张仪【对掌柜人说】:嘿!小哥,你知道苏相国到底去哪里啊?怎么我等了这么长时间,苏相国连个消息都没啊?
掌柜人:这个。。。。。我也不知道啊!
张仪:唉!好吧,那我再等等吧!
旁白:张仪又等了几日,时不时的还派人去打听,可这个苏秦好像不知道一样,压根儿没一丝消息,张仪就想去找贾舍人,可又找不到他的住处,就只好再去求见苏秦。
张仪【对侍卫说】:请问苏相国今天在吗?
侍卫:相国说明天相见!
张仪【高兴地】:真的吗?那太好啦!终于能见到相国啦!
旁白:第二天,张仪穿着跟掌柜人借来的衣服去相府。
张仪【得意地】:哈哈!苏秦指定会亲自来迎接我的!
侍卫:请客人从侧门进去!
张仪:啊?!好吧!
【张仪进到府里门客】
旁白:张仪想要进去,可外面的士兵不让他进,说是苏秦公事还未办完。张仪就只好等着。可那客人走完一批,还来一批,大概到了下午,苏秦就叫张仪进去。
张仪【整整衣服】:苏秦见了我,指定会跑下来与我相见的!
苏秦【坐在椅子上,傲慢地】:你好,我的老同学,好些日子不见,你还好吧?
侍卫:相国,午饭时间到了!
苏秦:我公事忙,害的你等了大半天,就请在此吃个便饭吧!我还有事要跟你说呢!
旁白:吃饭时,在苏秦桌长摆着的,全是山珍海味,可在张仪桌上摆着的,却是些粗茶淡饭。
张仪【低声的】:可恶的苏秦,居然这么对待我!唉,算啦!先填饱肚子要紧!
旁白:午饭过后,苏秦就和张仪谈起来了。
张仪【生气的】:我本以为你没忘记朋友,才大老远来看你。没想到你跟本我张仪放在眼里!连同学的情谊都不顾!
苏秦【得意又傲慢地】:哈哈哈!张仪啊!我是没想到你竟会穷成这副模样!倒不是我不肯推荐你,我是怕你成不了大事,反倒把我苏秦给一同连累了!
张仪【特别恼怒地】:好你个苏秦,竟敢这样跟朋友说话!【停一会儿】大丈夫富贵要自己干,难道非要你小子引荐吗?!哼!
苏秦:哈哈哈哈!好吧好吧,我看在老朋友的份上,赠你50两黄金,你自便吧!
【侍卫端着黄金递给张仪】
张仪【把金子打到地上,很生气地】:切!谁稀罕!【说完后转身就走】
旁白:张仪回到客店,把苏秦大骂一顿!就在这个时候,恰巧贾舍人经过。
贾舍人:我忙了好几周,没来看您。真对不起啊!不知您见过苏相国了没有?
张仪:哼!苏秦这种没有情谊的小人!别提他啦!我现在一听到‘苏秦’这个名字就来气!
贾舍人;张先生为何要骂苏相国呢?
旁白:张仪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贾舍人。
掌柜人:如今张仪先生的欠账还未还,回家又没有盘缠,我们正替他着急呢!
张仪【长叹】:唉!我张仪的命怎么这么苦啊!
贾舍人【自责】:当初都怪我多嘴!劝您到这里来,没想到不但没帮了您,反倒还连累了您!我情愿把这钱帮您还上,再把您送回去,您看如何啊?
张仪:唉!我没有脸会去,我打算会一趟秦国,可是。。。。。唉!我没钱啊!
贾舍人:啊?先生要到秦国去,这可太巧了!我正要去秦国看个亲戚,咱们就一起去吧!路上彼此也有个照应!
张仪【感激地】:像您这种侠义心肠的人,苏秦真是没法儿比啊!
旁边:他们到了秦国之后,贾舍人将张仪引荐秦惠文王做客卿。
张仪【十分感动,十分感激地】:我在困苦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瞧得起我。只有你这个知己不断地帮助我啊!
贾舍人:张先生啊!你别糊涂了!我不您的知己,苏相国才是您的知己!
张仪:啥?这。。。。这从哪里说起?
贾舍人:相国正计划着叫中原诸侯联合起来,就怕秦国攻打赵国,破坏了他的计划,他想借亲信执掌秦国大权。
张仪:啊?
贾舍人:相国叫我打扮成买卖人,引先生您到赵国,但他又怕您得了一管半职就满足了,故意用激将法。先生果然生气,要争口气!
张仪:唉!我自以为我聪明,想不到我张仪还一直蒙在鼓里呢!
贾舍人:苏相国给我好些金钱,非要秦王重用先生不可。我是相国的门客,如今事情我办完了,该回去向苏相国报告了!
张仪:好!请您回去时务必代我向苏秦相国道谢,他在一天,我张仪绝对不叫秦国来攻打赵国!
贾舍人:好的好的,我一定转告相国,您放心吧!
旁边:这么着,战国时期出了这样两个能说回到的政客,一个懂‘合纵’;一个懂‘连横’,他们彼此间首先形成了攻守同盟!
(全剧终)


南博文 ,十四岁,济南市章丘双语学校,八年级一班。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