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访谈】
著名编剧许莎朗:电影“梦工厂”的建设者
著名编剧许莎朗
许莎朗,资深编剧,香港编剧家协会成员,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及香港树仁大学新闻系讲师,文学青年训练营特邀导师,龍翰影业首席总编剧、艺术总监、编剧培训导师,麒麟读书会高级顾问、名誉会长。电影代表作品有《梁祝》、《古惑仔之猛龙过江》、《黄飞鸿之西域雄狮》、《绝色神偷》等;电视剧代表作品有《功夫状元》、《地下铁》等。2021年1月10日,剧本《硬核老爸》在由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等组织联合主办的“为中国编剧原创加油”电影剧本评选活动中荣获中国原创剧本奖。
她的影视作品,充满温情、共情与善意。在极具辨识度的“许式风格”中,为观众与读者提供了独特的叙事美学。近日,北方文学创作中心独家专访了许莎朗老师,关于题材的丰富性、故事的创新性、编剧的创造性进行了多维的解读,既有超然的哲思,更有行业痛点的追问。
剧本的“人情味”
《硬核老爸》剧本论
①
记者:最近您编写的剧本《硬核老爸》获得了中国原创剧本奖,关于这个剧本您有没有什么想分享的故事?
许莎朗: 首先,我很意外你们这么快就知道这个故事获奖的消息。老人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一直认为“老人绝对不是弱者”,反之,他们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有了很大的认知和抗压力,越是年长,性情愈加奔放,愈有勇气去完成自己认为重要的愿景。《硬核老爸》主要讲述石大龙、罗庚、温水柱三位老人组成的“硬核三人组”追求美好的老年生活,实现自身价值的故事,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人生乐趣。
为加强电影故事的客观性、娱乐性以及富有地域性,在创作前,我特地去长沙汨罗,长乐等地采风,这使得电影故事可以更好的融入地方特色以及与故事交相辉映,使故事更具多面性和丰富性,使剧本更富有人情味儿。
“为中国编剧原创加油”活动海报
温情是剧本底色
剧本设计与审美
②
记者:您很看重作品的有序性。请问您觉得在您创作的剧本中,是否有精密的设计理念存在?
许莎朗:有,我会对一些情节进行精细设计,采用超现实的手法去表达人的美好、人生的乐趣、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馨。每个人的创作都会体现出自己的底色,我觉得我创作的底色是——温情。在进行一些情节设计时,我会不自觉的将一些温情带入到作品,例如我会创作一些人在碰到困难或陷入低潮时,有人伸出援手这样的时刻,做剧本创作,就是要展现人性的温暖,以及社会的温馨,这样的时刻在电影中可以引起观众的共情,这样的情节设计也是观众喜闻乐见的。而且你会发现有很多经典的电影,都不缺乏这样引起观众共情的时刻,观众对这样的时刻都会有深刻的记忆。
记者:您这种温情的底色,是从您写第一部剧本的时候就已经确定自己有这样的一种审美在里面吗?
“喜欢创作的人是幸福的”
剧本创作风格探讨
③
记者:您已从事编剧行业多年,写作过许多精彩的剧本,相较于以往,您现在的剧本创作在风格上是否有什么不同?
许莎朗:首先我要澄清,我写过那么多剧本,不代表他们都优秀。其实,一个剧本优不优秀很难讲的清。因为编剧毕竟是一个工作,他是服务于整个团队 ,他不是个人的表达,不是个人的作品。
至于风格其实是有所改变,每次重温一些港产片,我都会情不自禁陷入自我反思的一种状态。从八岁走进电影院看电影,到后来自己写电影,我一直对自己有清楚的定位。年轻时,我的不足在于缺乏人生经验,对社会不同阶层领域认知的不够,这就导致剧本内容总是那么单薄,片面。之后,我潜心学习,不断弥补。我会将剧作中所需角色代入现实生活进行深入挖掘其行为,心理等,久而久之,在时间的沉淀下,我的风格转变为更着重现实逻辑的思维。比如:科幻、武侠这类题材,我都会用现实逻辑的思维思考,这是我从香港到内地剧本创作方面最大的进步。
在此,分享一个小故事。1989年刚入行那一年,香港电影事业处在蓬勃发展期,但我预见将来会有一个拐点,我就在思考,刚入行不久就要面临失业,那我要不要选择这个行业呢?这时,我的脑海出现一个声音,他说:就是全香港的编剧都失业了,不等于你就不能继续写剧本了,电影事业是不会消失的,在你有生之年只要有电影,就需要编剧,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于是我留了下来。2003年在京,由于从小生活在港,我创作的剧本很难接地气,只要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我都写不出来。在这重要关头,脑海里又出现那个声音,他说:你现在急需学问,至少对某个领域要有一套系统的学识,你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于是,我停下脚步,静心学习,从2003年至今,我学习各个方面的知识,尤其是系统地吸收创作方面的知识,这是我本人最大的改变。
我们(这些文字从业者)把终身事业投放在这字里行间,心底都有一种对文字的渴望,和文字对我们的召唤。我认为,人的生活过于现实,需要超现实的文学作品作为调剂品来慰藉我们的心灵,这样就形成了作者与读者、创作者与观众的关系,正是这类关系,造就了文化影音市场。所以,喜欢创作的人是幸福的。
记者:您所说的这种现实逻辑是不是在《硬核老爸》剧本里也有体现呢?
许莎朗:越是科幻的或超现实的东西,我们需要现实逻辑,反之,现实的题材,我们不需要太讲究逻辑,反而需要多一点的想象力。《硬核老爸》看上去是一个现实题材,但是他的写作却不那么的真实。拿其中的主人公来说,在思维上,比如:要吃饭、要睡觉这个是现实,但是他的想法就不一样,他要成全自己,他要成全别人,这就需要一些离地的行为方式来表达,所以这个故事也会体现一些超越现实的心灵的满足感或表达方式。
《硬核老爸》电影
编剧的“视界”
剧本编写技巧分享
④
记者:在编剧技巧方面,听说您有时写作剧本三、四天就可以完成,您是怎么快速抓住编剧作品的灵感呢?或者说,是什么促使您去编写作品?
记者:在编剧行业中流传这样一句话“编剧是一个能‘统治’故事及角色的人物”,那您觉得您提到的“视界”能不能“统治”故事及角色?
不能靠一腔孤勇
对年轻编剧的几点建议
⑤
记者:据说,编剧的门槛是越来越低的,是这样的吗?如果是,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
记者:有的年轻编剧常常感到自己遇到了“瓶颈”,或者觉得剧本落入俗套,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您认为编剧最需具备的素质或者说是能力是什么?
许莎朗:所谓“瓶颈”,它指的是一些成功创作的人在某个阶段缺乏灵感,不能继续进行创作,我们会说他们“江郎才尽”,这样才能称为瓶颈。例如:《梁祝》这个故事的结局,1963版本,李翰祥导演结局就采用了黄梅戏;而我这一版中梁山伯楼台找祝英台的戏,经历了翻来覆去的修改,临开拍前我依旧在改,修改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这个过程不叫“瓶颈”。对于年轻编剧来说,这只能说明从一开始就没有想好自己该进行何种创作。所谓的“瓶颈”,内行人称之为“大脑便秘”。至于编剧所具备的能力,反复多次修改重组,是仔细推敲、思考,这是必然存在的过程,编剧除了写作,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去推敲、去思考、去追求最佳版本的出现,我觉得这是全世界创作者都需要下苦功才能获得的。
《梁祝》电影海报
“每个人都是编剧”
对编剧行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⑥
记者:您认为中国现在需要什么样的编剧?
许莎朗: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我本身对文字有很高的执着心,对待文字,我一直怀着敬畏、慎重的态度。我国最大的特色在于幅员辽阔,文化差异,风俗多样化等,这一特色在创作剧本上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取材丰富,种类多样化。不同年龄,不同处境,不同时期都会有独到的精彩,特有的领悟,每个人都是编剧,都在编写自己独有的人生。
作为一个职业编剧,要热爱职业,对这个职业有规划,有愿景,有追求。更要为之付出努力,要对人类生态和宇宙有看法、有激情、有冲动。
记者:您认为哪些题材是社会急需的?
许莎朗:文化作品不是生命的必需品,但它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当人类获得物质生活的满足后,就需要汲取精神食粮的养分。目前,这个社会所急需的题材,是需要找不同的人去讨论的,每个人所需的都不尽相同。经历了这一年,人们的心理和现实处境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百年之新变局,处在时代的潮流中,我们需要反思,需要重新审视局势。但是编剧毕竟不是教科书,是通过普通老百姓的血与泪、喜与悲,凝聚共情输出的新事物的媒体。所以,在未来的时间,我们更应该去思考,创造生活,这是我认为我们当下应该去下苦功的地方。
许莎朗剧本作品:
电影:
《梁祝》(荣获1994年度台湾⾦马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导演:徐克
《花月假期》 导演:徐克
《古惑仔之猛龙过江》 导演:刘伟强
《黄飞鸿之西域雄狮》 导演:洪金宝
《绝色神偷》导演:霍耀良
《九龙皇后》 导演:霍耀良
《赌侠之人定胜天》 导演:郑伟文
《无极限》 导演:傅敏
《谁说我们不会爱》 导演:刘宝贤
《缘分有Take 2》 导演:麦子善
《财神到》 导演:阮世生 等
电视剧:
《我和僵尸有个约会 1》(ATV)
《万家灯火》(ATV)
《凌云壮志包青天》(北京电视台)
《功夫状元》(广州影视)
《地下铁》(华视)
《铁拳浪子》(华谊兄弟)
《楚留香传奇之血海飘香》(央八)
《辣妈俏爸》(东南卫视)等
2019创作:
院线电影《极客任务》(深圳)、《硬核老爸》(长沙)
都市奇情小说《自制乐园—少女伍漾 无恙》(计划今年在香港出版)
附佳片欣赏:
1994年国语中字《梁祝电影》(经典电影)
(徐克导演 许莎朗编剧)(中国香港)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识别小程序后可播放梁祝电影)
—THE END—
采访|刘宇昕
撰稿|胡茹茹
编辑|陈子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