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道楼观》第三集
诵读:俞幸
公元前89年,西汉征和四年,六十七岁的汉武帝对天下颁布了一道诏书。诏书的内容让大臣们非常震惊,因为这是一封亘古未有的皇帝《罪己诏》。
“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汉武帝的一生是在无比自信和骄傲中度过的,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位以雄才大略著称的皇帝写下了《罪己诏》?又是什么让他追悔不已?这或许是一次皇帝的心血来潮,也或许是一个庞大帝国反思的开始。

第三集 无为而治
公元前202年,乌江边的一抹鲜红让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于有了最终的结果。布衣出身的刘邦击败了时代贵族的项羽成了整个天下的新主人。一个全新的帝国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史称西汉。然而,此时的刘邦并没有得到一个帝王应有的快乐,因为他知道自己接手的是一个怎样的天下。
陈静(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西汉的建立是在长期的战乱之后,社会非常凋敝,民不聊生。凋敝到什么程度呢?《汉书·食货志》有一个形象的表述,叫做自天子不能具驷醇,将相或乘牛车。这句话的意思是连天子都配不齐四匹一样颜色的马;而将相呢?马车都没有,只能乘牛车。”
初生的汉帝国贫穷而脆弱,塞外匈奴的阵阵马蹄声又一次一次地让整个国家陷入崩溃的边缘。如何才能使这座刘姓江山强大起来?刘邦和他的臣下非常迫切地需要寻找到一条途径,但是有效的治国之术在哪里呢?刘邦眼前并没有现成的答案。
这是史书中从未记载过的一天,也许是一位或几位我们今天已经不知道是谁的大臣来到了刘邦面前。他们向这位尊贵而又有些不学无术的皇帝推荐了一种新的治国理念。这个理念非常简单只有八个字,那就是“休养生息,无为而治”。
这是两千五百年前,老子与尹喜之间的一段对话。
“老师,何为无为而治呢?难道君主什么都不做,就可以治理好一个国家了吗?” “无为,并不是 什么都不做,而是指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白奚(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老子认为天下万物包括人类社会每一个社会个体,它都有能力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它是不需要外在的力量的干预的;外在的力量的干预不但对事情不好,反而会把事情弄坏,所以老子就主张无为嘛。”“老师,君主究竟应该怎么去治理一个国家呢?”
“治理大国就像烹调小鱼一样,不要经常翻动,不然小鱼就会被翻烂了。”
白奚教授:“小鱼很小很嫩,水分很大。你在烧制的过程中搅来搅去没几下子它就烂了。” 陈静研究员:“其实无为而治也有很积极的表达,就是顺势而为。所谓顺势而为就是各种客观的条件提供给一个作为的可能,然后作为者顺着这个情势而实现他的目标。”
出身市井的刘邦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拥有极高的洞察力。他认可并接受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汉帝国的未来就在这一刻变得光明清晰起来。
王立群(学者):“汉初实行的这个经济政策最重要的是两点。第一是鼓励老百姓去种地,就是恢复农桑,政府要鼓励他;另一方面就是减轻赋税采取了十五税一的办法。用这种办法减轻负担,用减负的办法让百姓的负担减轻。主要是农民的负担减轻了,才有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再生产中间去。”
在刘邦的治理下,汉帝国开始慢慢恢复元气逐渐发展起来,但真正让无为而治发挥巨大作用的却不是刘邦本人,而是他的儿子和孙子,这就是后世著名的汉文帝和汉景帝。

汉文帝刘恒将无为而治的国策进行得更加彻底。他停止了所有的对外战争,不再大兴土木,更不以任何名义干扰老百姓的生活,让民间自由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日渐恢复,汉王朝终于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祥和景象。
日益富裕起来的汉帝国不仅改变了千万百姓的命运,还让一位女人寻找到了自己一生坚守的政治理想。这个女人就是汉文帝的皇后——窦漪房。这是一个不为世人所熟知的女人,但正是她让汉帝国始终没有偏离发展的轨迹,亦步亦趋的朝着辉煌的方向走去。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