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我写《三台县中医院赋》的这事那事


2020年,为农历的庚子年。“庚子国难”“庚子事变”“庚子赔款”,这耳熟能详的字眼,再加上民间流传的庚子之灾、庚子大坎、庚子轮回的说法,难免让很多人对庚子年生出些许惶恐。对此我却淡然,认为国当盛世,这个庚子年绝不会像那个庚子年,当为平凡岁月。
没想到突发的新冠疫情,来势凶猛,波及范围之广泛,哀鸿遍野;涉及人口之众多,史无先例;历经时间之长久,空前绝后,给这个我以为本应平凡的世界,下了一个极不平凡的注脚。
进入八月,新冠疫情在国外虽然仍是“沸腾的群山”,而在国内早已是“这里黎明静悄悄”。众人摘下口罩,露出真容。我也放下心里“防线”,来到蓉城儿子家,准备放松放松,尽享一下天伦之乐。
刚来几天的一个早晨,窗外鸟正语,手机铃声似在与鸟声争宠,不停地响了起来。打来电话的是三台县中医院党委书记谭建军,因卫生计生合并时,我已退居二线,与医院领导联系并不多,接到电话正惊讶间,谭书记向我道明了原委。
原来,县中医院要编撰院史,想邀我作编审。听了谭书记的话,我欣然接受了邀请,并对他说,感谢医院领导对我的信任,这事从公从私我都不能推辞。从公讲,计生卫生早已成为一家人,我作为新单位卫健局的一老者,职责所在,义不容辞。从私讲,谭书记的岳父是我多年前敬重的老领导,更是我能成为首届教师节被市政府授予“绵阳市优秀教师”称号的伯乐,从情感上更不能推辞。
谭书记听了我的话,很是高兴。但我接下任务后,也心有纠结,担心他们写出来的稿子质量不高,让我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记得有一次,经朋友引荐,结识一医科大学著名教授。有幸听了教授一次讲座,教授揭题巧妙,引人入胜,口若悬河,声情并茂,足见其授课水平很高。教授诊治疑难杂病,在当地名声很大,无人不晓,霸誉一方。朋友因一事,兴致勃勃向其索稿。教授欣然应允,成稿后,朋友送我欣赏。我怀崇拜之心,仰慕之情,认真地拜读了一遍、二遍,读后感到教授之文,空洞无物,味同嚼蜡。经此事,医者治病行,写学术论文行,写文章不一定行,便根植于我心。
带着这疑虑,我对志史编纂方面的知识,作了些准备后,去到医院与修史执笔人蒋燕作了对接。从外表看,蒋燕是一位相貌端庄的女子,也是我在计生上工作时,一位优秀计生办主任之妻。在街上与小俩口有过几次偶遇,但对其文字功底不甚了解。
当这次见到她时,拉了几句家常后,她就出去告知医院领导,说我来了。很快,院长、书记和分管领导,都先后来到她的办公室与我见了面,说了些感谢我、辛苦我的客气话。待他们走后,我问了问蒋燕院史编纂的一些情况,她告诉我,各科室的初稿大多数已写好,她已经修改了大部分,目前正在粘贴成册。
我用质疑的目光,扫视了她一下,叫她打开电脑。我先看了看编纂目录,再随机抽查了部分章节重点阅读。我一边看,一边对抽读时发现的问题与她作了交流。看完后,我的纠结之情,顿时烟消云散。认为这本史志的初稿,已经有了八九成的功夫,后续我要做的工作,只需从文字、政策和编排上把一下关,润一下色,就可以了。看来我精心准备了几天,从志史目录编制到内容编写的这写东西,已经用不上了。我如释重负,感叹道:
“中医与国学真是一脉相承,中医院的医生不仅治病行,作文也不错啊!”她听了我的感叹,微微一笑。接着提出了在编纂中遇到的问题叫我解答,还拿了几份她认为很不好改的稿子,向我请教修改方法。
看了蒋燕交给我的这几份稿子,我认为与教授的“异曲同工”,莫法修改,只能授其方法,打回去重写。她听后,频频点头。为了审稿少走弯路,我又嘱她将科室送来的稿子审改后,一定先交分管领导把关,再发我修改。
不久后,蒋燕将分管领导审改后的稿子,陆续发给了我。从这些稿子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撰稿人,还是执笔统稿者,还是分管领导,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做起事来都很认真,都很负责,都很严谨细致。我认为,这行事风格,应该是长期从医养成的良习。特别是执笔人蒋燕,从编审志史四个多月的交流中,感到院领导识人很准,编志史所需具备的公正客观、认真负责、善于协调、文笔过硬等等条件,她都具备。
对她发来的稿子,我一字不漏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地一一审读。当看到中医院德高望重的老院长、名中医羊裔贵的名字中,反映其字辈的“裔”写成的却是“一”。对此,我提出了质疑。蒋燕一丝不苟,反复查证,在史料中,这两个字都在使用。为求其源,她走访了多位老同志,方知羊老先生改“裔”为“一”的背后还有故事。
原来,当年人们识字不多,许多病人不认得这个“裔”字。一次,病人找他诊病,“请问羊老师在哪里?”“你找哪个羊老师?”“我找羊啥子贵的老师!”这样的事情他遇到多次。为方便病患,他干脆把“裔”改为了“一”。当时医院的名中医李益生,见此,也仿效之,将名字中的“益”也改为了“一”,以致于史料中对这两位名医的记载,在名字上出现了差异,而让读者认为羊裔贵与羊一贵不是同一个人。
就在这时,蒋燕打电话给我,说在编写中遇到“报刊”“报刋”两种表述,问我用哪种?我很“权威”地对她讲,“刋”为“刊”的异体字,两者可通用。因为在我还年轻时,就喜欢读大师茅公亲手题名的“小说选刋”,对这个字从来就没有质疑过。没有想到的是,不久,蒋燕给我发来了她的查证,说我讲的错了,“刋”字应读“qiàn”,意思是“切”。我大吃一惊,立马查证,发现对该字的释义,果然有且仅有两项:(1)切。(2)“刊”的讹字。至此,我感觉蒋燕这个年轻人对我这“权威”,只是“相信”而并不“迷信”,但这也正是做学问者必须具备的素养啊!
在这不断的交流探讨之中,四个多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天气也由炎夏进入了寒冬。这本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志史,我也终于逐字逐句的看完了。清晨,再也不用早早起来老鼠啃康熙字典一一“咬文嚼字”了!躺在温暖的被窝里,中医院志史里记述的一幕幕,像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
三台县中医院,植根于古梓州,壮大于今三台,悠远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产生了药市祖师王昌遇,孕育了海药鼻祖李珣,走出了京城四大名医之首萧龙友。一代代的三台中医人,续古今先贤风华,扎根于这片神奇的土地;用真情悬壶救死扶伤,传梓州热土薪火,绘制出了中医院发展壮阔的历史画卷。
三台中医院,岁月峥嵘。院长卢文华在“序”中深情写道:“翻开历史的画卷,六十八载栉风沐雨,初心不改。医院几经沿革变迁,从联合诊所、城关镇医院至三级甲等中医院,唯团结进取、踔厉奋发的精神生生不息。”从援彝援藏到下乡扶贫,从抗击非典、抗震救灾到新冠防控,中医人临危不惧,处之泰然,留下了奋斗的足迹,写下了动人的乐章。特别是近几年,医院新增的省市级重点专科达8个之多,其中3个还跨入了“中国县市级医院品牌专科”20强,在全国首次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综合得分位列112名。
三台中医人,芳华如歌。中医院前身联合诊所的创建者、全国著名温病专家、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宋鹭冰,名医“古石膏”“钟小儿”“郑痔瘘”,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的老院长魏永成,荣任县政协副主席的老院长羊裔贵、杨丽,荣获“全国县域医院优秀院长”“中国县域医疗改革之星”“四川省杰出中医院院长”等国家省市多项荣誉的院长卢文华,以宗旨之初心、坚守医院众望的党委书记谭建军,以争先之锐气、敢拼敢闯的副院长邓光明、杨凤全、院长助理胡金良,聚力于发展、保驾护航的纪委书记杜胜勇,凝心于职工、敢作敢当的工会主席姚静,精达于理财、算好每笔帐的总会计师张卫华……这些事!这些人!不时扣动着我的心弦,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这真是一个班长有凝聚力、班子有向心力、职工有战斗力的群体啊!”
面对新冠疫情的肆虐,三台中医院,傲笑风雨,取得医护人员零感染、疑似病人零漏诊、返乡人员零漏检的佳绩。据官宣,受新冠疫情影响,各医疗机构业务受到非常大的冲击。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约下降25%,这意味着业务量减少了四分之一。对此,三台一著名药业老总感叹,新冠疫情期间,因人们防控意识增强,药店仅感冒药销售额就减少了一半。而三台中医院,以其优质的服务、精湛的医术,像万马奔腾中冲出的一匹黑马,业务收入不降反升,截止年底,突破了2.5亿大关,较上年增加了六千余万元。
看到这一串串令我震惊的数字,我情不自禁地对卢院长说到,你领导下的医院在“世纪疫情”下稳步上升而“独领医界风骚!”
卢院长听了我的调侃,淡淡一笑。意味深长地说道:“挖掘中医药宝库之精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集医道学界之经伦,聚群策众力以开拓,不忘初心干好今朝,谋好未来,才是我们中医人的本份啊!”
听了这位智慧睿达院长的话,想到中医院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创业的历史、发展的历史、不断壮大的历史,我不由产生出年轻人才有的冲动,感到不拿起我的笔,为三台县中医院写点什么,似乎会辜负这个群体的厚望,似乎会产生愧对他们为中医事业的振兴、为三台百姓的健康洒下的滴滴汗水。
想到此,我立马翻身起床,从温暖的被窝里钻了出来。此时,东天的曙光已临我窗,冬日难得一见的暖阳正在升起,我拿起久违的笔,为了我的心安,写下《三台县中医院赋》:
古城潼川,郪道名邦;蜀川巨镇,驰誉流芳。山川形胜,毓秀聚祥;随采一物,闻得药香。此乃巴蜀药福之地,此为中国麦冬之乡。
噫吁嚱!人食五谷,谁人能逃病疾?时过四季,何处可避病恙?福禄寿喜,谁无欲望?衰老病死,谁不恐惶?中药国宝,上下求索五千年,华夏民族人丁旺;中医国粹,纵横驰奔八万里,济世悬壶万代昌。
悠哉!三台县中医院!行医!药王孙思邈曾到此处,寻其根,可追汉唐;拿药!药市祖师王昌遇诞生此地,溯其源,史远流长。生于斯!海药鼻祖李珣,收集海外药物,补遗国内本草,中外交流开先河;长于此!四大名医萧龙友,崇尚先贤弃官,医隐息园望尊,名噪京华称巨匠。
叹民国年间,医药凋荒。数十家诊所,各自为阵;几十位中医,各施其长。喜共和国立,百姓为上。先有“圣手良医”宋鹭冰、“杏林名医”唐茂春,领二十四位同道,敢为人先;建实验联合诊所,拓土开疆。后有老院长羊一贵、魏永成,以砥砺之气概,开来继往;今有院长杨丽、卢文华,以睿达之智慧,领跑辉煌。
美哉!三台县中医院!凯歌百代传承,盛世医脉隆昌。思过往!“郑痔瘘”深得祖传秘法,一根药线论短长;“古石膏”擅治时症杂病,用药奇特名远扬;“钟小儿”望闻问切看指纹,施药果敢誉独享。看今朝!四川名医、绵阳名医、梓州名医,人才济济;健康卫士、十佳护士、时代人物,迭出栋梁。新老中医,善用中药诊治,问疾把脉,药到病除,深孚患者之众望;中西结合,擅长新技除疴,施内镜术,用小针刀,引领中医之时尚。
壮哉!三台县中医院!绘振兴之宏图,赢病患之褒奖。育名医,建名科,激流千帆勇进;制名药,创名院,踏浪高歌远航。中医提高班,杏林大讲堂,英才摇篮,大医沃壤;国医大师工作室,国家名医传承室,高人来往,高技传扬。两出一进,牵手镇乡;分级诊疗,恵及八方。线上复诊,让百姓看上好中医,搭建医疗互联网;线下配送,让群众吃到放心药,创办智慧中药房。儿科、骨伤科、针灸康复科,跻身于国家县市级医院品牌专科二十强;妇科、肛肠科、肺病科、心病科、脾胃科,谱写省市重点专科华章。公医首次绩考,逐鹿全国百强;名列一一二位,医界卷起巨浪。四川省十佳中医院、全国县域优秀中医院、国家爱婴医院、国家三甲中医院,屡次斩获殊勋,独领无限风光。
喜哉!三台县中医院!门诊部、住院部,栋栋大楼矗立,显现代之气派;临床科、医技科,各种科室齐全,施大爱于无疆。病区布局,满足患者就医之便;科室设置,彰显科学系统之纲。保健得法,诊疗有方,防患在未然;化医为道,强身延年,相得于益彰。优势学科、重点学科,承省市科研立项,辨症究详;教学基地、培训基地,携高校共育共建,桃李芬芳。
嗟乎!古老中医,紧扣时代脉搏,新花朵朵绽放;妙手仁心,人间广布德泽,研制专病专方。十七种自研制剂,报省上炮炮打响。泄泻贴剂、咳喘贴膏、退热擦剂、寒儿咳喘合剂,疗效独特入青囊;三伏贴、三九贴、小儿推拿,受众喜爱遍城乡;麦冬安神合剂、川麦止咳糖浆、慢咽含片制剂,敢越高端追岐黄;银马冲剂,治疗小儿乳蛾病,荣获科技进步奖。
乐哉!三台县中医院!秉承“博学至精 ,厚德至善”之院训,澎湃激昂;奉持“以人为本 ,敬业奉献 ,守正创新 ,中医兴院”之宗旨, 慨当以慷;瞻望“树医疗行业典范,建全国中医名院”之愿景,豪情铿锵。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区,谋人类福祉,千秋荣光;现代化、信息化、规范化,登医药巅峰,万世名扬。尊贤达,亦古亦今;追至上,敢显敢彰。诗曰:
春涌杏林马蹄疾,
不作良相作良医。
救死扶伤为己任,
护佑健康不知疲。
中西结合与时进,
诊治疑难疗效奇。
药王医圣翘首赞,
中医复兴天下喜。
就在赋文快要收笔之时,三台县中医院再爆喜讯:院长卢文华被公布为“三台特优人才”,且名列全县获此殊荣的五人之首;副院长邓光明、杨凤全和治未病科主任王祥双,列为全县十大“名医工作室”。卢文华喜不自禁地告诉笔者,党委书记谭建军晋升主任医师也已进入公示期,这在全县的医院领导中,可以说是曲指可数。
时隔不久,纪委书记杜胜勇爆料,他接到一个“举报”,反映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收到一个千元红包,没有缴入规定账户,而是巧妙地通过科室清洁工缴在了病人账上。几年前,听一朋友讲,他侄儿到绵阳一家医院做手术,硬给医生塞了一个千元红包,这个医生也是把钱存在了病人缴费账户。没想到这类似的事,几年后又在三台县再次上演。我认为这是医院纪检监察工作有力有效的体现。杜书记对我的观点并不赞同,他说这样的事在三台县中医院已经习以为常,主要是医院职工的素质高。从杜书记的观点,我感到三台县中医院良好的医德医风已经全面形成,对于红包“不敢收、不愿收、不能收”的机制已经全面构建。
新年的钟声正在敲响,三台迎来了难见的一场瑞雪,在这片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世界,我双手合十,默默地祝福三台县中医院在新的一年里,再跨征鞍,挺立潮头,勇毅笃行,写就中医院发展史上更加美丽的篇章。
(2020年冬曾璞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作者提供图片,特别致谢!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曾璞,男,四川省三台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当过中学数学教师,任过秘书,干过宣传、组织、计生工作,现从事卫生健康工作。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绵阳市诗词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工作之余,喜山水之乐,爱读书之趣,尤爱历史传记和诗词歌赋。出版有诗集《明心诗草》《明心牧笛》《明心琴韵》和长篇历史小说《药市祖师传奇》,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省、市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