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家庄的历史变迁
马克新(山东)
我们丁家庄是一个古老历史悠久的村庄。历史上属桓台县中部小庞遗址,1958年出土的文物考证,属公元前2500年龙山文化遗址。表明原在4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氏族社会,先民已到此地,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皇帝、少昊、尧、舜历史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桓台县地域内丁家庄系爽鸠氏国地。
夏朝,公元前21至16世纪,属桓台县丁家庄系季荝氏国地。
商朝公元前16至11世纪,丁家庄系逢伯陵图地、殷未系薄姑国地。
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前771年丁家庄为齐国地。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丁家庄为齐国洰丘邑、葵丘邑、狄邑地。
三国时期,公元220至280年丁家庄属魏地。
唐朝公元618至907年,丁家庄属青州临淄县地。
北宋时期公元960至1127年,丁家庄属淄州长山县。
元朝1671至1368年,设新城县,丁家庄属中书省般阳路。
明朝1368至1644年,设新城县,丁家庄属山东济南府新城县石桥镇编为45里。
清朝 1644至1911年,丁家庄属山东省济南府新城县石桥镇,编为40个约。
中华民国1921至1949年设新城县,丁家庄属济南道,新城县石桥二区(驻北石桥)。
1939年1月,日军侵占桓台城,设伪桓台公署,丁家庄属青州道,沿袭旧制。
1945年至1948年,丁家庄属桓台县石桥二区(驻北石桥)那时张店、王辛、王舍等村都属于石桥管辖。
1950年4月,丁家庄属桓台县,石桥二区(驻北石桥)张店、王辛、王舍等都属于石桥二区,范围较大。
1958年九月,丁家庄属桓台县石桥二区第六卫星人民公社(驻石桥)。
1958年11月成立石桥人民公社,丁家庄才从桓台县脱离划为张店区。
在我的记忆里,丁家庄人口发展比较缓慢,450口人左右,七八十户人家,90%的都姓马,是一个父子村庄。据老人们讲: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先民们为防范战乱和各路绿林好汉,丁家庄筑起围子墙和壕沟,来保护村民,由于“马"姓,马的性格是比较自由,飞奔,无拘无束,这样就把马的性格束缚起来,就受到了限制,所以人口增长较慢。就今天来说,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毫无科学依据。丁家庄其他杂姓较少,只有几户姓丁的,一家姓王的、一家姓杨的、一家姓李的、一家姓练的,无其他姓氏。现在的丁家庄,早已不是过去,人口成倍增长,发展较快,外迁到丁庄的住户,外来流动人口较多,随之各种姓氏也多了起来。人们早出晚归,忙碌在各行各业中,经济收入有着大幅度的提高,村民们达到小康生活的水平。
说起姓马的,是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多源流姓氏。马姓出自嬴姓,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赵奢的封地马服,属于以邑名为氏。后改为,单姓“马”。扶风郡为主要郡望,铜柱堂为主要堂号。主要分布在宁夏大部,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据2013年全国人口普查,马姓人口为1198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百分之1.06,排名第17位。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陵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住在赵国都城邯郸一带,后逐渐迁往各地,世代相传至今。
丁家庄马氏家族,就是从陕西迁到此地,安顿下来。由于当时长期战乱,丁家庄的马氏先祖为躲避战乱,一日黄昏来到郑水河边,(现在的猪龙河)被河水挡住去路。当时,一片沼泽、河沟纵横、荆棘丛生,水蒿遍地,无法行走。先祖们便找一稍高地住下,生产劳作,开荒种地,和当地人通婚,繁衍生息,居住的地方(村庄)起名就叫“棘子沟"。解放初期乡民们在此种地,就翻出祖先们使用的陶器片、瓷片为证,就在郑水河边居住过。由于,离河较近,常遭河水泛滥之苦,先民们又往河西较高地带搬迁,取名"定居庄"。意思是要常期定居在这里,不再迁栖了,要长期居住,不再走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变革,以后又有几家外姓人家迁来居住,逐渐慢慢形成了“定家庄”,又逐渐沿变成“丁家庄"。
社会的发展,现在的丁家庄,发展较快,日新月异,展示出一个崭新的局面。济青高速铁路,西起济南东站至青岛红岛站,全长307.9千米,经章丘、邹平、淄博、临淄、青州、潍坊、高密、胶州、青岛、红岛、构筑起山东省“三纵三横"城际轨道,交通网主通道,济南至青岛最快一小时就可以抵达。其中,济青高铁从丁庄社区(原丁家庄)通过,淄博北站紧临丁庄社区建在丁庄西面,丁庄社区是一个交通枢纽,周围有西五路,齐风大道,齐桓大道,陶韵大道等四面环绕,交通方便,四通八达,环境优美。在村两委的正确领导下,旧村加以改造,村民都住上了高楼大厦,吃不愁,穿不愁,村里有村民锻炼的体育器材,有娱乐的活动室,有休闲娱乐的小公园和小广场,有兰球场地,村民们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也是一个旅游欢乐的好去处,欢迎大家来淄博北站,来丁庄社区坐客和游玩。
2021年2月21日


个人简历
马克新,男,汉族,字艺山,号鸿飞,桥宝斋主人。1950年1月生,山东淄博市人,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从事教育40余载,结业于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班,现为国家一级书法家,北京艺海神州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山东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华散文网丶羲之书画报特约记者,淄博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淄博市老年书画协会会员,淄博市诗词协会会员。著有《教学理论与实践》,书法集《毛泽东诗词篆书》并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多篇作品和论文。作品入编多部书画专辑,被多家单位和个人收藏。近年来又涉猎于诗词、散文,发表于多家报刊,多家文化平台给作了专辑。受到各级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