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凉寺是我县最古老的一座名刹,武功县历代所著七次县志(包括民国志稿薄)中,六次用浓墨工笔记载了清凉寺。
清凉寺地处苏武故里苏台(苏坊村)隔河相望的黄山东面。崖下是一块古今颇负盛名的非凡之地,是人们长期传说的汉苏武故里别墅清凉亭和苏武私家佛堂所在地,这块被历代许多文人游客曾行文吟诗歌颂的风水宝地,在古代山高谷深,林木茂盛,郁郁葱葱,山作屏障,漆水迎面,两溪环绕,虎踞龙盘,景色优美,气候宜人,有一派仙气和灵气,乃释迦之圣地。
汉朝末年之后,佛教传入我国,各地广建寺院,清凉寺十八社乡民积极响应修庙建寺。家住苏台的苏武后裔将苏武生前每年从京城长安回故里避暑的清凉亭山庄全部田产无私的捐赠给佛教组织。在今红崖前半坡的清凉亭旧址上修建寺院,规模宏大,香烟鼎盛。
寺院落成后,为纪念苏武为国为民的英雄事迹以及苏武后裔捐赠苏武别墅清凉亭山庄全部田产建立佛教寺院的功绩,故将建成的寺院取名为清凉寺。又隔河相望,修建了我国最早的一座苏武祠供人们游览参拜。
明朝成化年间,漆水河发生一次特大洪水,清凉寺苏武祠,苏公故里石牌坊,苏坊村一水荡平,清凉寺全部冲毁。铁钟冲至咸阳十八社,群众运回。苏武后代为求生存,怕再遭洪水灾害,全族搬迁外地迁往游凤新上堡,苏家村的全部苏姓系苏武长门。因此,苏坊村无苏姓,只留苏公故里美名。
据清代康熙元年武功知县李绍韩撰《续武功县志》;雍正十二年,知县沈华撰的《武功县后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三年,本邑两进士张镈张练兄弟二人倡议重修清凉寺,将洪水冲毁的清凉寺旧院,由今红崖处迁建在湫池沟苏武私家佛堂所在地(鸠子沟)建立新寺。
又据明代进士张镈孙子张臬(明恩贡生等)在新建清凉寺立碑记载。新寺院建成后,全是窑洞、神像龛,于洞收铁三千铸钟一口,寺院为之一新。
明万历三十年,武功大旱,邑侯陶邱李公招茂陵僧海池设坛祈雨,越明日即雨。倘亦湫池之灵应乎。遂令海池挂锡于清凉旧院,十八社乡民合众募缘,捐钱献物,名人施舍,砍伐原苏武祠、清寺、旧寺(祠)院中十四棵巨柏变卖,投资修建大雄宝殿三楹,一洗穴处之陋。清乾隆年间增建戏楼一座,后续建焚香楼、龙王庙、关帝庙、山神庙,十八罗汉洞、姑姑庵、药王洞等。嘉庆十三年间,寺院大修一次,清凉寺焕然一新。
清末民初,清凉寺庙殿被拆毁于一旦。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各项政策得民心,和民意。特别是宗教政策开放得到广大教民的拥护,清凉寺十八社广大善男信女和住庙僧人释界祥在原寺旧址上破土打窑,塑神设像,建修简易庙殿,开展了佛事活动。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全国政局安定,社会秩序良好,一个盛世修寺尊教爱国之风形成。清凉寺十八社群众教民发出呼声,提出重修清凉寺恢复苏武祠的号召,并推选段俊铎等为会长,付志明、李凤兰为副会长,主持重修清凉寺工作。三年时间建起一条百步云梯,水泥路,清凉亭苏武亭各一座,三楹大雄宝殿一座,巍巍屹立寺中。雕梁画栋,释迦牟尼彩绘金身佛像和诸神于此赴位,并建造龛神窑洞七孔,栽植柏树一千二百三十四棵,清凉寺又恢复了昔日胜景。
有人题其壁曰:清凉古寺出半天,满寺香火照晴川。诸僧漫步入佛殿,悠悠钟声纪往年。
为始重修古刹功德永存,从而起到彰善痼恶醒世之作用,略述其梗概,树碑立石云。
张文远撰文,罗强刻石
公元二零零五年农历正月十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