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简友覃榜言在《写作,永远走在发现的路上》一文后,自己在其文后留言:
十分赞同作者所言,要发现,这就要提高个人生活的敏锐性,从别人看上去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人或事物身上要看出不普通不平凡的地方来,这样才有写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材料,活材料。否则,写作的源会断,流会枯。
其实,上面的留言只涉及写作要想永不断流的一个方面,生活观察。而于写作来讲,还有另几个重要的方面也要注重,这就是思考,阅读,写作(实践)。只有这些方面相互并重,这样才能促进个人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的提高。
作为发现,其实也就是观察,这是写作信息的来源地,写作内容的窗口,看做吸收材料。当然,这也要对之进行思考比较归纳梳理,剔除无用无关的信息,留下有用有关的信息。再有一点就是阅读,广泛地阅读,这是自己获得写作信息的另一个窗口,其作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前人与今人都有大量的描述以及典故来印证阅读的意义与重要性。
如果把发现与阅读看做是为写作吸纳材料,那么,思考就是为写作过滤材料。其实前面刚刚说过,并非所有发现的,阅读的,包括个人思考感受的等等方面的表现和内容都可以统统吸收兼容并蓄形成文字写成文章的。所以,材料的取舍,选择,加工,处理,移植,改编,想像,包括修改等等一系列过程都要经过大脑的思考,如果不经过这一关,那么文章就不免会有败笔出现。
在前两个环节基础上下来就是写作了,我们也可以叫写作实践。这是对前面表现的落实,也是写作得到展现的重要环节。
只有经过这几个环节的长时间,反反复复的练习,自己的文字才可以经受住读者的检验,时间的检验吧。
用图表示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