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铁军)年近六旬的葛海涛,显得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曾经是一名名军人的他,退役后和大多数战友一样,怀揣着美好的梦想回到了家乡。2014年开始担任沙沃村党支部书记。自担任沙沃村支部书记以来,以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高度负责,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既具有带领广大村干部脚踏实地工作的朴实作风,又有强烈的开拓创新精神,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一名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他始终坚信“党员走在前,工作就不难”,的工作理念,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誉。
让支部“强”起来,奠定村民自治组织基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保证。自葛海涛担任沙沃村党支部书记以后,吃住在村支部,通过抓班子、强领导、抓队伍、强管理、抓阵地、强保障、抓制度、强规范、抓服务、强素质、抓载体、强活力的“六抓六强”机制让支部自身“强”起来,为乡村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村内重大事项都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执行,充分发挥村代会和村监会的作用;开展“阳光村务”运行机制,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沙沃村党组织用制度来“管人”、“管事”,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一个多年来的乱村、后进村彻底改头换面。如今百姓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村“两委”干部的威信也得到提升,奠定了坚实的村民自治基础。今年春季疫情期间,广大党员群众全部动员,成立志愿服务队,落实卡点值班、消杀等各项工作任务,党员们纷纷自愿捐款,共捐款8500元,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党员的本色。
让网格“动”起来,促进村民自治良性互动。网格化管理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葛海涛书记发挥创新精神,把沙沃村党支部20个村民小组划分为40个网格,推选党员代表为网格长、村民代表为网格员,直接服务网格内的所有农户,明确职责,促其在扶贫、环保、稳定等工作中自觉发挥作用。网格员经常性在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走访,及时了解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精准掌握容易引发群体性纠纷的情况,提前做好教育疏导工作,及时向村委会报告。对一些网格员解决不了的问题,村党组织及时介入,通过调解、协商等途径将问题化解,通过联防联控,确保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能化解”。沙沃村现在村情稳定,没有发生过进京访、非访、集体访等事件。 让村民“富”起来,为乡村治理提供坚强后盾。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一是解决村民吃水问题,2014年之前,全村共6眼机井,但是村民们还是吃不上水,葛海涛上任后,敢于开拓创新,将全村5眼机井全部填埋,只留一口深水井,改善全村管道,解决了全村人的吃水问题。二是改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0多万元,新修道路8000平米,实现主要街道全部硬化,完成了村东、村北宽6米的旅游专线建设;对村活动广场进行美化、亮化,给村民提供文化活动场地,安装路灯280盏,村内路灯保持晚上5小时照明。建立村保洁制度,设立垃圾箱80个。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业。对村内集体土地进行整治,充分挖掘千年古梨园这一重要资源,以打造“千年梨乡、茂兰故居”为依托,集中力量,充分利用本村苗木、果树等资源优势,为村民尤其是贫困户提供就业服务,引导广大村民利用本村“梨花节”“采摘节”以及沙沃品牌效应在瓜果销售上增收致富,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促进乡村振兴,为全村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让民风“淳”起来,为乡村治理营造浓厚氛围。村党支部以道德涵育、乡村德治、新风弘扬、环境优化、文化提振、载体创新“六大工程”为依托,形成了以文明新风推动乡村治理的新格局。扎实开展人居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以高标准,投入人力、物力,组织党员、群众对公共场所、大街小巷、房前屋后进行逐项清理,环卫工人每天清扫,垃圾杂物日产日清,率先在全镇启动“洁居工程”。组织村内网格员、党员志愿者,针对孤寡老人,帮助他们收拾家务、粉刷墙壁、打扫庭院等,达到“两洁六净一规范”标准,增强他们致富的信心,提升贫困户户容户貌。沙沃村坚持在“治”的过程中强化“引”,为乡村治理打造优良软环境。
“兵”书记葛海涛,被河北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乡村振兴“领头羊”。
(总编辑白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