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院士”的“初始提名权”
文/徐全利
据悉,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正式启动2021年院士增选工作。茅台集团总工程师、首席质量官王莉,由贵州省科协推荐入围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名单。
院士,是科学皇冠上的“明珠”,是国家级的最高殊荣。一个酿酒企业的工程师,能够摘取科学皇冠?又为何成了院士候选人!
在人们的议论纷纷中,2月19日“央视新闻”载中国工程院回应:还不是有效候选人。中国科协指出,此事目前还处在贵州省科协的公示阶段。贵州省科协显示,王莉和另外3位候选人入围,王莉的研究方向为发酵与轻工生物技术。
这就是说,王莉候选人入围,目前还是贵州省问题。我对入选院士不懂,但从领导干部的提拔任用,联系到院士的选用,道理应是相通的。
王莉是谁提出的?干部工作有个“初始提名权”。它是由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经过一定的程序而决定提名的权利。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首要环节,是开展民主推荐工作的基础。初始提名的产生渠道主要有三条,一是结合干部年度考核依据干部群众无记名投票推荐结果,确定名单。二是基层党组织(仅限于党委、党组)推荐。三是个人推荐。
由此分析,群众无记名投票产生的可能性小之又小。剩下两条,一条是王莉自己推荐,一条是贵州省科协提出。
先说王莉自己推荐,包括其所在企业提出。想当年,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谢剑平院长,人家就是靠“研究”如何降低香烟中的焦油含量成功当选院士的,但烟酒不分家,既然烟草院士带了个好头,我们的国酒茅台,凭什么就不行?大家推荐或自荐吧!
好吧,单位推荐或自荐了,但自我秤秤,一个“品酒师”,你竞选工程院院士的底气在哪?能否给大家说说,你都掌握了哪些核心科技,都有哪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秤来秤去,恐与科学皇冠还是离得太远了。酿酒技术是中国自古就有,茅台的工艺也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尽管随着时代的进步,酿酒行业也有技术的革新,但更多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利用现代技术实现更标准化、稳定化的生产,算不上什么高科技。所以,掌握再先进的酿酒技术,离院士的标准恐怕还有十万八千里!
再一条,这名单经过层层筛选,由贵州省科协报上去的,即贵州省科协推荐或提出。为什么?是何理由?是王莉即王总名声大?再大的名声,不配院士就不是院士,就不应有院士的名声,否则院士还有多少含金量。是利税高?若是“赚钱专业户”,就当“赚钱专业户”好了,还捞什么院士?茅台再值钱,那也就是个酒啊。是醉了?不敢说是否有人从中谋利,猜测可能喝茅台喝高了,“野调”唱高了,醉里乾坤大,胡乱表态。记得2019年,茅台曾举行过一次内部论坛,一下邀请了1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组团参与,可见茅台的巨大影响力。私下猜测,他们也许借机打通了“私码”。
初始提名是选人用人的第一道关口,也是提高选人用人质量的关键。初始提名直接影响和作用于其他环节,一旦被提名就基本意味着要被推荐、考察甚至任用。同时,由于初始提名环节操作上的隐蔽性,导致初始提名成为一些领导发挥“影响”的最主要环节,其个人观点和意图可以起导向性、关键性作用,甚至导致初始提名失公失范。于此可见,
“酒院士” 的提出,“初始提名”就有玄机。
无论烟草还是白酒,多多少少都对人体健康有害。科学应当造福人类,增进人类身心健康。把研究烟酒技术的人推上神坛,显然有违科研伦理,是对院士称号的玷污。放眼全世界,无论哪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尊重的都是科学,奖励的都是那些在科学领域,做出创造性和系统性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不过,好在“酒院士”还不是有效候选人。中国科协指出,此事目前还处在贵州省科协的公示阶段,待公示结束后,贵州省科协还会根据反馈的情况组织专家进一步审核。审核结束后,才会通过相关渠道报送至中国科协。
中国工程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回应称,根据院士增选工作相关规定,中国科协提名是院士候选人产生渠道之一,具体程序是经地方科协推荐、中国科协组织遴选、报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议通过后方可成为有效候选人。
如果步步过关,成了有效候选人,能不能增选上,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简介]
徐全利,男,1956年生,湖北作协会员,退休公务员,已出版杂文集系列“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