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迎春
文/王飞
一,红梅迎春
春雪春雨催春期
百花争艳竞芳姿
万紫千红谁魁首
梅开东风第一枝
漫步岛城十梅庵
腊梅吐蕾斗严寒
高歌一曲《红梅赞》
红梅昂首迎春天
杜鹃鸣春在山涧
红梅怒放红艳艳
满山梅花似红霞
游人涌来十梅庵
红梅迎春百花艳
万紫千红春满园
最美还是“花市梦”
花园城市万民赞!
二,北国红梅
春风迟迟渡塞外,
四月春天姗姗来。
河边杨柳才泛绿,
红梅报春花盛开。
帅哥靓妹来踏青,
阿哥阿妹游花海。
梅花山上大舞台,
阿哥阿妹情歌赛。
哥吼一首“垦荒曲”,
妹唱“请到边疆来”。
原始原味“大荒恋”,
黑土、白云抒情怀。
为了实现中国梦,
子子孙孙守边疆
一生爱在黑土地,
屯垦戍边北大荒!
注;北大荒的红梅花冲破风雪严寒,在四月分开满山野。“垦荒曲”和“请到边疆来‘”都是北大荒人的传唱歌曲。

童年的故乡(诗歌)
文/王飞
也许是日有所思
夜有梦想
最近有好几个晚上
又梦到
我回到了
童年的故乡
那巍巍的沂蒙山
那清清的汶河水
汶河岸边
有一座村庄
因为它靠近汶河
村子故名依汶庄
这就是我
童年的故乡
一幕幕童年的往事
在我眼前播放
我情不自禁
走进了童年的家乡
我家紧靠着
村庄的主街道
南屋开门就是大街
还有堂屋西屋
东面一座石头墙
紧靠一条小胡同
柴门就在墙中央
那时村庄里
家家都是石头房
房顶上都拈着茅草
只有小学校和乡政府是
灰砖灰瓦的四合院
那是土改没收地主家的房产
那时我的家也是
石头墙茅草拈的房顶
院子中央
有一盘石磨
每天天不亮
娘就起床推煎饼糊子
娘抱着木棍
在石磨边
转了一圈又一圈
走过了青春
走过了中年……
把大把岁月
留在了这石磨道上
我家的门外大街旁
有一盘石碾子
乡亲们推着碾子
磨出了玉米粉和麦子面
婶子大娘们
围着石碾子
走过了万里长征路
因为至今那石碾子
还孤独的站在街道旁
虽然很少有人在用它
可它是历史的见证
写满了几百年
甚至上千年的
岁月沧桑……
虽然那是上世纪
五六十年代
村庄很穷很破
人们穿着粗布衣裳
吃的大多是
地瓜玉米杂粮
可一张张笑脸却也健康
那时候我
从童年走进了弱冠之年
十几年岁月
都“封闭”在了
这座土旧的村庄
小时侯我很淘气
做的许多臭事
至今还都难忘
记得,童年
我有几个好伙伴
我们就是“小江湖”
在村里“横行霸道”
粘知了
挖田鼠
捣蜂窝
掏麻雀
我们四人
一起爬树爬墙
踩破了多少人家的草房
挨过父亲多少次训斥
更难忘
在汶河的沙滩上
我们放风筝
翻筋斗
唱京剧
打雪仗
还有春夏秋
一年三季
在汶河里
捞鱼摸虾
快乐的游泳
像浪里白条
推波助浪
十四岁我考上
孟良崮中学
从此每个周末
就翻山越岭
走在通往学校的山路上
三年自然灾害
最后的一年
我考上高中
却没钱去上
从此我失去了
上大学的梦想
那一年17岁的我
毅然去闯北大荒
啊,多少个春秋过去
一件件往事至今难忘……
而今岁月沧桑
转眼过去了半个世纪
怎能忘
2OO2年夏天
我曾经回过
那遥远的故乡
带着眷恋带着乡愁
带着儿女
回家给祖宗上香
而,今非昔比的故乡
如今却变了模样
石头草屋
变成了一栋栋红砖瓦房
很多乡亲住上了二层楼
故乡的土路
变成了柏油大道
道路现在是又宽又长
两边栽着开花的树木
道边的花池子里
盛开着各种鲜花
乡亲们吃的
再不全是粗粮
大米白面成了主食
人民的生活
实现了小康
汶河水潺潺的流向东方
河两岸是青葱的树林
在河中人们修起了
“汶河漂流”的水上乐园
一对对青年男女
还有儿童少年
在河上快乐的漂流
河边的树林中
知了在不停的呼喊
“热呀,热呀,”
有一种叫“没应嘛”
的小蝉
在高声喊着
”欢迎,欢迎”
还有一种叫”都谣”
的小蝉
在树上高叫
“来了、来了”
调皮的孩子
手握竹杆
在河边的树林中
悄悄的在粘知了
这一幕
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整座村庄变了模样
只有我家的房屋
变成了一堆石头
那石磨还孤独的
立在乱石之中
仿佛在向我诉说着
我“家”的历史
令人看了既心酸又惆怅
这就是我的故乡
我的家园
可喜的是故乡
在岁月中变迁
几十年后
她变得年轻漂亮了
而今她像位贵妇人
站在我的面前
那个夏天,
带着留恋
带着不舍
带着乡愁
带着对故乡的祝愿
回到了黄海之滨
青岛我的新家
2OO2至202O
又是一个18年
又一代青年
走出了大山
我赶紧把这个梦写下
献给我一一
童年的故乡!
2O2O、12、28写于青岛
说明:故乡除了知了,还有两种比较小的蝉类,一是家乡人叫:木应麻(同音字),叫声好似木应麻,,,二是叫都谣(同音字)叫声听起来叫都要,都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