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爱才是铁汉子
——宋成璋先生随笔集《感悟》读后感
文/云蒙山人
最早认识宋成璋先生时,是我还是个满脸鼻涕的傻孩子。印象中他是一个爱好广泛、情绪乐观、心地善良、生财有道的奇人,只是没有想到他也编书、写书、出书,而且不止一部。在人人追名逐利的当下,他又静心编著了这部随笔集《感悟》。
无情未必真豪杰,有爱才是铁汉子。有幸先睹为快宋先生发来电子版,我的第一感受是这样的:作为一个晚辈,对这样一位率直、豪爽、坚强的叔叔以及他的作品产生了一种由衷的崇敬,宋先生是一个充满爱的人,具有强大的正能量。

爱故乡,情真意切。这种感情在《故乡的记忆》、《孤山往事》、《五上书堂山》等文字中都有所体现。特别是《故乡记忆》这篇,更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地处秦岭腹地的商洛市洛南县麻坪镇宋村(原孤山乡宋村,笔者注)是生我养我的一片热土。那里有我的童年、幼年、少年,有我的青春和记忆,那里有哺育我成长的父老乡亲、启蒙老师……那里有我魂牵梦绕的山山水水、沟卯梁岔,有思念和留恋的长辈、兄弟姐妹、儿时的伙伴……”走遍万水和千山,最亲最美是故园——这种眷念,我感同身受。
爱亲友,情深义重。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血脉亲情都不在意的人,能够事业有成。宋先生对亲友的深爱体现在《忆父亲》、《送姐姐远行》、《我的好大哥宋成山》、《回忆赵先忠》、《同学张根彦》、《马英武》、《我所认识的张乾翰》等篇目中。他文中的好大哥宋成山是我们当地家喻户晓的历届村支书,一生扎根基层,带领社员群众大搞社会主义建设,农业学大寨和农田水利建设中出了力,流了汗。生活简朴,处事公正,廉洁奉公,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深得村民尊重,也一度感动了我。宋成民也是我们当地家喻户晓的好兽医,大半生骑着个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却始终唱着高亢嘹亮的秦腔,也曾经一度深深地感动了我。而宋先生的《忆父亲》,则将这种热烈而凝重的感情宣泄到了极致:“改革开放后,他已进入耄耋之年,但还经常关心国家大事,整天眉开眼笑,常对人们说这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道路,人人都能自我发展,这样社会才能进步,人类才能发展,生活才有盼头,社会进步才有希望……”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种留恋,我始终体会。

爱工作,情真意切。宋先生大难不死,机缘巧合,最终结缘卫生工作,他的《学医》《奇怪的急诊》《健康生活十六条》《最佳五种饮食法》以及专著《宋氏脉学》,都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超越自我的具体表现。尤其在《学医》中的一个小细节,更让人感受到他的勤奋与好学:“吊瓶上再插一个针头,空气自然就会回去的,何必我定定给人捉住,不下了,还要定时给瓶子里打气,这一个窍门自己都想不到,自己真是笨熊一个。从此我就用从医院看到的方法给患者打吊针,再也不用压针头,不用针管给瓶子打气了,到了1966年后期,社教工作组及公社领导把我安排到孤山公社卫生院工作,至此,才有了今天的新生活。”百尺竿头更进步,精益求精再追寻——这种执着,我自当效仿。
爱子女,情深意长。在这部《感悟》中,他的许多篇目都是写给子女看的,比如《人生格言》、《人生絮语》、《为人处世》、《教育孩子篇》,其良苦用心着实令人感动。如《教育孩子篇》这样说:“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孩子,早起晚归,省吃俭用,仁善关爱,有责任心,有孝敬心,有爱国心。人必须要有自尊心,自信心,善良之心,诚心,苦心……有多少能力有多大心,就做多大的事。我的孩子不管做什么事,只要将来做一个真正的人,不做违法乱纪,今天派出所,明天法院找的人,就是我的好孩子。贫困是资本,而不是障碍,只要自己不断去学习新的东西,这样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将来长大了才有出息,才有远见,才能看清第三步棋。”留与子孙财万贯,不如德艺双馨身——这种深远,我拍案称奇。

爱人生,情蕴意含。宋先生的人生,有《苦涩的童年》,有《痛苦的回忆》,有《再忆青春》,也有被人误诊后落下残疾,却不怨不恨,以难以企及的体谅、体察,体会同行同道的不易,真值得动不动就怨天尤人、寻死觅活者深刻反省。他在《奉劝人生》里这样说:“财迷心窍的,色迷心窍的,官迷心窍的,鬼迷心窍的!遇事光想跳楼、跳井、喝药上吊的,整夜睡不着觉的,赤体裸身来世间,你再能行也就这三万多天,有人光想发财、挣钱和升官,没有时间锻炼、看病、躲清闲,没有时间同父母妻子儿女聊聊天和周游世界看春秋,熬也熬,忙忽然,熬到哪年哪月哪一天,脚一蹬,眼一闭,一口气接不上来就上了西天。想不通,抬头看看火葬场的高烟囱,给里一扔,就在里头胡折腾,不到两分钟,出来只有二斤重。”回首向来萧瑟处,一蓑风雨任平生——这种豁达,我醍醐灌顶。
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代代无穷已。在《再忆青春》里,宋先生说:“已年届七十来谈自己的过去和青春是一件很好的一件事情,先是好笑,转而为悲哀,头发由黑变花白由花白变苍白,牙齿神不知鬼不觉的松动了,面部皱纹在脸上已经出现了蜘蛛网,我只能以一个曾经有过青春身份的人来谈论青春。”受着最深的痛,却露出最甜的笑;长在最贫瘠的土地,却结出最丰硕的果实。这就是我通读宋成璋先生《感悟》后的深刻体会。

当然,从专业角度看,《感悟》这部随笔集在以下四个方面是有改进空间的。一是个别篇目写得相对繁琐,可以更精练些;二是编排体例显得相对粗放,可以更精细些,比如以“故乡、亲友、工作、人生”等板块组织;三是一些篇目的原创性差一些,摘抄的比例相对过重;四是排版格式应该更专业,更靠近正式出版物的规范。
老牛自知夕阳美,不用扬鞭自奋蹄。如今,年届七旬的宋先生一方面在医院里坐堂治病,诊疗身体的病患;一方面在创作的道路上著书立说,医治心灵的疾疴,真可以说是集救死扶伤与救赎灵魂于一身的先生,让我这个教坛耕耘三十多年的“先生”不得不自惭形秽。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坚信开卷有益,捧读宋先生的《感悟》,一定会给您带来文学的享受、哲学的启迪和医学的教益。

(此文为《感悟》序言。联系宋成璋先生赠书请致电15209146619;寻求本文作者合作请致电13991446206)



作者简介:萧军,家居陕西洛南,自称云蒙山人。教坛耕耘不凑合,自发教研多收获,兼职文史有成果。喜欢追光逐影、舞文弄墨,愿结识更多求真尚善向美的朋友,一起游弋在岁月长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