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宽心谣》想起的故事
作者:闵兆军
日出东海落西山,
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
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打起行囊走天下,
山也转转,水也转转……
这是近日又一次看到的宽心谣,说是出自赵朴初。这是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就听到过的,个别字句稍有变动,而句式韵律还是一模一样的。
于是我就想起了那段往事,我和李相儒先生真实的故事。
1999年秋,我44岁。因欠债还债,向单位领导请假去了苏州,在市人民路上的一个保健品商店租了一节柜台卖长白山地产药材。人民路由北向南穿过苏州市中心,这里有沧浪亭和苏州医学院,比较繁华。我在路东,马路对面是苏州文化古玩市场。
一天,有一个人来到我的柜台前,他自称是甘肃天水人,五十多岁,大高个儿,申字脸,大眼睛,面色红润,笑容可掬,儒雅又健谈,十分友善的样子。从他的名片上看到,他叫李相儒,书法家,集六体于一炉,自成一家。
他一见面就夸我玻璃柜台上的隶书招牌字如何如何好,出自汉隶的哪家哪家,还告诉我他就在对面的文化市场写字卖字。给我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后来我几次去看他写字,他也经常来我店里聊天。我是以一个学生的姿态和他交往,他也是当仁不让了,也是因为他比我大一些吧。
有一次李相儒和一个叫好人(或郝仁)的中年人一起来了,说是老乡,他就寄宿在好人家。好人沉稳老练,像个干大事的人。
李相儒是用先声夺人的手段把我的胃口吊起来的。他说,我是融六体为一炉,自创一体。还有,人家写字都是面对纸写,我是侧着身写!
叫我愈发感到新奇。
一天上午,我找机会来到了文化市场找到了他。
他临时借用快餐店的一张桌子,如同学生桌,一米多长,窄窄的。到了上午十一点前有人吃饭时就得还给人家。他写的作品是条幅,只能顺着小桌铺纸,提笔从桌子的侧面侧身写,边写边倒退,写完一行再上两步写下一行。哦,他那独特的写法居然是这样创造的!
他的字确实与众不同,结构近于行楷,而笔意取法隶篆,线条借石门颂之风,涩笔徐进,如盘虬卧龙一般,很有张力,字字如老辣生姜!一些部首(如口,框)化方为圆,是篆书的写法。整体感觉刚柔并济,古朴大气而不失秀美灵动。虽然他自说是融六体(楷、行、草、隶、篆、金文)为一炉自成一派有自诩之嫌,但事实也不为过,它摆脱了晋唐以后各种书体的束缚,又带着这些书体的气息进行了新的创造,字形介于楷隶之间,又与魏晋秦汉书风血脉相连。字里行间有着灵庙碑,二爨(chuan川),石门铭和四山摩崖的影子,却都似是而非。这不就是在取法高古,遍临百家之后,脱胎换骨的集大成之作吗!
他在两棵树之间拉了一根绳子,一幅又一幅的“李体”字就挂了上去,内容自然都是唐诗宋词格言警句啥的,招来了一些观看的人。苏州人有文化,我店里的营业员都能写一手漂亮的行书,每到腊月,市文化馆都组织书法爱好者在最繁华的观前街为市民写春联,其中也有十来岁的小姑娘,我曾见过她们挥毫书写,红纸黑字,刹是精彩,四周挤满了围观的人群。
话说回来,这时候有两个老头儿过来看李相儒的字。他们对着一首诗边看边读,突然其中一个人问李相儒,你这幅字是怎么读的?李相儒说,这是很常见的一首诗啊,那人说请你给我读一读,李不知道其中的原委,还以为那人有不认识的字,就读起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啊呀呀,这……他突然紧张起来,一把扯下了那幅字,揉成一团扔掉了,一脸的尴尬 。原来是少写了一个字,李相儒那原来就红的脸更红了,一直红到了脖子根。那两个人都笑了笑,说这也没有什么,没有什么的啊,就笑着,背着手离去了。李相儒看着那人离去的身影,半天无语。之后他喃喃地说了句:苏州人……我也曾向他请教欧楷竖勾的写法 ,我说,这个勾我已经问过好几个人了,他们的回答我都不满意,我也看过当代名家孟繁禧,康庄,康殷,康雍康氏三兄弟的字,都不敢认可他们的写法。无锡书法艺专的教材中有辛济仁老师的文字说明,但没有机会当面讨教于他。于是,他在我的恳请之下就不太情愿地提起了笔,写了一个竖勾。我一看,他的楷书还真不行,根本没有《九成宫》的爽劲和风骨。我又一次失望了。
我曾礼节性的向他要字,他说行。那天我特意带了一点抚松产的参片作为酬谢,他有点不屑,随手往那一丢。说我送你一个“勤”字吧,学书离不开这个勤字。我想,不能多写几个字吗,却没有说出口,只是说好吧。
他用他的李体写了一个“勤”,有足球大小。左半部平稳敦厚,右边的力字出人意料地写成字母“P”,把撇变成了一长竖,倒也新奇,这个字就动起来了。
后来我把它贴在了上中学的儿子的房间里。
我还见到过有个家长领着孩子来求他给指导书法,说到隶书时记得他说,不管学什么,学就要学最好的,你就学《石门颂》,它是隶书里面最好的。俨然是居高临下,一副权威的样子。那个家长半信半疑地点头答应着。当时我想,他胆挺大,敢说话。应该说但凡艺术没有最好,只能说各有千秋,更不能有门第之见,如果他把自己的见解和才艺谦卑地融入苏州人的文化河流,取其营养丰富自己不是更好吗?
最后一次见面我们聊得挺开心。清楚地记得他背诵了一段民谣,就是前面赵朴初的《宽心谣》,内容几乎一模一样,我问他,这是你编的吗?他点头说是。我对他又增加了几分敬意。
他看似一介布衣,或许是一个乡村民办教师,或许和我一样面临下岗,也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爱好与追求,毅然走出了这一步!难得他能这样豁达和乐观,这是清贫中的潇洒人生!
宽心谣是谁编的已经不重要,当时我正处于常年的压抑和沉闷之中,也是他的乐观开朗给了我一些积极的影响。
过了这么多年,和李相儒相处的一幕幕仍然记忆犹新。他的豁达与执拗,自尊与自负,率真与倔强,热情与狭隘,一个真实的,鲜活的李相儒,叫我不能忘怀。最难忘的是他对着我背诵宽心谣的样子以及我开怀的笑……再以后我就看到了网络上的宽心谣,我想,是赵朴初抄的李相儒的还是李相儒抄了赵朴初的?今天我又一次看到宽心谣,就写了这些文字,也是为了纪念李相儒先生和那段时光。
我怀念李相儒先生。
怀念苏州,怀念在苏州的日子。虎丘山的神秘,十全街的深邃,沧浪亭中米芾、林则徐的手迹石刻和亭子上的那副楹联……更怀念勤劳朴实,正直善良又文明睿智的苏州人。
正是:
明月清风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情。
作者简介:
闵兆军,男,1955年11月生,大专学历。原抚松县石油公司干部,后买断南漂。爱好诗文写作,书画,音乐等。其书法,诗文作品曽在省,市,县级报刊发表。 遇事不钻牛角尖,
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打起行囊走天下,
山也转转,水也转转……
这是近日又一次看到的宽心谣,说是出自赵朴初。这是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就听到过的,个别字句稍有变动,而句式韵律还是一模一样的。
于是我就想起了那段往事,我和李相儒先生真实的故事。
1999年秋,我44岁。因欠债还债,向单位领导请假去了苏州,在市人民路上的一个保健品商店租了一节柜台卖长白山地产药材。人民路由北向南穿过苏州市中心,这里有沧浪亭和苏州医学院,比较繁华。我在路东,马路对面是苏州文化古玩市场。
一天,有一个人来到我的柜台前,他自称是甘肃天水人,五十多岁,大高个儿,申字脸,大眼睛,面色红润,笑容可掬,儒雅又健谈,十分友善的样子。从他的名片上看到,他叫李相儒,书法家,集六体于一炉,自成一家。
他一见面就夸我玻璃柜台上的隶书招牌字如何如何好,出自汉隶的哪家哪家,还告诉我他就在对面的文化市场写字卖字。给我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后来我几次去看他写字,他也经常来我店里聊天。我是以一个学生的姿态和他交往,他也是当仁不让了,也是因为他比我大一些吧。
有一次李相儒和一个叫好人(或郝仁)的中年人一起来了,说是老乡,他就寄宿在好人家。好人沉稳老练,像个干大事的人。
李相儒是用先声夺人的手段把我的胃口吊起来的。他说,我是融六体为一炉,自创一体。还有,人家写字都是面对纸写,我是侧着身写!
叫我愈发感到新奇。
一天上午,我找机会来到了文化市场找到了他。
他临时借用快餐店的一张桌子,如同学生桌,一米多长,窄窄的。到了上午十一点前有人吃饭时就得还给人家。他写的作品是条幅,只能顺着小桌铺纸,提笔从桌子的侧面侧身写,边写边倒退,写完一行再上两步写下一行。哦,他那独特的写法居然是这样创造的!
他的字确实与众不同,结构近于行楷,而笔意取法隶篆,线条借石门颂之风,涩笔徐进,如盘虬卧龙一般,很有张力,字字如老辣生姜!一些部首(如口,框)化方为圆,是篆书的写法。整体感觉刚柔并济,古朴大气而不失秀美灵动。虽然他自说是融六体(楷、行、草、隶、篆、金文)为一炉自成一派有自诩之嫌,但事实也不为过,它摆脱了晋唐以后各种书体的束缚,又带着这些书体的气息进行了新的创造,字形介于楷隶之间,又与魏晋秦汉书风血脉相连。字里行间有着灵庙碑,二爨(chuan川),石门铭和四山摩崖的影子,却都似是而非。这不就是在取法高古,遍临百家之后,脱胎换骨的集大成之作吗!
他在两棵树之间拉了一根绳子,一幅又一幅的“李体”字就挂了上去,内容自然都是唐诗宋词格言警句啥的,招来了一些观看的人。苏州人有文化,我店里的营业员都能写一手漂亮的行书,每到腊月,市文化馆都组织书法爱好者在最繁华的观前街为市民写春联,其中也有十来岁的小姑娘,我曾见过她们挥毫书写,红纸黑字,刹是精彩,四周挤满了围观的人群。
话说回来,这时候有两个老头儿过来看李相儒的字。他们对着一首诗边看边读,突然其中一个人问李相儒,你这幅字是怎么读的?李相儒说,这是很常见的一首诗啊,那人说请你给我读一读,李不知道其中的原委,还以为那人有不认识的字,就读起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啊呀呀,这……他突然紧张起来,一把扯下了那幅字,揉成一团扔掉了,一脸的尴尬 。原来是少写了一个字,李相儒那原来就红的脸更红了,一直红到了脖子根。那两个人都笑了笑,说这也没有什么,没有什么的啊,就笑着,背着手离去了。李相儒看着那人离去的身影,半天无语。之后他喃喃地说了句:苏州人……我也曾向他请教欧楷竖勾的写法 ,我说,这个勾我已经问过好几个人了,他们的回答我都不满意,我也看过当代名家孟繁禧,康庄,康殷,康雍康氏三兄弟的字,都不敢认可他们的写法。无锡书法艺专的教材中有辛济仁老师的文字说明,但没有机会当面讨教于他。于是,他在我的恳请之下就不太情愿地提起了笔,写了一个竖勾。我一看,他的楷书还真不行,根本没有《九成宫》的爽劲和风骨。我又一次失望了。
我曾礼节性的向他要字,他说行。那天我特意带了一点抚松产的参片作为酬谢,他有点不屑,随手往那一丢。说我送你一个“勤”字吧,学书离不开这个勤字。我想,不能多写几个字吗,却没有说出口,只是说好吧。
他用他的李体写了一个“勤”,有足球大小。左半部平稳敦厚,右边的力字出人意料地写成字母“P”,把撇变成了一长竖,倒也新奇,这个字就动起来了。
后来我把它贴在了上中学的儿子的房间里。
我还见到过有个家长领着孩子来求他给指导书法,说到隶书时记得他说,不管学什么,学就要学最好的,你就学《石门颂》,它是隶书里面最好的。俨然是居高临下,一副权威的样子。那个家长半信半疑地点头答应着。当时我想,他胆挺大,敢说话。应该说但凡艺术没有最好,只能说各有千秋,更不能有门第之见,如果他把自己的见解和才艺谦卑地融入苏州人的文化河流,取其营养丰富自己不是更好吗?
最后一次见面我们聊得挺开心。清楚地记得他背诵了一段民谣,就是前面赵朴初的《宽心谣》,内容几乎一模一样,我问他,这是你编的吗?他点头说是。我对他又增加了几分敬意。
他看似一介布衣,或许是一个乡村民办教师,或许和我一样面临下岗,也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爱好与追求,毅然走出了这一步!难得他能这样豁达和乐观,这是清贫中的潇洒人生!
宽心谣是谁编的已经不重要,当时我正处于常年的压抑和沉闷之中,也是他的乐观开朗给了我一些积极的影响。
过了这么多年,和李相儒相处的一幕幕仍然记忆犹新。他的豁达与执拗,自尊与自负,率真与倔强,热情与狭隘,一个真实的,鲜活的李相儒,叫我不能忘怀。最难忘的是他对着我背诵宽心谣的样子以及我开怀的笑……再以后我就看到了网络上的宽心谣,我想,是赵朴初抄的李相儒的还是李相儒抄了赵朴初的?今天我又一次看到宽心谣,就写了这些文字,也是为了纪念李相儒先生和那段时光。
我怀念李相儒先生。
怀念苏州,怀念在苏州的日子。虎丘山的神秘,十全街的深邃,沧浪亭中米芾、林则徐的手迹石刻和亭子上的那副楹联……更怀念勤劳朴实,正直善良又文明睿智的苏州人。
正是:
明月清风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情。
作者简介:
闵兆军,男,1955年11月生,大专学历。原抚松县石油公司干部,后买断南漂。爱好诗文写作,书画,音乐等。其书法,诗文作品曽在省,市,县级报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