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史话之二•陈钱大队
文/陈传荣
诸君读了我的《家乡史话之一•陈庄》之后,可能会问我——你的家乡历史这么悠久,为什么后来不叫陈庄大队或陈庄村了,而是叫陈钱大队,陈钱村?后来怎么又叫陈甸村了呢?
听我慢慢告诉你吧。不过本文中只能告诉你陈钱大队的由来及陈钱大队的点滴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土地改革,陈庄、东北垛、西北垛、钱巷合并成了一个大队。当时高邮县县长恰好就是钱巷人,姓钱(曾经是新四军北撤时的干部)。于是,钱巷人中有兄弟三家的钱姓人家便借此机会提出把这个大队改为钱陈大队,但遭到了陈姓人家的一致反对,后经上级领导研究后才明确了下来,最终确定为陈钱村。这实际上是以陈庄和钱巷两个庄子为主的全新的集体。甚至可以说,陈庄才真正是这个新的集体(陈钱大队)的主体部分。毕竟这个大队姓陈,毕竟这个大队陈姓人家居首。
当然,钱巷也有其自己独特的地方。据历史考证,钱巷,又叫钱家巷,也是一个古老的小村庄,村庄原有个“长生庵”,文化大革命拆掉庵子时,居然发现了一块石碑,而这块石碑是清朝时留下来的,上面刻有繁体字,记载了“长生庵”的历史。至今,这块石碑还存放在后来钱巷重建的“长生庵”里。
相对于原陈庄的小村落而言,陈钱大队仿佛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大集体,但是,在大队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社员们心往一处想,劲向一处使,都以实际行动为陈钱大队这个大集体出力争光。
上世纪文革运动中,陈钱大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现代京剧《红灯记》经常去邻近公社和县城演出,可以说在方圆几十里内都是非常有名气的。在汇报演出中多次获得高邮县和扬州市领导的赞赏和表彰。宣传队队长是本大队第九生产小队的陈明坤同志,他通过刻苦自学,从原来的小学文化成了一名大专生。他的口号是“要让社会主义文艺占领农村文化阵地”。至今,尽管已70多岁了,但还很热衷于他的文艺爱好,培养出了一批批吹拉弹唱和健身、跳舞的学员。
上世纪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在党支部书记陈达豪的带领下,陈钱大队社员们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十分高涨。干群们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心为集体敢于献计献策,敢于吃苦耐劳,一年四季,披星戴月,实干巧干。还通过以大养生猪为主的家禽、罱河泥塘草粪、除地草捞河草等诸多措施保证农田有更多更好的有机肥,使粮食亩产量的不断提高有了坚实的保证。队与队之间、户与户之间、人与人之间还通过比、学、赶、帮、带等形式搞好农业生产的各项环节。
天道酬勤,功夫不付有心人。当时,陈钱大队的农副业生产一直是全公社的先进和典型,而且还一直是全县的先进单位,经常接受公社和县以及外县召开各种类型的现场会的任务,如春苗促壮经验现场示范会、农田水系管理现场会、秋熟超产现场会、秋收秋播现场会等等,直接通过现场观摩的形式进行样板示范和农业技术推广。什么示范田、丰产方、高产圩等农田建设的区块,随处可见,令人羡慕不已。
那时候,陈钱大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和陈钱大队人民科学种田、大积大造自然肥料,高产、稳产夺丰收的先进事迹,经常在《新华日报》、《红扬州报》、高邮人民广播电台刊登或播报。
即使到了今天,每当人们提到当年的陈钱大队,都无不称赞。陈钱大队当年对社会、对国家所做出的贡献,注定是陈钱人历史上骄傲的一笔。
**作者简介**
陈传荣,江苏省高邮市人,农民工。虽早已年过花甲,但酷爱文学创作的劲头愈发旺盛。打工之余,常常写一些有关乡村、乡情、乡愁类诗文,已有多篇(首)文学作品见诸报端或网刊。相信自己的文字是源于内心深处对人生对生活的真情流露,是对家乡无比热爱的真情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