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静 笔名:争青 是武昌区一名退休教师。喜欢唱歌,写点小文章,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让退休后生活过得有滋味些。
过 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怪兽叫 “年” ,长得高大凶猛,每到腊月的时候就下山来抢东西,还吃人,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鸡飞狗跳,田地荒芜,人们大白天都不敢出门。有一天,一个老农壮着胆,扛着锄头下地干活,不料半路真碰上了年,吓得晕了过去,年看到老农也一愣,掉头就往山上飞跑,等老农醒来一看,不见了年,自己也完好无损,感觉好奇怪。回村后,向一个有学问的先生请教,先生打量了老农好一会儿说:这么厉害的年怎么会怕你呢,你除了手里的锄头,什么都没有。分析来分析去,感觉使年害怕的,应该是老农穿的衣服,这是一套红色的衣服,在太阳的照射下,红的特别刺眼,对,年应该怕红色,怕亮光!于是,人们奔走相告,在自家门前贴对年,挂红辣椒,红灯笼,把火烧得旺旺的,还放起了鞭炮,等年再次下山来,看到这么红火的场景,听到这么厉害的噼啪声,吓得落荒而逃,再也不敢下山骚扰百姓了。
红色,象征着红红火火,吉利,能辟邪,保平安,人们安居乐业了,为了庆祝胜利,名正言顺地就把进入腊月的时间分成了几个时段:腊八,小年,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年的来历。 其实,现在过年对我们来说,已经不觉得那么重要,那么兴奋了,甚至说麻木了。生活过好了,天天都是过年,关键是年味儿少了,没了新意。可小时候过年,在我们心里留下了太多太深的记忆!那个年代,属计划经济,物资匮乏,什么都凭票供应,家家户户孩子又多,生活水平还很低,可我们过得很简单,很满足,很快乐,虽平日生活很拮据,但是,年就像个年!一进腊月,各家各户都动起来了,首先打扫扬尘,擦玻璃,裱房子。(那时平房多,砖混结构的房少,鼓皮房多)稍讲究点的,就会用报纸在板上裱一层,我家属这种房子。给适量的水把面粉搅匀,煮开,冷却了后,再用毛刷把它均匀地刷在报纸上,正正的,缝压缝地贴在板皮上,待面糊干了,报纸就白了,再贴上几张年画,给家里平添了不少生气,那时我们家年年定报纸,所以,积攒的报纸总给邻居们分一些裱墙,感觉(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好快乐。我家平日用15瓦灯泡,过年就换40瓦的日光灯,亮的如同白天,我的小伙伴都喜欢上我家来玩。
临近年关,奶奶会牵着我,拿上黄豆,芝麻,花生,好点的大米(平常吃一角三分七的,过年吃一角四分二的)到八铺街炒房去将它们炒熟,回来后,掰些麻花搅拌进去,再放到瓷坛子里,不会皮。它叫“硬豆米泡” ,是孩子们过年的好零食。奶奶的糖罐里有太多的诱惑,京果,杂糖,云片糕,桔饼,柿饼,冬瓜糖,看得我心里直痒痒,暗自打起了小九九,一定把奶奶哄高兴,我就能得到好多好吃的![得意][得意]其实,我在奶奶的心里是有地位的,她有俩儿子,四个孙子,就我一个独孙女儿,还能不宝贝!所以,我得的实惠最多。[得意][得意][得意]其实,在临近过年的那几天,跟奶奶提着“防火” 的牌子去“执行任务”时,看着各家各户忙年的场面才是最享受的,至今记忆犹新。每个院里都有几个天井,所以备年的过程你可以一饱眼福。首先看到的是三号院的罗阿姨家磨吊浆:两扇石磨和平日里磨米粉的磨子不一样,下面的磨盘是凹型的,有一槽口,在槽口处系一个布口袋,把泡胀的糯米和着水一勺勺均匀地添进上面磨子的磨孔里,随着磨子的转动,米浆就顺着磨沿留下来,通过下面的槽口流进口袋,然后把布袋吊起来,沥干里面的水,吊浆就成了。想吃汤圆的,就把它搓成圆坨坨,在里面放上芝麻馅儿,也可按照自己的口味放上你想吃的馅都行。想吃糖糍粑的,就在锅里加些许油,将吊浆炕个二面黄,加上糖一熬,名副其实的糖糍粑,香糯可口,润心润肺呢。看,刘爷爷家在炸翻饺。只见他把揉好的面擀成面皮,再在上面撒点芝麻,切成长条块,用刀在面皮上划一个口子,然后把一头向里翻就行了。放入滚烫的油锅,不一会儿,一个个漂亮的翻饺就做成了。可做甜的也可做咸的,脆而爽口,香甜扑鼻。
过年最不能少的一道菜就是圆子,它象征着团团圆圆,生活美满,所以,家家必备。因为肉要计划,不能做很多的肉圆子,聪明的人们想出各种方法,让年夜饭丰盛。瞧:肉圆子,鱼圆子,绿豆圆子,藕圆子,豆腐圆子,珍珠圆子(它也叫蓑衣圆子)……把灶搁在天井里,加上柴火,该蒸的蒸,该炸的炸,该汆的汆,大人们各显神通,看得你应接不暇,孩子们也没闲着,递簸箕,递佐料,往灶里添点火,顺手先过个嘴瘾。也让我懂得了(火要空心,人要忠心)的道理。还有的人家在炸麻花儿,炸翻散,摊豆丝,踹糍粑……啊,各种味道混合一起,它钻进你的鼻子,飞进各家各户,飘向整条巡迴街,这就是年的味道哇!
现在呢,住的是高楼,关门闭户,不相往来,懒了,出去吃;自己做了,再好吃也不能与人分享,吃起来索然无味。小时候家家没有冰箱,都是平房,尤其这些香东西,不能随便放,就把它放进篮子里,盖上布,吊在房梁上,通风,关键是防老鼠和虫子。[呲牙][呲牙] 只有过年,我们能吃上鱼,还是要计划的冰冻的鲢子鱼,味很腥,也觉得好吃。藕汤必不可少,但没有正块的好排骨,是脊骨,筒子骨就不错了,且是斤半肉桶半水,偶尔炼点猪油,都围着奶奶要猪油渣渣吃,在上面撒点梅花盐还要香! 年三十到了,孩子们穿上新衣,一家人围坐桌前等待那顿年饭。我家是爸爸掌勺,做的饭菜非常可口:梅干菜扣肉,粉蒸肉,红烧肉圆子,腊肉炒泥蒿,对了,还有一样什锦菜 (就是好多素菜一起:藕丝,芹菜,白萝卜丝,红萝卜丝,木耳,黄花菜,辣椒丝,千张丝等)也是全家最喜欢的一道菜。吃罢年饭,孩子们会去放鞭炮,我胆小,长这么大,没有放过一个鞭,更不要说是炮仗了。那时虽没有电视,我们家也不缺少热闹,合着母亲的风琴声乐呵乐呵,家里人都喜欢唱歌,爸爸叔叔哥哥们还有我都是主角,就连说黄陂话的奶奶,唱歌就像说道白一样,也会随着琴声的节奏打着拍子,每个人都沉浸在这节日的气氛里,好不惬意!
年三十晚上大家都没有睡意,要守岁,它的意义在于辞旧迎新。特别是孩子们闹得更欢,不肯放过这一年一次不睡觉的机会。可到了半夜,都熬不住了,一个个东倒西歪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 大年初一一大早,我们都被大人们叫醒,要去给长辈们拜年。不仅有好吃的,还有压岁钱呢! 这就是我眼里的年,这就是老百姓朴实的年,这就是孩子们期盼的,快乐的,充满童趣的年!我多么希望我们的孙儿们:书包轻一点,补课少一点,玩伴多一点,家事参与点,游戏健康点,童趣记牢点。希望他们也有个无忧无虑快乐的童年![跳跳][跳跳][跳跳] 过年啦,好热闹, 噼噼啪啪放鞭炮。 孩子们,满街跑, 新衣新鞋新帽帽…… 啊,对联贴了,灯笼挂了,福要到了,幸福的年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