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眉县,黄土情缘
文/李会芳
大年初一下午两点,在眉县张载广场“陕北黄土情秧歌”扭起来了。那悠扬的舞曲,高亢的锣鼓,粗旷豪放的场面,渲染了整个眉城,吸引了无数观众,偌大的广场一下子热闹起来,沸腾起来。
领队的“伞头”头裹白毛巾,身穿白衣红马甲,脚蹬红靴子,手持一把花伞,后面紧跟着乔装打扮的陕北大姑娘和小伙子。女的彩扇、彩带;男的右手持伞,左手持“虎撑”,笑容满面;总指挥西装革履,踏着鼓点,伴着音乐,吹着哨子,打着手势。队员脚下以"十字步"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的扭动,上下协调,步调 一致。随着哨音长短,队形变换,彩绸飞舞,彩扇翻腾,像一群张开翅膀的鸟飞起来,又像赤中泛青的云彩飘过来游过去。一会儿变成野马奔腾,一会儿凝聚成一团绣球,一会儿像杏花绽放,一会儿像杨柳摆动。忽然,音乐鼓点急促起来,广场上燃起一团焰火,瞬间又飞泻成瀑,流露出不羁与豪放;音乐鼓点渐渐舒缓,广场上出现一条柔情似水的波浪线起伏不定,绵延不绝。
接着,是陕北传统婚礼仪式。唢呐、花轿、秧歌迎亲扭得实在艳。婆婆带头扭起来去迎接,轿中新娘羞涩欢喜;轿夫们摇摆着、使劲儿颠着大花轿;新郎骑着毛驴,戴着大红花春风得意;手提花篮的姑娘动作轻盈柔美、洒脱细腻,嘴里”腾儿、扇儿、娟儿”的哼着,如风摆杨柳,柔情似水。不一会儿,花丝、花结从天而降,一派红火、热闹、壮观的景象,充满陕北农村生活的气息。
陶醉在黄土情秧歌中,2016年5月去延安参观学习的场景历历在目。记得当天晚上,我们在延安火车站广场乘凉,华灯初上,熠熠生辉,两支秧歌队从广场东西两侧相向而行。大红灯笼彩色伞,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男女老少跟着“伞头”,踏丁字、迈十字,龙步生风,彩扇舞动。两家队伍穿花打场,观众自然围拢成圈。秧歌扭两圈后,“伞头”跃步跳入场中央,双手抱拳作揖,高歌一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大家应和:“哎咳哎咳哟”,热闹的小戏便开始了。这时,琐呐换调,锣鼓韵律激昂奋进,一对对旱船如同在水上漂。手持“船桨”的老汉在前面像醉翁一样扭来扭去,水灵灵的大姑娘忸捏作态,抛起媚眼。正闹得火热,后面冲出几个“刁老婆”,她们手拿棒槌,身穿黑衣,耳朵上挂着一红一绿的大辣椒,脸上还有一个豌豆痣, 黄脸朱唇,气势汹汹,大有“棒打鸳鸯”之势,三跳两跳来到了旱船前,与“老汉”开始周旋。棒、桨相撞乒乒乓乓,双方对视互不相让,他们撕打挑逗、似舞似扭,真叫人忍俊不禁。正在难解难分时,高跷队冲了上来,冲散了这堆“冤家”。大家一起继续踏着铿锵的鼓点,和着嘹亮的唢呐,扭摆、走跳,尽情欢舞。我们看得入迷,深受感染,纷纷加入秧歌队,与延安人民一起载歌载舞,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
一声“父老乡亲们”打断了我的思绪。原来是女教练手持话筒转向观众,让大家一起参与秧歌队。那些陕北姑娘、小伙子把扇、伞让给参与者。我仿佛穿越时空,又一次来到了延安,手拿一把扇子,与大家一起随着《开门红》的音乐扭起来。乐声时急时缓,我脚步慌乱,跟不上前面的队伍,扭了半圈后才进入角色。快步鼓点“咚咚咚”,是它的节奏,“嚓嚓嚓”是它的速度,跳起来如踢踏舞般灵敏,如芭蕾舞般轻盈,干脆利落;慢步,如蜻蜓点水,轻柔稳健,踏步缓慢实在。我听着音乐,一边扭一边用心体会。
在眉县,有这么庞大的秧歌队伍,有这般优美的舞蹈诗篇,能演绎出黄土风情的韵味,我感叹不已。休息时,与认识的杨妹交谈,了解道:陕北黄土情秧歌队组建于2018年冬季,起初由在眉县工作的陕北人常飞发起,逐渐加入了当地一大批秧歌爱好者,人数由当初20多人发展到现在80多人。随着队伍不断壮大,常飞申请注册,正式成立了秧歌协会,走上了正规,走上了更大的舞台。从2019年起,他们先后参加了老龄委组织的庆七一演出、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汇演。2021年以《把咱的秧歌扭起来》登上了眉县春节文艺晚会,为眉县人民带来不一样的地域风情。
这时,扇子舞上场了。那些靓丽的陕北姑娘,挥舞结实的手臂,转动灵巧的手腕,犹如两条龙不停地翻腾跳跃。正是: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一位大眼睛姑娘的表演更是出神入化,栩栩如生。扇子横放胸前,似提篮疾走;扇子竖插发后,若对镜梳妆;扇子高举半空,像绽开的花团锦簇;接着身子翻飞把扇子低压身下,如裙裾左右转动。看得人眼花缭乱,掌声雷鸣,赞声不断。这一片红红火火,这一片朝霞升腾,不正象征祖国的欣欣向荣吗!
“旱船”划过来了,老艄公身着长袍,头戴草帽,面挂长须;小艄公三花脸,观众未看表演已觉三分笑意;驾船姑娘衣着华丽,妩媚动人。他们一同随《跑旱船》的舞曲,以行船的动作和舞步动起来,引导观众欣赏驾船姑娘和两位艄公搏击风浪,化险为夷的全过程。动作潇洒大方,恢谐幽默,时不时与场外观众互动,把剧情推向高潮。体现了陕北人民淳朴憨厚、开朗乐观的性格,浓郁的喜剧色彩,颇受观众欢迎。
陕北黄土情秧歌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红火兴旺,给人以震撼、希望、快乐和力量!为大美眉县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简介:
李会芳,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炎黄文学社荣誉会员、签约作者。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市学术论文优秀奖,有文学作品在报刊和公众平台发表并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