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村5里路的赵集集市是每个月逢双开市所在地,那里藏着我童年的美食记忆。

那时,自家土地生养的蔬菜总是土豆、萝卜、白菜,无论母亲怎么加工,还是索然无味。只有白菜经过三五十天的深加工发酵后成为酸菜,再配上自家的土猪肉,才让垂涎欲滴四字真正体现。

总不能有酸菜、猪肉就是年。为了让年货尽量准备得丰富些,除了自家手工制作的一些食物外,唯一途径就是赶集去买。赵集集市这个不过百余年历史的小市,因固定每个月逢双集市而名闻十村近三十自然庄。每逢年关,集市会增加一次,变成天天集市,这对只有放假才能赶集的孩子来说,简直是恩赐。
记得年关边的一个清晨,我和妹妹被母亲从睡梦中叫醒。我睁开惺忪的睡眼,推了推身边揉着眼睡意蒙眬的妹妹。听说要去赶集,我们麻利地从被窝里爬起,飞快地穿戴好衣帽,屁颠屁颠地跟着母亲,朝着集市走去。马路边的草丛上积着厚厚的雪,我们呵出来的气瞬间凝成白雾。
走了大约三分之一的路,隐隐约约听到哒哒的马蹄声从身后传来,原来是村里李大爷驾着马车去赶集,车上已经坐了五六个人。李大爷热情地招呼我们,问我们要不要搭车。我和妹妹欢声疾呼:要!
一路往前,赶集的人越发多了起来。大桥上,人声渐重,人影绰绰,慢慢汇聚成一条河,漫过大桥去。到了集市,只见人头攒动,人声嘈杂。牲口的叫唤声,商贩的吆喝声,顾客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集市上,铁制农具、日用百货、水果蔬菜、海货水产,琳琅满目,一应俱全。
挤在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人群中。母亲总是不慌不忙,东瞧瞧,西看看,仔细挑选,货比三家。我和妹妹一直走在前面,像个探子似的来回穿梭,告诉母亲前面有草莓、山楂、枣子、葡萄、冰糖葫芦,后面有千层饼、鸡蛋饼、烤猪蹄、酱骨头、巧克力……母亲知道我们的意思,一番讨价还价后,我和妹妹的手里都有了一串冰糖葫芦,如蜜的年味就这样开始了。母亲则挑了蹄髈、鲤鱼、莲藕等。
最后,母亲领着我和妹妹拐进镇中心的供销社,给一家人每人买了一双脚底带小人的红袜子,还有一串“万年红”。篮子满了,沉甸甸的。待到日上三竿,我们才满载着一篮子新年的希望,打道回府。
如今,离乡多年,可在安徽皖北老家赶集的情景,依然如画面一样,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深处……(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