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大约3到4点时间,已是结束走亲戚回家的路上,路上形形色色的大军,五颜六色的衣着,嬉闹着玩耍着在乡间小道上,有步行也有拉架子车的,那个年代没有摩托和汽车,甚至自行车也少有,所以路上谈不上有什么交通安全事故,完全可以走路蹦蹦跳跳,说说笑笑。
一般来讲有自行车的人家往往是在许昌上班的人们,即所谓吃商品粮的人,计划经济的年代购买自行车需要找关系预约,谁家有自行车就显得主贵多了。我父亲在县农机上班当年托关系在县供销社购买了一辆自行车,在方便父亲回家上班的同时,周日自行车在农村就派上大用途,有结婚用来迎接新娘的、有用来学习练车的,在当年学骑车不亚于当今的靠驾照。
在乡村最为常见的就是架子车了,不但用来农活的拉运,它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走亲戚的坐骑。来住老人家和小孩带上礼品走亲访友也就成为当时很普遍的现象。
从初二到初五农村各个道路上,从上午到下午都是络绎不绝的人群,在坑洼不平的乡间小道上,延续着人间的真情,无论春节期间刮风下雨雪。所以在下雪的时候架子车自然成为载客很实用的交通工具。

那个年代春节的热闹程度,不亚于如今的旅游景点,各家各户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就成为孩童最乐意干的活动,谁家鞭炮一放自然就会全村人出动,围观闲聊打趣便成为全村人乐意的一项聚会。
记得村里在街当中两棵树当中搭起了秋千,荡秋千自然成为大人小孩一项有意义的活动。至于春节时间内孩童们玩起自制的火柴手枪、在空闲的晒麦场里玩起打仗游戏,无形中也锻炼了小孩的勇气和智慧,相比之下如今孩童的电子游戏要好的多,那个年代多重视实战游戏,即使在玩耍中有所“负伤”,家长不介意孩子们也不娇气。
春节看电影或则听书则是另一项更加有乐趣的集体活动。没有手机微信微博的传递,那个村里放电影,演什么片子,用不了一个吃饭的时间,几乎人人皆知。提早吃吧晚饭,相约跑到几里外的村里看电影,倒也是很浪漫的一件乡村趣事。露天两棵树上扯上影幕,在空旷的场地上观看电影,夹杂着人们的叫喊声、说话声,还有那些为了看电影而相约的男男女女,自然就会多了层影幕外故事的主人公。

电影场上男女偶尔对上相约的目光,或许一双手里一定会冒出热汗。那时候孩童的我们,不知所以然,在电影场里转来转去,个小时不时就会有大人的遮挡。
农村演场电影不容易,一般来讲往往都是乡村遇到喜事或者说某某家生个小孩、考上大学等等。电影场中的等场则是相邻村也播放该片必有的环节,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演完上部等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是常有的事。在慢节奏的年代,等待不用抱怨更不用解释。

作者:翟和平,许昌市人,一名医者,喜爱登山、摄影、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