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田共作奋蹄牛
作者:荀德麟
朗诵:大吉大利
在我们祖先创造的干支纪年法中,十二地支囊括了“六畜”——牛、马、羊、鸡、犬、豕,而“六畜”之中,“丑牛”排行最高,仅次于不伦不类的“子鼠”。牠被人类驯养、为人类服务的历史不少于五千年,在农业文明社会贡献最大。
牛,不狂不躁,声调平和;食不求奢,居不求华,吃的是草,住的是棚。牠,脚踏实地,任劳任怨,俯首奋蹄,披星戴月,耕云播雨,拓荒野为沃土,犁梯田上碧天,令山野流金,为农人造福。“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牠,帮助多少牛郎织女,成就了男耕女织的美满家庭,实现了无数后浪推前浪的繁衍生息!以至于直至现在,在大山深处的零田隙地上,还偶或看到耕牛劳作的身影呢。这就是伴随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牛!
牛,同时具有坚韧倔强的性格。一旦投入斗争,也是斗志昂扬的杰出典型。在残酷无伦的斗牛场上,明知异常凶险,却从来不屈不挠。而牠那一往无前的牺牲精神,甚至演绎出“无数火牛破阵来”的战争史上的胜利奇观,为先秦时期齐国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
因此,我们的祖先与牛的交情最深,甚至被农民们称为“苦饭吃的儿子”。我们祖先的爱牛弥笃,表现在各个时期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之中。在人类最古老的绘画——岩画上,牛出现的频率最高,分布最广,岭南塞北、江头河尾,几乎无处不在。汉唐以降,从汉画像砖、石上的牛,到唐代名画韩滉《五牛图》,乃至现当代的齐白石、李可染、潘天寿、韩美林等画牛大师;更渗透到剪纸、编织、年画、邮票、钞票等各种艺术形式之中。
我们的祖先还把牛作为崇高的象征、崇拜的对象。商周时期用来祭祀的青铜礼器,甚至干脆将青铜牺尊铸为牛形。据传,早在大禹治水时期,牛就被奉为镇水神兽,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清代。更有甚者,以牛为姓氏。以牛为图腾族徽的苗族、佤族,至今还在延续着对牛的崇拜呢!而立春“鞭春牛”、祈丰登的习俗,更因为列入朝廷祭祀大典,成为中华农业文明的代表性风俗。真所谓“金以铸牛,宗以姓牛,族以图牛,俗以鞭牛。”
牛对家、对国、对民众有这么巨大的作用,又有这么高尚的品格,无怪乎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志士仁人、英豪圣哲以牛自喻、以牛言志呀!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可以断言,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老黄牛精神永远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牛年将至,大有霸网之势的咏牛诗,足以证明老黄牛精神不仅将伴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且永不过时!
作为牛年的迎迓者、诗田的耕耘者,我愿以一绝与淮安诗友们共勉:
先农鞭影动神州,白鹭青烟梦也稠。为令淮壖秋韵好,诗田共作奋蹄牛。
2021年1月22日时值立春
作者简介:荀德麟,资深编审,文史专家,诗人、辞赋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委会理事,淮安市诗词协会会长。
朗诵者简介:吉长虹,退休前一直从事财务工作;退休后偶尔客串文字,热衷公益,习书法,爱唱歌,好摄影,学朗诵、诌诗词……虽无成就,但自觉非常快乐、也很充实,潜意识中总是向往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