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 味
文/张乐平
农历腊月,陕南山城日渐浓郁的年味便从城里城外、四里八乡的角角落落、山山卯卯、家家户户弥漫开来。喝了五豆汤,吃过腊八粥,人们就开始赶集购物,蒸馍炸馃子,打扫卫生,悬挂红灯笼,张贴对联和门神。走亲访友,拉话话,说家常,叙叙旧。喝几杯佳酿,品几碟家常菜就把年过的滋润开心。

赶大集
忙忙活活,总是在辛劳中过了一年又一年,有逢年节,闻着年味,赶大集就成了过年的前奏曲。大路上过往不息的男女老少几乎都是要趁着假日赶往三要镇大集市买卖年货或者看热闹的人。大集市上人山人海,人来人往。摊贩们的叫卖声以及四处的嚷嚷声此起彼伏。蔬菜水果、特产山货、服饰日杂、对联灯笼,一应年货真是应有尽有,异常丰富。“先尝后买”,憨厚的农家大叔热情的叫卖着自己的柿饼,称称的时候把称称的老高,算账的时候就笑着说“咱自己的,零头就算了”。卖醪糟汤的小伙子拿着喇叭,说着“醪糟、醪糟,小伙喝了更健美 姑娘喝了脸红润…………”跟前围着一大堆人,听着顺口溜,一瓶接着一瓶的就被带回了家。再看推车子的、拉小孩的人,割几斤肉,买一点瓜籽和落花生 ,选几副对联,捎一对红灯笼,采购好了年货就乐呵呵的坐在当街摊子上吃一碗面皮,吃完抹抹嘴就回家了。
扫栖灰
过年前扫栖灰,讲究的是辞旧迎新。一大早起来换上罩衣,戴上草帽和口罩,举着绑了竹竿的笤帚把屋里屋外的顶棚和墙面刷个遍,把角角落落清扫干净之后再用拖把沾水拖上一两次,然后擦玻璃,抹家具,最后开始洗澡、洗衣服和晾晒床单 。家家户户,屋里屋外直到打扫得一尘不染方肯罢手。老人们常说:栖灰要扫彻底,不能把老起灰带着过了年,不然来年就难以有好的起色。说法虽然有些迷信,但是这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寓意是一样的。

做面食
北方人喜吃面食,做面食也十分讲究。过了腊月二十以后,山城内外的各家各户就开始做面食。蒸的炸的面食钵满盆溢,年前年后可以吃到二月二“龙抬头”。做面食要提前和好面粉捂在热炕上,等面团发酵后揉光,做好菜馅就开始请老把式帮忙捏馍。扭扭馍、实心馍,花馍,还有一对福禄神馍。把炉火烧得红彤彤的,再把各种馍搭在锅里,半小时后蒸汽里的馍香就扑鼻而来了。蒸够了蒸馍就要留下少许发酵的面团,再掺合些面粉继续发酵,然后就开始剁馃子。用擀面杖摊开揉好的面团,再用刀切成方块,放在热炕上发面,就开始搭火倒油,等油煎了就把发好馃子放进油锅里,然后用长筷子不停的翻,待馃子炸的圆而金黄时捞出淋油,待凉后便酥脆可口了。趁着油锅放些调料,扞些调和面,用刀切成细条,下在油锅炸干,吃起来咯嘣嘣的香脆,这就是农家孩子们最爱的炸木梳背。过年时拾些馃子馍配几样礼品就东家到西家走亲访友,趁着过年相互走动走动,拉近了亲朋间的距离,感情就在这样的走动中历久弥新。

贴春联
贴春联有讲究,首先是颜色。家里去世的至亲尚未过了三年纪念日的算是带孝期未满,也就是没有脱服,为了表示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和追忆,写春联就要用黄纸或绿纸,不能用红纸。其次是内容。老人健在的家庭,春联里有着“福、寿、康、宁、”的字句,意在祝福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年轻人创业增收,春联里有着“财、运、喜、顺”等祈愿的字眼,盼着新的一年能财源滚滚、时来运转、喜事连连、顺顺当当。最后,写春联的纸墨也很讲究。大红的宣纸、洒金的龙凤呈祥图案和一得阁香墨备齐之后再请书法家将七言、九言、十一字的春联依据实际大小或楷书、或行书的任意挥洒。除夕早晨贴春联,挂红灯笼, 晚上家家户户红灯笼亮起来,红红火火。过年的气氛在不时鸣放的烟花爆竹声中就显得更加浓郁祥和了。

拜先人
大年初一,家家户户起的早,穿上新衣服,把蒸的花馍摆在中堂供桌上,家里的男性长辈毕恭毕敬的捻香点燃插在香炉里,就带着晚辈们给老先人磕头祭拜。然后在院子里烧香磕头安四方土神,祈愿保佑全家幸福安康。 接着印纸钱,响鞭炮。待家族的侄男子弟都聚齐了,由家族的掌门主持烧纸钱。不能用杆子多挑燃烧的纸钱,因为老先人在天上不收戳烂的钱,好似已故的亲人就在头顶看着晚辈后生一样。给老先人烧过纸钱后,一个家族的弟兄们就开始结伴去各家给长辈磕头领压岁钱,免不了絮絮叨叨,问这问那,关切亲近之感便弥漫在前院后院,屋里屋外 。屋里人则开始烧水做菜,下饺子。谁吃到了包着硬币的饺子,就预示着来年能财运亨通,不缺钱用。正月初一祭先人拜自家,一个家族彼此间走动,平时各奔东西,忙碌了一年,趁着大年初一看望一下,唠唠嗑,一个亲字到啥时候都掰不破,因为血亲关系总是连着血脉系着筋骨,一家人终究是一家人,到啥时候都亲着哩。

过破五
过破五就是正月初五那一天。在年里算是过年要结束了,要倒垃圾,扫院子,还要响鞭炮,预示着歇了几天该开始一年的忙碌了。门店开始正常营业,街道上的人也多了起来,尤其是客运站要开始安排春运了。天南海北回家的游子,还有外出务工的人们,拉着行李箱,背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或独身,或拖家带口,又开始新一年的奔波了。送行的,要走的,千叮咛万嘱咐,难分难舍!

看大戏
正月十五前后,春暖花开,县剧团经过精心排练,把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拿出来,在人民广场搭起大舞台,进行公开义演,吼秦腔,唱眉户。群众总是对屠夫状元、梁秋燕、三滴血等剧目百看不厌。场子里外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为了看戏,爷爷肩膀上架着小孙子,娃都睡着了,爷爷还在看。还有的扛来高板凳,远远的站在一边看着舞台。人群中有踮起脚尖的,还有使劲的往舞台前挤的中年妇女。现在网络便捷,文化生活极其丰富,说起看戏年轻人很不以为然,更不明白以前的人为了看一场戏都要徒步赶几十里。家家收音机声音放的最高的是秦腔,梆子敲的震天响,声音吼的像打雷,折子戏杨门女将、下河东、还有血泪仇等等。每逢过年都会去赶场子,剧情里的人物,诸如陈世美是个攀附权贵无情无义的坏人,包黑脸是个铁面无私的清官等等,通过看戏很直观的培植了辨别好坏的能力,在文化活动单一的年代里看戏听戏就是文化大餐。时至今日,戏曲快被抖音等短视频替代,但看戏听戏这样孩童时的记忆总在过年浮现。

只可惜近两年因为疫情很多场景已经没有了。城乡里外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舞狮子,耍龙灯,走高跷,放烟火,这些景象只能在追忆中观看了!小院里天不明就磨豆子烧浆,用卤水点豆腐,煮大肉和蒸碗子。穿着光筒子袄,攥着一毛钱到东门口王家买摔炮。做个洋火链子枪,装上火药扣扳机,那声音就啪啪的不时的响在耳畔。这些记忆总让我觉得过去家家户户经济并不宽裕,但是人情年味很浓,如今经济发展了,年味却淡了。事实上一些乡俗民风确实身影渐远,几近失去传承。真希望年味变淡只是因为疫情影响,待疫情过后,变淡了年味在来年又浓了!
过年的乡俗民风在岁月的更迭中浓了或淡了,年节过了又来了,花儿在四季更迭中开放了又凋谢了,人在寒来暑往中新老自然的接替都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因此,不管年怎么过,还是祈愿在此过年的节气里,千家团圆,万户皆喜,人人好运,诸事顺心!

作者简介:张乐平,陕西洛南人,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供职于洛南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有作品在知名刊物、网站刊发。擅长书法,书画作品曾获2018年全国第十届书画艺术大赛优秀奖,剧本《情暖山村》荣获“协和置业杯”陕西省第四届小戏小品大赛剧本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