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女婿拜年 散文
文‖ 朱大志 (曹植诗社)
七八十年代过年,在我们东阿沿黄的鱼山一带。入腊月二十,家家就开始忙活!有的要赶几趟集买这买那,准备油炸丸子、蒸年糕、枣窝窝、割肉、写楹联等等。但街坊邻居见面,总少不了问一句,你家的客(方言音kei),初几来拜年?有新闺女婿吧?头一年可得把席面弄好着点。打的年糕要白,有样式,要八斤重,寓意生活“拔高”,大大的火蒸熟透了,不然闺女和女婿拿回去,婆家人会笑话 !
谁家闺女出嫁后,第一个春节拜年。我们这地方特别重视!年前,就找一个会写“帖”的,到家来,或者在他家里以尊长的名誉称号书写:恭请 贤 姑爷 xxx 光临 于正月初二日喜酌候 用大红纸写好沾好。安排年龄偏小一点的弟弟、侄儿或者远房,提前去下请“帖”。这样才显得极为重视!
新女婿拜年,按传统老规矩当选正月初二。春节后的第一天,小两口带着提前备好的肉,按照风俗头三年,要一年比一年大,外形要宽、长,拾掇的白净好看,还有几斤点心、糖块、两斤酒等,家里祖父母健在的,还要多带一个提包礼品。不能忘记拿几元钱的“开刀礼”;给小孩的“压岁钱”,一元、二元的零钱或毛票,根据经济状况,大约也就六七块钱,分别用红纸卷起来,放票夹里。
丈人家里,这天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前一两天就找好陪客人。有的是生产队长、大队干部;有的是当老师的,还有的找邻居。反正都是有点文化,性格安稳,遇事考虑周全的人。那天他们也都穿着新衣服,早饭后不久就在大街上等候,远远的看到客人来了,往前紧走几步,接过车子,或带来的东西,客套着往家走。
堂屋八仙桌上,早已沏好了茶、香烟也摆放在那里。头一年新女婿,一般要坐在上面,也就是第一把圈椅。陪客人边唠家常,边敬茶水以示热情!
时间差不多了。陪客人便招呼新女婿,要不要出去“闪闪”(意思是方便一下)这时候,一人一份多半碗水饺端上来,也叫“点心饺子”,主要是考虑路途远怕新女婿饿得慌而准备的。吃完“点心饺子”,新女婿等碗筷拾掇了,对岳父母说:“大爷大娘给您拜个年吧!”。众人把八仙桌往边一挪,将事先准备好的竹席子铺开,在堂前作揖给二老每人磕一个头。礼毕,好酒、佳肴端上桌来。我们这里时兴“四盘六碗两大件”,条件好的也有“四盘八碗两大件”那是农村最好的招待席。吃过盘子里菜,就上“大件(方肉、条肉、鸡、鱼之类)”,这时候新女婿要把“开刀礼”掏出来,意思付给请来蒸席做菜的厨子。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新女婿酒喝得差不多了,把“压岁钱”掏出来,说“给小孩们分一分吧”也意味着催吃饭的意思。一般情况,这个钱让丈母娘接过去,随便给孩子们分享部分,然后把票夹子给闺女捎回去。这时候陪客的人,根据观察新女婿酒量,酌情劝酒。酒“龟”里冒着蓝色火苗,烧得很热!酒桌上气氛热烈。陪客人站起身来,双手提壶,一边按辈分称呼,一边说“今天给你敬杯酒吧!”新女婿若酒量还可以,就喝“两好”、“四季发财”、“六六大顺”。也有时候,再故意多加一杯,叫做去“本盅”!敬酒可以按一轮、换个人还再进行第二轮都可以,依据情况而定。陪客人的水平,体现在恰到好处,让新女婿喝好,也不能喝多。酒桌上拉呱也随和,故意问一些简单的话题,免得答不上来,有失面子!
酒足饭饱,撤酒换茶。丈母娘早已把八斤重的年糕,铺上一个大盖垫子,花包袱包好用绳子捆在车子货架子上。
唠嗑,等到多半下午时候,在丈母娘的挽留声中,一家人将客人送出胡同。闺女鼻尖发酸眼泪汪汪的和爹娘道别。娘说,“妮,等过几天再来啊!”。
小两口这才上了车子回家。
如今,生活好了。现代化的方式改变了过去的一切。可,人人都觉得年味没有以前浓了。去哪里了?其实,年味就在百姓多年未变的习俗里;在那看似啰嗦的规矩中;在古老的传统文化里!
2021、02、11

作者简介:朱大志 男,籍贯山东聊城。1966年生人 ;现任东阿县鱼山镇综合文化站站长。中共党员,东阿县曹植诗社会员、聊城诗人协会会员;喜欢文字,近年来尝试文学创作,有诗歌、散文、曲艺作品发表在纸媒和各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