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农用筛子
戴永久
筛子是农耕时期农家粮食生产加工必备的专用工具,不管贫富,几乎是家家必备。
我祖父生前一度以加工稻谷即“做米”为业,养家糊口,所以农村常用的几种筛子我家基本齐全,使用方法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筛子制作的主要用材是竹篾,篾匠师傅通常先选用粗壮通直的两三年生优质篾竹,劈开挑选出无节疤部分去黄留青,然后再用一种专门限定竹篾宽度铁制的擀刀又称着“擀子”,将竹篾逐根拉成宽度一致的篾片,最后再以一种有限定各种用篾宽窄和角度的专用刮刀,将竹篾正反两面刮成面平边圆的合用篾子。筛子由内外两层连结而成,外边的一层叫外壳也叫外框。
外壳采用小指般宽厚实的18或24根左右青竹篾,编织成有小孩拳头般大小有六角眼图形,构成直径约为1尺5寸5分左右的园框;里面一层叫“里垫”也称“里胆”,里垫用加工后的青篾打制,用篾多少根据用途和规格而异。
筛眼疏密程度决定用篾的宽窄和数量,一般情况下每张筛子里垫用篾约在60到210根之间。尺寸相等的外壳和里垫毛坯分别做成后,用一种叫“滚”口,也称作“滚帮”的工艺,即用一种叫果儿藤的藤条将二者天衣无缝地紧紧绞合在一起,合手适用的竹筛就制成了。
也有省事或手艺不精者敷衍了事,采用编织法扎口,但使用起来容易伤手,扎口部位的耐磨损度也大打折扣。后来随着新材料的面世,人们逐渐改用成本低外观美的塑料藤条来替代天然的果儿藤条扎口。
农用筛子从功能上区分主要有漏筛、隔筛、米筛、打筛、糠筛、箩筛等几种。
漏筛,外框用18到24根2公分宽竹篾制成,内胆用64根半公分宽竹篾做成,筛眼有1公分大小,主要用于筛除五谷杂粮脱粒过程中与谷物混杂的破碎秸秆和残枝败叶、穗头等杂物。使用时,两人通力合作一人站立双手捧筛,另一个人用木掀将过筛物品铲到筛内,掌筛者用手臂来回或有规则转动,着力将筛内细物渐次从筛眼中抖落,筛中积存的杂物最后抛掉,如此重复,直至结束。
隔筛,主要用于筛选新脱粒黄豆,筛眼比漏筛略小,隔筛内胆制作用篾比漏筛要多几根。操作时一人蹲着双手並用,左手托住筛筐边沿,右手以中指无名指钩住筛筐边沿,有规则不停微攧转动,将筛内黄豆及杂灰尽数从筛眼抖落,筛内剩下的杂物倒掉后再继续筛选。
米筛,主要用于分隔稻谷和经“砻子”脱壳或碓臼加工成的熟米的专用工具。筛眼大小以脱壳米粒能过筛为标准。筛眼细了,米粒筛落不尽;筛眼粗了,带壳水稻又会漏落米中。操作时,也是人蹲着双手从两侧托起筛子,然后左右手並用,有节奏地抖转着筛子,比重大颗粒小的碎米米粒从筛眼掉落下来,部分带壳比重较轻的稻谷随筛子转动,有规则的堆集一起,操筛者停筛用手将表层稻子捧去,加入新料继续循环操作。
打筛,主要用于筛选谷子又叫小米儿俗称狗尾儿、穄子和大元麦糁儿等,筛眼比米筛眼略细。谷物经“碓”冲踏去壳以后,用其将熟的小米粒筛下来,用簸箕去掉糠皮。这样小米粒既可上锅煮熟食用,也可继续加工成米粉做黏食。农村有些不备打筛的人家就以米筛将就代用。
糠筛,主要用于筛麦粯儿,筛眼比打筛更小。主要用作元麦也称淮麦和大麦经磨子磨碎后,经糠筛过滤,将麦粉即麦粯儿筛下来以便食用,筛上糠皮分出充作生猪精饲料。
箩筛,主要用于筛小面、米粉等精细粮食。箩筛是筛子中唯一不以竹篾为材料制成的筛子。它的框子以薄薄的整块白松板卷接上下两头以篾箍相嵌制成,里胆用麻制的粗纱布绷成。使用时,平放在匾中一个木制或竹木制成长条形的四脚矮架,又叫“推扯儿”的架子上头,前后来回反复拉动,将细的小麦粉、米粉等筛下来。
合着社会前进的步伐,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耕时期风行一时的筛子,80后记不清, 90后不了解,00后不知道。看到老屋里收存的那几面浸透着先辈们汗水的筛子,心潮起伏,觉得我们这些见证过筛子的40、50后,有义务更有责任将筛子的前世今生,风光岁月,淡出原由记述下来,以不辱筛子步入红尘一场。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