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小时候“大年三十”的味道
文/周大策
今天,腊月三十,是除夕日。
我小的时候,家在吉林农村。那时农村没有“除夕″这个词,人们习惯把腊月最后一天,不论这天是三十还是二十九,统称为“年三十”。在人们心目中,“年三十”就 是“年”。
我“小时候”的一个又一个“年”,已经离我远去七十余载了,但“年三十”的一些事和场景,却是”年”的浓浓味道,深深烙印在我脑海中,至今仍记忆犹新。
朋友,你若是有兴趣,就听听我絮叨絮叨我故乡“年三十”的一些事儿。
“过年”,首先要除旧换新。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洗洗涮涮。三十这天要再打扫一次室内外环境卫生,把庭院的积雪垃圾,彻底清理出去,干干净净过新年。
由于贫困,大人很少有新衣可换,只能给孩子换一件新衣新袜。再给小一点的女孩买两条红头绳、红绫子,或一朵小红花。给大一点的男孩买一些小鞭炮。
早晨起来,开始贴春联(那时叫贴“对子”),点缀烘托新年喜庆气氛。
贴春联的地方比较多: 不仅在屋门、房门和院门贴,还要在院门外的雪堆上插一根木桩,上面贴“出门见喜”、“出门大吉”,在屋里墙上贴“抬头见喜”的条幅。在畜舍、猪圈、鸡架、仓房、粮囤、车辆、水井等处,贴横幅或条幅,如“六畜兴旺”、“肥猪满圈”、“金鸡满架”、“五谷丰登”、“粮食满仓”、“车行千里路 ,人马保平安”、“井泉大吉”等等。还要贴“福”字,贴年画,贴窗花,贴“天地牌”,贴门神。
“门神”,避邪除祟,抵御鬼魅,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是保平安的守护神,贴在院门或房门上。门神的画像,怒目圆睁,形象狰狞,有点瘆人。手里拿着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的妖魔鬼怪决斗,以保护一家人平安康泰。
除了“贴”,还要“立”。主要是在院内中央立起四五米高的灯笼杆,悬挂红灯。灯笼杆顶端绑扎一束翠绿的长青松枝或绑扎一束“冬青”。灯笼或买,或用铁丝或高梁杆自作,外面糊红纸,在纸的背面涂上一层豆油,增强透明度。灯里面插蜡烛或放一碗豆油,叫油灯碗,搓个棉花条作灯捻儿。人夜点亮,照得院庭通明,驱除黑暗,红火喜庆,预示日子亮亮堂堂。
为了让小孩子开心,还要扎小灯笼,一是当玩物,二是照亮,三是避邪。天一眼擦黑,小孩们就提着小灯笼,屋里屋外跑來跑去,撒欢似地玩耍着。
中午之前,要供“大纸”。供“大纸”是敬祖的一种仪式。所谓供“大纸”,就是把“家谱”郑重地挂在卧室的正面墙上,“家谱”上有列祖列宗的名字。“家谱”下方设有供案,上面摆放着供品,并配有香炉或香碗、蜡烛等,意味着同祖先们一起过年。
供上“大纸”后,人们就不再去别人家走动,以免干扰人家祖先的安宁,更不去借用什么东西,都规规矩矩守在自己家里。
“年三十”(包括到正月初五前)要特别注意一些“忌讳 ”一一
1、忌里外。就是扫屋地时,要从房门处开始往里屋扫,不能从里屋往外扫。往里扫是“拢财”,往外扫是“抛财”。扫出来的垃圾,不往外倒,存放一天,这是“存财”、“攒家底儿”。
2、忌缺。主要是厨房里不缺柴,缸里不少水,盆里不缺米,兜里不缺钱。因此要往厨房里多抱一些柴,缸要装满水,装满一盆米,衣兜里揣一些钱。“柴”与“财”同音,水,是财之源泉,其寓意是财源滚滚,丰衣足食。
3、忌气。为了求一年顺利、吉祥。这一天,大人孩子都要和和蔼蔼,夫妻不能顶嘴怄气。小孩不听话,大人也不再打骂,以求一年和气和谐,家和万事兴。
4、忌秽语。凡是带“穷”、“死”、“坏”、“破”、“糟糕”字眼的不吉利话不能说。一旦出现不开心的事,要换成吉祥话说,例如,碗盘什么的打碎了,要说一句“碎了好!岁岁平安”。煮饺子有破肚子的,不能说“煮破了、坏了”,要说“煮挣了”,意思是挣钱了。醉酒了,不说“喝醉了”,因为“醉”和“罪”、“坠”二字同音, 不吉利,要说只能说“喝大了”。包饺子不查个数,不查数,意味着数量很“多”,数不清。
吃团圆饭。即指三十晚饭和午夜饭,这是过年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年中最丰盛、最重要的两顿大餐。
这两顿饭的菜肴缺什么都可以,但不能缺了鸡、鱼,家再困难至少也得有其中一样,因为鸡和鱼,代表“吉祥、吉庆有余”之意。
吃团圆饭,家人齐全才更有年味。家里有人未归,餐桌上要留出一个空位,并摆放一套碗筷,以示家人齐全了。
吃饭前,要洗手上香、燃放鞭炮。放鞭炮有两层意思: 一是制造喜庆气氛,增强年味儿。二是驱赶邪魔鬼魅,祈求平安、吉利。
夜幕降临,包饺子。大人要穿新袜子“踩小人”。在屋里屋外走一走,意思是把暗中使坏的小人踩住、踩下去,不让他兴风作浪坑害自己,以求事事通顺。
小孩子要“守岁”。那时农村没有收音机和广播喇叭,什么响动热闹都没有,静静的,小孩子好犯困,一般难以熬到深夜。大人就采取一套办法为他们解困 : 一、为小孩预备一些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如缓一盆“冻楸梨”,或炒一些花生、瓜子,买一些糖块。见小孩困了,就拿出来给他们吃,让他们精神精神。二、哄小孩玩。玩纸牌、“打棋螺”、欻“嘎啦哈”、欻布袋、翻手绳等。玩腻了,就到院子里透透风,放几个小鞭。三、给孩子讲“瞎话”,多是讲鬼神、善恶的小故事。四、“破昧儿”,就是出谜语让小孩猜。五、给压岁钱,告诉他们谁睡觉就不给谁钱。这一招很管用,小孩硬挺着熬到半夜。
午夜“接神”。这是过年的一项隆重仪式,在临近十一点“子,时”之前举行。那时候家家没有钟表,人们看接神的时间,就看“三星”。一看三星“横梁”了,快到“子时”了,就开始张罗“接神”。女人煮饺子,炒菜,摆供桌 ; 男人抱一堆枝柴,在院子中央点燃篝火,火光把院子照得亮堂堂的。把院门打开,以示请喜神、财神走进家来。
饺子煮好后,先放到祖先供桌上一碗,然后再捞出一碗放到饭桌上,桌上摆放酒菜碗筷,抬到院子里,放鞭炮,迎接喜神、财神的到来,全家人跪地磕头,老人口中念念有词。至今我还记得爷爷年年重复的一套磕儿 : “迎喜神,接财神,喜神财神进家门,保佑我家财运好,年年不断金和银!”
“接神”仪式结束后,全家人要跪在“家谱”前给祖先磕头,晚辈给长辈人磕头,之后,一家人才能坐在一起欢欢乐乐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前后,给小孩压岁钱。到此,年三十的活动就结束了,大人孩子高高兴兴地睡觉了。
我小时候“年三十”的这些习俗,至今深深地留存在我脑海里。那时的物质匮乏,生活没有现在好,但有这些传统文化习俗的支撑,才显得过“年“的内容很丰富,”年“的特色与韵味很浓重。
每当我回忆起这些传承千年的过年习俗,总有一种亲切、眷恋之感。看当今“过年”,尽管吃的、穿的、唱的、玩的比那时好多少倍,但总觉得单调平淡,缺少年味。一些好的传统习俗,已经淡化或丢失了。所以很多人觉得过年和平时一个样,这既说明今天的生活是天天过年,对“年”没有新鲜感,也说明过“年”少了仪式感,所以才感觉这年过的没啥意思。
我们要想让"年”过的有意思,有年味,就应该从那些古老的传统年俗中,取其精华、去其精粕,并与时俱进,扩充新的文化元素,努力创造、丰富新的“年味”,让大人孩子对"过年”有盼头、有乐趣,有意思,才会有更多的快乐!

作者简介:周大策,现年81岁,从机关退休。喜爱文字,曾写过大量的新闻稿件及一些文学作品。自2020年初开始步入诗词之校门,成为一名老龄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