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木舅舅家做客(小说)
文/张光山

在没上学之前,阿米最爱住的地方是汤木舅舅家。去舅舅家做客,每天能够收获许多快乐,以至于反认他乡是故乡,乐不思蜀了。
那时候,外祖父母尚在,几个小姨也没出嫁,和阿米一起玩的人很多。几个孩子在院子里做游戏,捉迷藏,放鞭炮,整天玩得不亦乐乎。当时汤木舅舅才成婚不久,新来的舅母马丽温柔贤惠,领着阿米去大街的商店里,给买好吃的好玩儿的。中午,她又给阿米做好吃的饭菜,对待他这个小外甥就像客人一般。

吃饭的时候到了。屋子中央摆一张方桌,外祖父和外祖母并排坐在上位,其他人都在旁边就坐,一家人围成一圈儿。外祖父的规矩多,要孩子们吃饭前坐正了,不要乱动,不要说话。孩子们不敢动,舅母就笑着说:“都是孩子,哪那么多规矩?别听他的!”大家才放松了。汤木舅舅还把一个个饭碗摆到桌子上,亲自为孩子们盛饭。要吃饭了,汤木舅舅让孩子们算算术,猜成语,谁答对了谁先动筷子。那吃饭的场面,让人觉得轻松愉快,难以忘怀。

外祖父母去世以后,阿米再也没有去过汤木舅舅家。时间一长,也就慢慢失去了联系。直到三十年后的前些年,和一个同事闲聊起来,阿米无意中了解到汤木舅舅的情况――他也住在县城某小区,离阿米家不太远。于是在一个春节前,阿米打算再去汤木舅舅家做客,和久别的亲戚一家人见见面。

那天,阿米带着小儿子来到汤木舅舅家的门口,按了门铃。汤木舅舅和舅母打开门,一看就知道是阿米,便笑着招呼爷俩走进屋里。于是几个人就一块儿在沙发上,围着茶几说话聊天。原来,汤木他夫妻俩住的并不是自己家,而是住的儿子汤水家。舅母马丽说,离开老家来这里住,一住就是多半年,一来为接送孙子上学放学,二来可以帮助儿子一家料理生活。阿米听了说:“这样挺好,汤水夫妻俩都上班,你俩照顾一下,也算来城里楼上享享清福啦!” 
这时候,一个年轻人从卧室里走出来,打哈欠,伸懒腰,似乎是刚刚睡醒的样子。汤木舅舅赶紧介绍说:“这就是你表弟,名叫汤水!”阿米赶紧站起来和他打招呼,并让小儿子喊他“叔叔”。不想汤水看了阿米一眼,只是微笑着点点头,没有话可说,依旧坐在沙发上低头看手机。汤木舅舅见状,表情有些尴尬,舅母摇了摇头,叹息一声。

这时候,在一旁的阿米小儿子有些烦了。他见几个大人一直说话,自己没有可玩的,便嚷着要回家。汤木舅舅拿出糖果递给他,说:“一会儿我孙子就从辅导班放学回来啦,你和他玩玩吧!”正说话间门开了,一位妇女领着一个小男孩走进来。舅母给阿米介绍说:“你不认识吧,这就是俺汤水媳妇和俺孙子汤圆!”汤水媳妇冲阿米笑了笑,不知道称呼什么,也没问。这时阿米小儿子高兴地跑过来,伸出手要拉小汤圆去玩。小汤圆也很喜欢,还没来得及放下书包,汤水媳妇便一手拉着他进了卧室,把门关上了。舅母马丽解释说:“她又看着汤圆练习弹钢琴呢,玩都没有时间玩!”阿米小儿子又失望地回到沙发上。

阿米和汤木舅舅聊来聊去,眼看快要中午了。然而汤水依旧低头玩手机,他老婆躲在卧室里照看孩子练钢琴,仍然不见有人做饭的样子,阿米只好起身告辞。舅母马丽起身要去做饭,汤木舅舅也拉着阿米的胳膊再三挽留,阿米说了一些客气话谢绝了,留下礼物,带着小儿子出了门。
从此以后,阿米逢年过节只用手机和汤木舅舅视频聊聊天,发过去200元的红包,再也没去汤木舅舅家做过客。

作者:张光山

作者简介:张光山,又名迟大峰,曾用笔名鄃城秀才、平淡人等。大学文化,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自幼酷爱文学,擅长写作,有散文与诗合集《乡村的记忆》《风起的时候》《笑与泪的痕迹》《青涩的红苹果》,长篇小说《俺泉爷这辈子》,散文集《梦回童年爱》等,有诗歌、小说在报刊、杂志和电子平台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