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史话之一•陈庄
文/陈传荣
陈庄,一个虽然不显山不露水的地方,却是一个古老的村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地图上虽然找不到她,但她是我的全部,是我心中的祖国。
她的地标在江苏省高邮市临泽镇陈甸村,即原陈钱村的东南角。东临历史上开发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河(现名周临河)。南临葛家庄,再向南是查甸庄。
陈庄,真的是一个古老的庄子。君若不信,那里有棵高约6米的黄芽树会以十分丰富的语言告诉你,它都已经有300多岁啦。这可不是随便说的,是数年前经扬州市和高邮市有关部门的专家鉴定的。可以说,这一棵黄芽树,以长者的身份见证了陈庄的昨天和今天。
陈庄,故名可知,以陈姓为主。据传,原陈庄历史上是由苏州闾门人流浪逃荒到这里落户繁衍生息而形成的,当时先人们就住在现陈庄的东南角(也就是现陈钱十队陈传荣家向东40米左右与周临河向西30米左右之间的地方)。史初,先民们居住在这里,开发了湖荡湿地,使之可耕、可植,使小小的村落成了稻菽、鱼米之乡。
说起陈庄这个庄名的由来还真有意思。上世纪五十年代(土地改革)进行土地方整化时,从发掘出来的锅碗餐具和有关文字记载可知,原庄名叫“欧家堡”,庄内居住着两户人家,一家姓李,一家姓陈。姓李的是个秀才,姓陈的是个平民,姓李的要改庄名为李庄,姓陈的要改庄名为陈庄。两姓人家为此到县府打官司,官府人说:以子嗣三代以后为准,哪一家子女多,就定哪一家的姓氏为村庄名字。经过三代相传以后,陈氏人家人丁兴旺,繁养了很多的儿孙;而李氏人家一直是单传,从此“欧家堡”改成了陈庄。说来也奇,时至今日,陈庄姓陈的已有几百户人家,姓李的祖祖辈辈传下来,还剩下了两户人家。
根据祖辈们代代口传可知,历史上的陈庄宗教活动和民俗文化非常丰富。
庄中心几百年前就有了一座佛堂,佛堂名为“西来庵”。“西来庵”的西边有一座祠堂,叫陈家祠堂。陈家祠堂曾饱经岁月的风雨和纷飞的战火,解放后因兴办教育的需要被改为学校。遗憾的是在文革时期,古刹遭劫,毁于不堪,以至荡然无存。
陈庄历史上每年都做奶奶会,做会的场景非常热闹。前面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开道,后面是舞龙灯的,跳狮子舞的,接着是跑旱船的、打莲枪的、扭秧歌舞的。这些带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在里下河一带相当出名。每到春节更显地方特色,除了有上述的各种活动外,从腊月二十四开始,晚上有专人敲锣(俗称打更),一边敲锣一边喊:“水缸要满,灶门要清,火烛当心。”
每年的夏季,晚上在西来庵和后来作为陈钱小学操场的地面上都会聚集着很多人,有的乘凉,有的说书,有的唱歌,有的跳舞等等。先民们自娱自乐的活动真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气氛热烈。
新中国成立后,陈庄已有了百余户人家,被编制成三个生产小队,分别为陈钱大队的第1、2、10三个生产小队。陈庄还有了自己的供销合作社,有了粮、油、盐、酱、醋、柴、布等杂货店。陈庄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都铺上了砖头路。
这里顺便补充一下,到了文革前,陈钱大队其他小队的分布情况是这样的:陈庄的西面有一个小庄子叫“河西”,即现在的陈钱三组,陈庄的东北角有一个庄子叫“东北垛”,即现在的陈钱四组,西北角有个小庄子叫“西北垛”,即现在的陈钱五组,西北垛的西北方向,有个“姚舍”,即现在的陈钱六组,东北垛、西北垛中间向北有一个庄子叫“钱家巷”,简称钱巷,即陈钱七、八组,钱巷东南角夏家舍,即陈钱九组。
1981年,在陈庄的北面新开了一条庄台河,1983年至1986年,由于庄台化的规划与建设,把原来的陈庄拆散了。
陈庄虽然不大,只是原陈钱大队或陈钱村的一小部分,而由于撤乡并村之后,她在由陈钱、葛家、查甸、渔业、养殖场五个村合并为陈甸村之后,就显得更小了。但无论她怎么小,她古老的历史与崭新的现在在我的心中,都是浓墨重彩的形象。

**作者简介**
陈传荣,江苏省高邮市人,农民工。虽早已年过花甲,但酷爱文学创作的劲头愈发旺盛。打工之余,常常写一些有关乡村、乡情、乡愁类诗文,已有多篇(首)文学作品见诸报端或网刊。相信自己的文字是源于内心深处对人生对生活的真情流露,是对家乡无比热爱的真情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