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是什么?(散文)
文/周大策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诗)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最悠久、内涵最丰富、庆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民间俗称过“年”。一过“腊八”,过“年”的气氛就开始弥漫在”中华大地的空气中,过“年”的味道与喜悦潜入在大人孩子们的心里。
作为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文化,过“年”仿佛是一个神圣的仪式。在几千年的岁月长河中,赤县神州的亿万炎黄子孙,从懵懂的少年巴望过“年”,到耄耋老人难忘贺岁。人们对“过年”的感情,一年复一年,一代接一代。
“年”,就像一个蹲在时间深处的老者,发如雪,须如弦,眼如泉,依偎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久久守望。
那么,”年”的含义是什么呢?
“年”,是辞旧迎新的一个节点 。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年”是辞旧岁,续新年的分界线。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每个人从此又长了一岁,生命过程再向后延续。
因此,过“年”,是人们对生命的祝福。也是人们的一种感恩一一感谢天地,感谢父母,感谢亲人,感谢朋友……
“过年”,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福一一国家兴旺强大,人民富裕幸福,家人康泰吉祥。
“年”,是一种亲情与使命的召唤 。
“年”,是一种情感的召唤。
“年”,是穴居在我们生命深处的一个圣物,它已经不再是传说中远古时期的那个害人猛兽,而是一种人性情感的召唤。
一声召唤,一腔爱恋 ; 一次回归,一年幸福。
初春推着“年”,在寒风中缓缓前行,由远而近的是熟稔的乡音。
“年”,声声呼唤远在他乡的游子 :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因为“家”是人的根,那里有翘首以盼的父母,那里有最亲的家人,那里有老亲少友,那里有儿时的故事……
“过年”,是家人团聚,享受快乐的一个盛宴,其乐融融……
一声召唤,一腔爱恋 ; 一次回归,一年幸福。
于是,在岁月的深处,汹涌成一股潮水。负载着背井离乡的人,背着行囊,默念着远方亲人的顾盼,舟车劳顿,辗转南北,穿过远方的河流、人流、山川、田野、站台,循着故乡的呼唤,回归久违的家园,与父母、妻儿、兄弟姐妹团圆。
在“年”的召唤下,身在异乡的人才得以回乡与家人相聚,否则,平日里是无暇与家人团聚的。
他们像一支支箭镞,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 ; 他们像一幅幅灵动的红剪纸,使安静的故乡有了年的红晕。就连喜鹊也以佛的慈悲心、欢喜心,在村头路口的白杨树上,动情地欢叫报喜,迎接一个个远道而归的故乡人。
回乡的游子们,将酝酿了很久的故园之恋,像酒精一样一次性燃烧。他们端起酒杯喝干,放下箸筷歌唱,吼一声故乡,泪流满面 ; 叫一声妈妈,衷肠百结……所有的情绪,所有的委屈,所有的艰辛,所有的欢喜,都盛在“年”这个被时间打造的情感酒杯中,没有顾忌,没有痛楚,端起来尽情分享。
“年”,是踏上一年新征程的始发站。
“过年”,意味着辉煌收获的一年结束,大有希望的一年开启,辞旧迎新,宏图大展,再踏征程……
人们携着眷恋上车,怀着期盼落座。
这回归的列车,让我们挥去世尘烟云,不觉悲凉,而感到温暖久长……
这启程的列车,让我们斗志昂扬、信心百倍地去追求梦想,再创新的辉煌!
在过“年”的喜兴氛围中,人们心中在吟唱着最新、最美、最动心的歌谣一一
天蓝蓝,云淡淡,
春风劲,艳阳暖。
时光荏苒飞流逝,
蹉跎岁月载满船。
庚子见证非凡业,
辛丑又有新图展。
扬帆启航跨征程,
再谱华章写新篇!
作者简介:周大策,现年81岁,从机关退休。喜爱文字,曾写过大量的新闻稿件及一些文学作品。自2020年初开始步入诗词之校门,成为一名老龄小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