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入夏,北京奥森公园的荷盛开了,玉渊潭公园的荷绽放了,我们专程赶去赏荷。但相比较,我还是更喜爱家乡的荷。或许家乡的荷塘没有北京公园的那么规整、那么别致;家乡的荷也没有北京公园的那么有规模、那么多姿多色。然而,我更喜欢我们家乡村头村角的荷塘,房前屋后的荷池,它们与良田相连,与人家相邻,袅袅炊烟在荷塘上弥漫,妇人洗衣的捣衣声在荷塘边此起彼伏,还有那光着身子躲在荷叶下面偷吃莲蓬的顽童……家乡的荷塘,家乡的荷,与我们朝夕相处,不仅可以尽情欣赏花的盛开与光鲜,也能看到荷的残缺与枯败;不仅让你近距离欣赏,而且让你零距离接触,显得那么亲近,那么随和,也那么有故事。荷可以给你机会,让你久久凝视,细细品味,慢慢解读,还能够让你看到它连根拔起,洗尽淤泥而露出如雪一般白的身段的那一刻。你关注它的一生,它展现给你全部。这就是我与家乡荷的那一种情份。
(二)
孩时的我们,只知道荷塘好玩,荷花好看,莲子好吃。渐渐长大后才懂得,我们眼中的荷不仅仅只几个“好"那么简单。荷只所以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之所以成为自古至今文人墨客歌咏绘画的永恒题材,为人们所喜爱,就是因为荷具有独特的气质与内涵所致。这样的认知,自然是来自当年与荷的朝夕相处与亲密接触。
清香。鲜花该是香的多。但淡谈的清香,非荷莫属。看那荷花,一朵朵紧紧依偎着碧绿圆润的荷叶,在轻柔细雨的沐浴下,显得清秀、雅洁、妩媚。一阵微风拂过,随之飘来一阵清香,沁人心脾。不仅花是清香的,叶也是清香的,莲蓬更是清香的,甚至连荷梗都是清香的。这清香淡淡的,不让你醉都难。
清凉。夏季,酷暑炎热,那时家里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降暑的好去处就是跳进荷塘,一个猛子扎到荷塘深处,荷叶下的水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浪,脉脉的清水光亮透明。那沁入全身的清澈凉爽,顿时给你一阵阵的惬意,让你忘记头顶上的炎炎烈日。荷不仅清凉了池塘的水,清凉了人的身,而且能清凉到人的心。不是吗?荷全身都是宝,生性寒,无论是花、叶、茎还是莲、藕均可入药。具有清热除燥,养血安神之功效。从这个意义看,荷的清凉是入心的。
清高。荷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自古深受人们的喜爱。荷不论是含苞待放,还是亭亭玉立,都别具一格风采。香是淡淡的,色是淡淡的,似乎很不起眼,但高贵、淡丽的美更深深地吸引人。我感觉荷最明显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不是美在一时而是美在一生。花盛开时,有一份绽放的美,枯萎时也有一份凄残的美。残留的一份芬艳,却依旧高贵清雅。
荷与和谐音。于是人们都把荷当作和美、和睦、和谐的象征与寓意。在我们老家至今保留一个习俗,在定婚、结婚的仪式上,都要摆一支完整的藕,作为婚姻和美的祝福。其实,荷与和何止只是谐音的关系呢?荷的本身就是和和美美的最好诠释。
人世间最崇尚是一个和字,和为贵,但最难做到也是一个和字。人与人之间既要懂得互相配合、又要做到互相平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而荷正是用自身生动诠释了和字的真谛。且看,荷的花与叶的关系,“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花有开有合,叶有舒有卷,相映得如此完美、自然。如果说花与叶互相交映是相衬之美的话,那么莲与藕就是对称平衡之美了。“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花与叶,红绿相衬;莲与藕上下对称。不能不说这是一幅多么难得的和美之画啊!
(三)
若把观赏家乡的荷当作欣赏一幅咏荷图,那么不妨细细品读这荷的花、叶、莲子和藕节,带给我们的将是处处精彩,步步入胜。
荷的花,红的别样。家乡的荷塘离家很近。清晨,到荷塘洗把脸,顺便就能观赏到荷的景色。在池塘边上放眼望去,支支荷箭,田田莲叶,亭亭玉立的荷花似出水芙蓉,嫩蕊凝珠。长长的花瓣一层层展开,顶上淡淡的粉色,下面洁白如玉。全开了的露出嫩黄的莲蓬。莲蓬有许多小凸点,一颗颗莲子就睡在里面。荷花不仅美而且很实用。可以泡茶,可以入药。如果在开水中泡几片荷花瓣,只需几分钟就芳香四溢。喝上一口,神清气爽。
人们既用荷寓意和美,又用荷象征公正廉洁。据传,宋代铁面无私的包拯在他的住所挂了一幅荷花图写了“光明正大”四个字来勉励自己。
荷花受世俗人们的喜爱,更受到佛教的推崇。在庙堂的壁画、雕塑与典籍中诸佛常常端坐在莲花之上。她的完美,超凡脱俗之气,被视为永恒超越的精神象征。寄托着人们对永恒、对未来、对超越而美好世界的渴望与理想。
荷的叶,让我特别亲切。荷叶有的紧贴水面,有的出水老高。有的像一把把撑开的雨伞,有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玉盘,有的像一把把小扇子。水滴溅到荷叶上发出了轻柔的响声,微风吹来,一颗颗水珠如同晶莹剔透的珍珠在叶子里滚动着。蜻蜓时而飞舞盘旋,时而立在叶子上。此时的你,如接近水面,就会透过荷叶的空隙见到一根根带刺的昂首挺胸的荷梗。至秋,一片片荷叶耷拉着头,颜色不再翠绿,叶边也开始卷起来,一条条叶脉深深的陷了进去。它似乎不再青春靓丽,但它仍没有忘记把自己一切连同清香味留给人间。人们在挖藕时,摘下了尚有生气与柔软的叶子,晾干后拿来包各种卤莱、豆腐干等熟制食品,既通气又环保,还有一股清香味。荷叶,年轻时默默陪衬着花的艳丽,是一种谦让的美;衰老了,仍留清香在人间,是一种奉献的美。要说,荷叶与我们特别亲切,主要是因它的遮阴使池塘的水变得清凉,让孩时的我们有一个冲凉降暑的好去处;也是因有它的遮挡,让孩时的我们可以在莲叶底下偷吃莲子;还是因为有它,下雨时摘一叶可以当伞躲雨,劳作时摘一叶做帽挡晒。如此息息相关,如此美好回忆,让我们怎么能忘怀——这一张看似普普通通的荷叶呢!
荷的莲子,是孩时我们的最爱。“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凡有莲花的地方就有莲子。莲子没有成熟的时候叫莲蓬。绿色的莲蓬像个小碗,把它扣过来又像小马蜂窝。据懂藕的人说,荷分两大品类,一类主要产莲子的,还有一类是产藕的。产藕的荷不能轻易摘莲蓬,否则会影响藕的产量。我想当年家乡的荷应该是产藕类的,所以不让乱摘莲蓬。但孩时的我们哪经得起莲子那美食的诱惑,总是想尽办法躲过看荷人的视线,偷偷溜进荷塘,潜游到荷叶下,把莲蓬剥开,就出现像玉珠般的莲子。莲子有好几层皮,去硬的还有软,最后要剔出莲心。圆润光滑,白嫩白嫩的莲子清香甘甜,但莲心却是苦涩的。甘与苦集莲子于一身,“劈开莲子苦心多”。莲子心中包含的如此深的苦,这苦味又有谁知谁懂?好在这极苦的莲心既可入药也可制茶,可谓虽苦犹甘。孩子喜欢莲子是因为它是美食,甘甜可口,随手取来即可食;成年人喜爱莲子,是因为它是天然保健品,它可煲莲子汤,可熬八宝粥,可冲糖水莲子,还可炖鸡炖鸭,食用它有利养生。文化人喜欢莲子,是因为欣赏莲子清如水的气质和把苦味留在心里、把甘甜奉献他人的品格。
荷的藕,是最真实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写照。赏荷,都市与家乡最大区别在于,家乡赏荷可以欣赏到荷的一生,甚至它生命终结的那一刻。这一刻,就是荷出淤泥而不染的的那一刻。荷把光鲜留给了夏,把生命献给了秋。每年秋末冬初,在残荷败叶的池塘里,采藕人踩开水底的淤泥,腰间泛出汨汨气泡。刨开淤泥,滑嫩的藕一支一支露出丰腴的身段。长的有六七节,短的有三四节,中间几节又粗又圆,两头又细又长,莲藕之间有深褐的藕节,藕节上长着尖尖的嫩芽。洗尽的藕,张嘴轻咬,如玉的汁涌满口中。见到了此时的藕,才让你真正见识到什么才是真真切切的“出淤泥而不染”。对于淤泥中的藕来说,一直生长在黑暗与污秽中,并未见到光明,只是默默无闻地为荷花、莲蓬输送着营养。然而一旦出淤泥,只要一清洗,马上显出白嫩本色,冰清玉洁,一尘不染。而且藕的一排排小洞,一眼可以看穿,是正直高洁的真实写照。我有个发小,是家乡土生土长的种藕专家。他种藕,采藕,加工藕。初期他把鲜藕卖给市场,让人们生的当水果吃,嫩的炒着吃,老的煮着吃。还把藕和鸡鸭放在一起熬汤,成了当地饭店的名莱。后期他又把藕磨成藕粉,把藕片加工成罐头,不仅畅销内地市场,还销往香港澳门和日本等地。他也成了企业家。他告诉我,他与藕打了几十年交道,对藕情有独钟。他说,藕既是观赏的也是实用的,既上得了厅堂也下得了厨房。它清高而不失实际。既是诗是画,又是药是莱。
(四)
家乡的荷年年开,我离家远了,因而无法年年见。家乡的荷,孩时的我们喜爱你,亲近你,与你为友。而今的我们呢,正在读懂你,感悟你。于是,想与你作个约定,以你为师。这一约定,行吗?
写于北京,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