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孙转宁之《小年有感》
文/朱一,成喜良
孙转宁这首《小年有感》诗很好!
首先,以无畏之情,虔诚之心,写出对灶君的亏歉,并一再祷告上天言好事的虔告,以求下凡降吉祥的希冀,热望惠播人间之衷。与其说是写给神的嘱托,毋宁说是对人和人生真嘱!由是我们窥见了转宁的仁慧与善良,因为一切神性即人性也(泛神论的观点)
仁善之心,是一切作事的出发点,也是一切过程的归宿点。转宁的仁善之心缘于父母辈的潜移默化与耳濡目染。
父亲一一孙兄,是桑梓远近闻名的大木匠,为人敦厚,艰难岁月,为农业社修马房,起仓库,打制农具,起早贪黑,任劳任怨。为农村农家建房修屋,作襯筑器,精心致意,然而却从未收够报酬,总是一笑了之,淡泊之品可见一斑。
。其母亲贤淑惠智,口碑乡里,颇见仁风。
转宁成年后,与其夫君一起出门《赶埸》收麦,走州过县,餐风露夜,忍艰辛,厉酷暑,夜以继日,颇知民间,了确农人之苦,颇富悲悯之心,多割少收是常态,因为,就根本没有人报够过地块的确切亩数,善仁之心久铸,酬人之意早坚。兼以奉世之志弥诚,写出这样的诗文亦属必然。有理想,无报怨,彰善仁,旨美好,恐怕早已溶化于灵魂的深处,象《赶场难》这样的生活记实性的诗文,与其说是诗文,毋宁说是善仁之心地坦露!
其次,本诗基本做到同韵,句子整齐,节奏感强,尤其意境好,朴实无华!诗如其人,这与你的修炼和陶冶有关!我个人认为,你找准了路子,大胆地往前走!别装腔作势,装岀一付“诗人”的架势吓人,摇头晃脑,无病呻吟。更不要只从狭隘的个人圈子出发,发点怨气,抒点小资情,好像整个世界都欠他(她)的。不能给人正能量,甚至与党的政策抵捂,最后滑向错误的泥潭!我们应是时代的歌手,为新生事物而歌,为凡人善举而歌,永远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齿轮和螺丝钉”,做党的喉舌。这个大方向永远要把握好!
不要在所谓“技巧”的细枝末节上玩弄,这是雕虫小技。在任何时候,都是文以载道!文是用来载道而化世的!故日:“大而化之,谓之圣也。"
第三,时间长了,诗文写得多了,熟能生巧,自然就好了!到时候,诚如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说的,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中国自古至今是这样:由此上溯,巜诗经》是现实主义,巜楚辞》又是浪漫主义。到唐代,杜甫是现实主义之典范,李白是浪漫主义之楷模。到近现代,鲁迅是多于现实主义,郭沫若则是多于浪漫主义。毛泽东同志则要求二者结合!我们觉得这才是文学艺术发展好方向!大家说呢?
这就是我们对孙转宁之诗文一致的见解,愿与孙转宁有一样生活经历,志同道和的朋友们:家庭美好,笔耕祺畅!
2021一02一05。

【作者简介】朱一,号乡野处士,自幼嗜书好文。60年代即有短篇小说结集,名曰《四季歌》,含《雨夜歌声》、《当桃花凋谢的时候》、《渠水北流》、《扩地》等篇。在冯家山著有《高峡平湖》及剧本《渠道女兵》、《警钟长鸣》等。回乡教书后,编著《中学生作文选》上下两集及《中学文言知识汇编》和若干教学论文。退休后著有六十集电视连续剧(角本)《吼着秦腔去抗日》、长篇小说《新农村轶事》、编著《海滩捡贝》、《联海拾趣》及《易经集成》、《莫名斋诗文选》等。另有若干论文对联碑记共计数百万言。

成喜良,1949年生,扶风南阳人,中学语文教师,出身书香世家。曾在中学,大学三尺讲台纵横驰骋,游刃有余,教学修养深厚。艺术高超,上示范课数十节,名传省内外,指导多名青年教师,获国家教学研究之殊荣,膺肩部题《诱思探究》之理论实验教师,论文载之国刊省刊,深受专家学者权威的肯定。自幼酷爱诗词,初,高中之际尤为入迷。谙熟诗词歌赋,借"旧韵"入"新词"。借"古典"歌咏“新声",常有感而发,信手拈来,笔下生花,或缅怀先烈,或寄情山水,以诗寄情,以诗写心。不以成名为务,不以成就而焦虑,以积极心处事,以圣洁心自守,用心记录生活。用情谱写岁月篇章,获奖颇丰,有国家课题实验学科带头人之高称,文言文功底深厚,陕西书协理事,宝鸡作协副主席瞿功印称作者为"扶风乡间大儒""文言高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