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旅(小说.连载一九一)
作者:团长
(191)
爱情是美好的,从古至今,多少煽情的人写出了爱情诗词和长短篇章,有的初始甜蜜幸福,有的最终幸福甜蜜,都把人间情爱写得淋漓尽致,让人回味动情,令人神秘神往……
唐朝时,有一位长安京城应考书生叫崔护,一天酒后到城南郊外游玩……
只见桃园粉红一片,桃之夭夭。桃园里,柴门小屋,景致怡人……
崔护就信步走近了柴门小屋……
没想到,桃园里柴门里,有一个面如桃花的姑娘,实在是让人心疼惹人爱……
崔护一眼就看上了这位美丽的姑娘,故意找借口与这姑娘搭讪……
崔护说:"酒喝高了,想借口水醒酒……"
姑娘也被崔护的一表人才迷恋住了,神不守舍,羞答答给书生崔护从柴门下递了碗水……
书生和姑娘可谓一见钟情,心里都爱慕着对方,双方暗生情愫……
第二年清明节,崔护又来到那个柴门小屋,却看见桃花依旧笑春风,人已经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
崔护诗兴大发,提笔写了一首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人把这段爱情故事编成戏剧碗碗腔《金碗钗》……
《金碗钗》里的《桃园借水》、《人面桃花》就写的这段爱情故事……
桃园姑娘姓桃,名小春……
桃小春自在桃园借水给崔护后,就得了相思病…
桃小春说:"未开言先落泪一声告禀,老爹爹听孩儿细说分明……"
爹爹说:"我儿慢慢讲来。"
桃小春说:"自去年今日里清明佳景,咱门外来一位少年书生……"
爹爹问:"他到咱家为何?"
桃小春说:"他言道呀,饮酒后宿酒未醒,到咱家门儿外借水一盏……"
爹爹问:"儿啊,你可予他否?"
桃小春说:"儿予他柴门下亲手奉送……"
爹爹:"他便怎么样?"
桃小春:"他那里谢一言即便回程……"
爹爹放心地说:"走了好么。"
不料,桃小春却说:"自那日无意中得下此病,到今日整一载不得安宁。适才间门儿外有诗相赠,想必是那人儿又到门庭……"
爹爹问:"儿啊,你可知他的名姓否?"
桃小春犹豫道:"唉,爹爹呀……"
爹爹继续问:"你可知他名姓?"
桃小春说:"今日里见诗句方知名姓。"
爹爹问:"他名叫什么?"
桃小春说:"他名儿叫崔护,表字佑卿。"
桃小春继续说:"这半晌眼目花神魂不定,还恐怕加沉重难到天明……"
爹爹急忙说:"儿啊,若到天明,为我儿寻个医生疗治疗治……"
桃小春说:"唉,糊涂的爹爹呀!即就有岐黄高手难疗治儿病。"
爹爹说:"我儿怕将何来?"
桃小春说:"怕的是药不投枉费参岑。儿死后他若来一一告禀,你就说你女儿为他丧生……"
爹爹问:"我儿想他为何?"
桃小春:"崔郎呀,奴为你入了黄粱梦……"
爹爹说:"儿啊,如其不然,为我儿寻那个相公去!"
桃小春:"唉,爹爹呀,他本是异乡人萍踪无定,老爹爹到何处与他相逢?……"
那天, 崔护题完诗后,没见到姑娘,趣味索然回去了……
过了几天,崔护并不死心,又一次来到那个地方……
这一次,柴门不但没闭,崔护还看见了姑娘的父亲……
姑娘的父亲伤心地告诉崔护说:"女儿因为看了你写的诗,得了相思病,谁想到她竟因相思病死了……"
听了这个事后,崔护非常难过,情不自禁抱着姑娘大哭起来……
奇迹发生了:姑娘被崔护哭醒了!……
原来,这姑娘只是昏倒而已……
因为长期相思抑郁过度,就昏厥过去……
这一次,姑娘终于见到了心上人,一下子就苏醒过来了……
不久后,姑娘身体渐渐复原,崔护就和这姑娘结成了夫妻……
都说,爱的力量多么大,可见这爱有多么神奇啊!
(未完,待续)

苦旅(小说.连载一九二)
作者:团长
(192)
关中平原,种植的农作物除过小麦,就是玉米了。
玉米,是禾本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苞谷、苞米棒子、玉麦、玉蜀黍、珍珠米。
玉米,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它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
玉米,具有很强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贫瘠性以及极好的环境适应性。
玉米在六月份种植,四个月就可以收获了。
玉米因为生长期短,属于粗粮。
玉米粉除过蒸玉米饼,另一种用途就是打搅团了。
搅团,是玉米粉做成的面糊糊,是关中的一种吃食。
搅团,又叫水围城。因这种面食不充饥,有的地方又叫"哄上坡",意思是吃完饭,哄上土坡就感到饿了……
传说,诸葛亮当年在西岐屯兵时,久攻不下中原,又不想撤退……
士兵清闲无事,就在那里大力发展农业,以供军粮充足……
吃腻了地方的面食,军中很厌倦面食,为了调节军队士兵的想家情绪,诸葛亮就发明了这道饭食:那时不叫搅团,叫水围城……
搅团,主要是用玉米面粉做成,有的人还在玉米面粉里掺入小麦面粉或荞麦面粉,使得搅团筋道味美……
在盆内盛清水若干,加入面粉,把面汤搅匀,不得有面疙瘩……
把锅内水烧开后,逐步加入合好的面汤……
锅底文火熬制,火不大不小,在搅的过程中,用中火。锅内成面糊状,边搅边加入面粉……
打搅团是个出力活,有人说:"搅团要得好,七十二搅。"
搅面糊时,须用力猛狠,朝一个方向搅,不能停歇,防止面糊起疙瘩……
待搅拌的稀稠均匀,没有疙瘩时,小火烧,锅里的面糊不断失去水分,变得干稠起来,能闻到面香味了,搅团就算熟了……
搅团汁子制作也有技巧:锅内加韭菜葱花西红柿等菜及调料爆炒,炒出汁子,淋香油,加辣椒油,蒜茸,配以香菜,汁子就算成了……
用勺子舀出做好的搅团,加入汁子碗内,就可以开吃了……
吃搅团,从四周蚕食,逐步包围中间岛屿。食用期间,无需搅拌,吃一块用筷子夹一块,不用嚼才好吃……
搅团鱼鱼,是把搅团装进漏勺,淋出像鱼儿一样的面食颗粒……
鳖跳崖,是把搅团做成像鳖盖一样的块块……
还有把搅团摊在盘子里,待凉成饼块后,切成条块状,做成烩搅团面食……
搅团,作为地方风味小吃,过去,是农家的家常便饭,如今,在美食城农家乐到处都能见到……
过去,生活紧张,玉米面搅团实在是为了糊口,现在,小麦面与玉米面七三比例搭配的搅团,上了席面,进了"水围城" 搅团面馆,成了一道风味吃食 ……
玉米也华丽转身,由原来的身不由己,变得宠爱一身了……
搅团,带着淡淡的乡愁,走出了乡村,来在了城里……
(未完,待续)

苦旅(小说.连载一九三)
作者:团长
(193)
一点飞上天,
黄河两头弯,
八字大张口,
言字往进走;
左一扭,右一扭;
东一长,西一长,
中间夹个马大王,
月字边,心字底,
挂个钩担挂麻糖,
坐个车车逛咸阳……
这是一个字,叫biang。
这个biang字,不是图案,而是文字。
biang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文化味浓烈……
这个字的确切字型,正规字典里查不到,《辞海》里也没有,外地人更不认识。
据说这是目前笔画最多的汉字,堪称“世界汉字之最”。
biang字的字型,所有传统字典、包括《康熙字典》不曾收录……
biang字的发音,汉语普通话也是拼不成的:因为biang发第二声,非常复杂难记,陕西人就编成儿歌世代相传……
这biang字,是陕西人喜食的一种面: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
陕西十大怪的“面条像裤带”,就是说的这种biangbiang面。
biang biang面,是陕西名特小吃,特指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用手工拉扯成长宽厚的面条……
这段弯弯曲曲巧妙幽默的“biang”字组合,概括了biang biang面的产地特性和制作特点……
biangbiang面的原始制作过程是:用盐水和面,将面团置于案板上用棒槌捶打,直到面团光滑均匀后,再用擀面杖擀成大面片,切成像裤带一样宽的面带,在案板上使劲撕扯摔打,把摔绊好的薄长面带下到沸水锅中……
撕扯摔打面带发出响亮而浑厚的“biáng-biáng”声,就成了“biáng biáng面”的命名了……
biang”字和“biang-biang”词汇的发音是拟声词,相声而得名:
面在擀制和拉扯过程中,在案板上会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
面在下锅时,在锅沿上会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
面在捞出和调味搅拌过程中,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
面在入口时,在嘴边会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
具备以上声音特性的面,十分柔韧,富有弹性,口味筋道……
一个biang字,把面的制作工艺要领,做面人辛勤操作过程,表现得有声有色,动感十足……
沉默寡言的面带,只有在被捶打撕扯摔绊中,才发出biangbiang的欢唱声……
这是麦子在歌唱呢……
这是面条在跳舞呢……
传说,秦时,秦朝都城咸阳街头,一个老汉经常推车叫卖渭水biangbiang面……
这老汉在渭河边上架锅劈柴生活,他从渭河里舀水和面、煮面,进城卖面……
做饭时,老汉把和好的面东一扯西一扯,在案板上使劲摔打,拉成又长又宽的裤带面,扔到锅里……
老汉把面煮熟后捞到大碗里,加上各种调料,再烧热溜烟的半铁勺菜油,往面上的辣子一泼,“呲啦”一声,香气惹得食客垂涎欲滴……
因为做功奇特,香气四溢,筋软滑溜,味道地道,口感爽快,biangbiang面馋得人大流口水,食欲大开,争相品尝,食后啧啧称赞……
有一天,秦始皇为筹划修筑万里长城劳累过度,受病卧榻不起,食不甘味……
对山珍海味,秦始皇都懒得看一眼,这可急坏了众大臣……
有一位大臣灵机一动,找到集市上卖面老汉,端回了一碗biangbiang面……
秦始皇一闻这浓烈的油泼辣子,葱味蹿鼻,只见biangbiang面色味香俱全,极为诱人……
秦始皇顿时有了胃口,端起面碗一顿猛吃……
秦始皇美美地吃尽了这碗biangbiang面,惊叹道:"民间还有此等美味呢!这是什么美味呀?"
大臣答:biangbiang面。
biangbiang面,从此就成了秦始皇的御膳必备品。
秦人的粗犷豪放,秦人的心底宽长,秦人的有棱有角,秦人自豪的饮食文化,都融入在这biangbiang里了……
(未完,待续)

苦旅(小说.连载一九四)
作者:团长
(194)
"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流
雄鹰展翅飞
哪怕风雨骤……"
那些年代,看电影,就是城乡的奢侈精神享受。
夜晚,农村最有趣的就是看电影。
白天就有消息传播:今晚演电影。
每到天擦黑,大人小孩就相约去看电影,呼三喊四,拖儿带女,成群结队向放电影的地方赶去。
中国的,外国的电影,来来回回放的就是那些影片,一句句台词,一个个人物,都让观众百看不厌。
学生间互相传诵着那些经典台词,哼着电影里的歌曲,学着正反人物的对话和动作。
正面人物英雄事迹感人至深,让人感动流泪;反派角色也让人记忆尤深,坏蛋特务让人恨到牙痒痒!
一个同学背上绑着扫把,学着电影《英雄儿女》里王成的呼喊:"我是851,我是王成,向我开炮!"
那同学一手高举拖把杆"爆破筒",一手直接去摸没安灯泡的电线灯头,他把灯头当作步话机的喊筒:"我是851,我是王成,向我开炮!"
喊声未落,就被电打倒在地,他触电了……
有个南斯拉夫电影叫《桥》,写的是南斯拉夫游击队经过千辛万苦,最后终于炸掉德国人公路桥的故事……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面临东西夹击的德国,已走到了失败的边缘……
为了挽救危局,德军计划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国,为了保证顺利撤退,他们竭力要保住撤退途中必经的一座大桥……
这时,南斯拉夫的一支游击小分队奉命前去炸毁这座桥梁……
这座桥又高又险,任务极其艰巨:如果能炸掉这座大桥,将阻断德军退路,更有利于反攻……
德军当然知道这座具有战略意义大桥的重要性,部署了一个团军力守卫桥,由对付游击队的专家党卫军上校霍夫曼坐镇守军营中,大桥四周可谓戒备森严,不好接近……
游击队步步逼近目标,秘密潜入,不幸被德军守备队发现……
一名游击队员为掩护全体战友脱险,孤身留守阻挡敌人,不幸负伤后又大声呼叫……
退走的战友迫于无奈,忍痛把手榴弹投向被德军围困的负伤游击队员,嚎啕大哭……
为了炸桥,游击队找到了设计这座桥的工程师……
这个工程师是桥的设计建造者,他知道游击队想炸掉自己设计的桥后,根本不予配合……
经过一系列惊险曲折斗智斗勇,工程师亲手炸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那座桥……
《桥》这部影片,承袭了南斯拉夫电影的一贯风格: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游击队长老虎、德军猫头鹰、霍夫曼等人物个性突出,台词经典易记,音乐歌曲悦耳动听,观众过目不忘……
这部外国电影,最早在中国放映于七十年代。生于七十年代的人,对这部电影的印象永难磨灭……
看完这部电影,观众总会津津乐道着曲折激烈的剧情,反复学说着正反人物的经典台词,学吹口哨和口琴,高唱电影著名的插曲:《啊!朋友!再见》……
"那一天早晨,
从梦中醒来,
侵略者闯进我家乡……
游击队呀,
快带我走吧,
我实在不能再忍受……
啊,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
你一定把我来埋葬……
请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
再插上一朵美丽的花……
啊,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
都说啊,多么美丽的花……"
贫穷的年代,贫乏的精神世界,只有电影点亮了寂寞的黑夜……
只有电影放完后涌动的人流人语,搅动了乡村未眠的宁静……
那种淡淡的乡愁和快乐,至今再也无法找到踪影……
(未完,待续)

苦旅(小说.连载一九五)
作者:团长
(195)
"豆腐____"
"哦,豆腐____"
每到清晨,总会听到这悠长的卖豆腐声音……
豆腐,是黄豆研磨后,把豆汁过渣后,盛入锅内煮沸,加入石膏或葡萄糖内酯,凝结成豆腐脑,把豆腐脑舀进纱布槽漓掉水分,形成块状的食品。
黄豆,又叫大豆。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植物蛋白质的作物。
原产中国,中国各地均有栽培,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古称菽。
大豆最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酿造酱油和提取蛋白质。
大豆可以加工豆腐、豆浆、腐竹等豆制品,还可以提炼大豆异黄酮。
大豆发酵豆制品包括腐乳、臭豆腐、豆瓣酱、酱油、豆豉、纳豆等。
大豆非发酵豆制品包括水豆腐、干豆腐(百页)、豆芽、卤制豆制品、油炸豆制品、熏制豆制品、炸卤豆制品、冷冻豆制品、干燥豆制品等。
豆粉,是代替肉类的高蛋白食物,可制成多种食品,包括婴儿食品。
豆腐,是一种营养丰富又历史悠久的食材,大众对豆腐的喜爱推动了豆腐制作工艺的前进和发展。
豆腐内含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称。
相传,公元前177年,淮南王刘安的母亲喜欢吃黄豆;公元前196年时,有一次,其母因病不能吃整粒黄豆,刘安就叫人把黄豆磨成粉……
刘安怕粉太干,便冲入些水熬成豆乳,又怕味淡,再放些盐卤,结果凝成了块状的东西,即豆腐花……
淮南王的母亲吃了很高兴,病势好转,于是豆腐就流传了下来……
豆腐的制作,可能是刘安在组织方士们炼丹实践中发明的……
方士们在炼丹中使用了许多矿物和无机盐,偶尔发现石膏或其他盐类可以凝固豆乳做豆腐……
宋朝诗人朱熹诗曰:
“种豆豆苒稀,
力竭心已腐,
早知淮南术,
安坐获泉布。”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豆腐的快速制法和凝固剂的使用作了详细阐述:“豆腐之法,凡黑豆黄豆及白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造法:水浸、破碎、去渣、蒸煮,以盐卤汁或山矾汁或酸醋淀,就釜收入。又有人缸内以石膏末收者。大抵得咸苦酸辛之物,皆可收敛耳。其面上凝结者揭取晾干,名豆腐皮,入馔甚佳也,气味甘咸寒”。
盐卤汁就是氯化镁、硫酸镁、氯化钠等成分的浓缩溶液;山矾汁是含重水盐类的矿物,如钾矾等;石膏是含水硫酸钙;酸醋是食用醋……
现今这些凝固剂的大部分仍然沿用……
明代诗人苏秉衡写的《豆腐诗》曰:
“传得淮南术最佳,
皮肤褪尽见精华。
一轮磨上流琼液,
百沸汤中滚雪花。
瓦缶浸来蟾有影,
金刀剖破玉无瑕。
个中滋味谁知得,
多在僧家与道家。”
诗中对豆腐的发明、制法、特色和食俗予以简明、灵活、形象的描绘,赞叹之情跃然纸上,耐人寻味。
《湖雅》中述:“豆浆点以石膏或盐卤成腐;未点者曰豆腐浆;点后布包成整块曰干豆腐;置方板上曰豆腐箱,固呼一整块曰一箱,稍嫩者曰水豆腐,尤嫩者……成软块,亦曰水豆腐,又曰盆豆腐;其最嫩者不能成块,曰豆腐花,也曰豆腐脑;下铺细布泼以腐浆,上又铺细布交之,施泼交压成片,曰千张,亦曰百叶;其浆面结衣揭起成片,曰豆腐衣;干腐切成小方块油炖,外起衣而中空,曰油豆腐,切三角,曰角豆腐。”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精英文化!
感谢你的分享,点赞,留言,转发!

马团周,陕西省咸阳市公安局民警, 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理事,全国公安文联会员、陕西省公安文联会员,陕西省剪纸学会副主席,咸阳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主编简介:
汤守玉,网名冰清玉洁,湖南衡阳人。作协会员,各种文学样式皆涉足,作品散见各类纸刊和网刊。现为《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十一刊》平台主编,微旬刊《大文坊》签约作家。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0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朋友的加盟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