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老人
文/王宏斌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城市的日益发达,生活的多姿多彩,吸引着无数的年轻人,潮水般的涌进了城市。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祖辈们,呵护着自己的家园,建设着自己的村庄。

他们生活简单,很有知足感。 一日三餐,过着恬淡的生活。早上珍子,中午面,晚上馍馍就稀饭。
舔碗是父辈的旧生活习惯,也是他们用行动教育儿女们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表率。
从 饥饿灾荒年代过来的人,都曾经为填饱肚子发过煎熬。为了活命,逃荒寻觅,苟涎残湍,随军征战。人人都有一腔心酸泪。他们惜粮如命,不忍看到一粒粮食丢失。三夏忙后,拾麦的现象仍然存在,他们捡回的不是粮食,而是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更是他们的命根子。

岁月磋跎,往事如烟。上山砍柴,去冯家山修水利,到处去换粮,都是为了吃饱肚子,他们的经历都是往事云烟。
现在长期居住农村的人已为数不多了,上了年岁的女人们还可以进城,为子女们看管孩子,操持家务。无奈的男人,没有出门争钱的资龄,也没有其它奢望,只能留守在家,守着这个生他养他的黄土地。

现在外面活没权利干了,也干不动了,只有整天三五成群谝闲传,他们抽着烟,低一声高一声的争执着,说庄稼收成,论天气出行,估猪羊行情,评娃娃念书,谈为村奉献的辉煌岁月。总之东拉西扯,没有主题,难抓要点,谈的却都是正事、乐事、自家事;国事、家事、天下事。

内向的人坐在门口整天劈柴,也有时孤零零的坐在僻风向阳的暖和处晒太阳,无趣的熬渡着余生的光景。
人生苦短,只有奉献,没有来世。春节已近,疫情不减,留守老人总想企盼孩子们回家团聚,这是他们唯一的希望,也是他们忘不了,放不下,淡不了的寄托和亲情!
春早冬末佳节近,
暮日西斜又黄昏。
风吹霜丝身寒凉,
不见儿女归家门。
愿疫情早退,愿留守老人这企盼已久的夙愿早日实现。
作者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