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灯有味
原创 刘志敏
(选自乡土文学白杨礼赞)

每当夜幕降临,我常会站在高山之巅,去远眺城市的灯光。城里那些多彩的装饰灯光,常会让我产生眼花缭乱、不辨西东的感觉。每当这个时候,总会让我怀念起过去所使用过的那几盏煤油青灯来。那发着微光的点点灯火,还有那闻惯了的煤油香味,让我至今难忘。
小时候,我家特贫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建档立卡户”的那种家庭了。在那三间狭小的厦房里,十分拥挤地居住着全家六口人。屋里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环顾四壁,唯有一盏常用的挂在墙壁上的老马灯最为打眼。

那时已经七八岁的我,总会出于好奇,经常攀上高高的凳子,将这盏马灯从墙壁上取下来。每次我都会将马灯捣腾很长的时间,去研究它的构造,看如何卸下玻璃罩子,如何灌装煤油,如何按动一侧的铁丝手柄将玻璃罩子升起点燃火苗。
那个时候在农村,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拥有一盏这样的马灯。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怕风吹。风特别大的时候,火苗会上下不停的跳动,但终也不会被吹灭。它的底部容器盛油量大,灯芯可以调节,火苗可大可小。由于玻璃罩子的阻挡作用,这种马灯在有风的时候使用起来特别的方便。那时农村尚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常常会在晚上安排干农活。这时,这种煤油马灯就会派上大用场了。
我记忆最深的,是随父母到地里刨切红薯片的经历。小时候每到秋末冬初,生产队里会组织全队壮年劳力,花上十天半月的时间,将红薯从地里挖出来,再过秤分堆。每天到了傍晚的时候,生产队会计会按每家人口的多少,将红薯一堆一堆分给各家各户。每户农家就只好利用晚上的时间,将这一堆又一堆的红薯刨切成片。随后再等上三至五天,将晒干的红薯片一块块收拢起来,再运回家里收藏,作为全家人一年的主口粮了。
每当将红薯刨切成片后,还得将它们一一码开,以便于凉晒。这一过程比较慢,因而持续的时间也最长,很多时候要熬到后半夜。在整个的大半夜时间里,那盏老马灯就像忠实的伙伴那样,一直陪伴着我们。
作为小孩子,往往缺乏劳动的耐心,虽然父母不断喝斥,但干不了多长时间,我就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这个时候,四周漆黑一片,我会不停地去旋转调节火苗大小的铁丝按钮,还会用小木棍揩去灯座上积存下的油垢,并用火柴将其点燃。随着夜色加深,野外的气温不断降低,加之身上衣服单薄,我总会被冻得瑟瑟发抖。因为离家尚有一段距离,黑灯瞎火,我因害怕不敢独自回家,父母又抽不出身送我回家。这个时候,这盏马灯就成了我唯一的依靠。虽然身上还一直哆嗦不断,但那红红的火苗,几十年过去了,直到现在还一直跳跃在我的心中。

2020年4月份,在赵堡、董王庄、上观三个乡镇交界处的黑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里,我曾有过偶遇一盏老马灯的经历。这是一盏很有历史感的马灯。当我第一眼看到它时,就两眼放光,随即就产生了把它买下来的念头。但当我提出拿一百元来买它时,那位朴实的中年村妇终也没有答应我。这盏老式的马灯,我现在之所以还这么想拥有它,全因了小时候对我家那盏老马灯的特殊感情!
第二盏煤灯是我上初中时代自制的一个最小的灯盏。那时学校上早晚自习,停电的时间居多,也因而我们每个学生,无论成绩好与坏,都会有一盏属于自己的煤油灯。

这种煤油灯的制作极为简单。所用材料是废弃的干电池上的金属外皮和圆柱体底部的金属片。再找来一个用过的墨水瓶,还有一束棉线。只十分钟的时间,一个简易的煤油灯也便制作成了。
煤油灯下的学习经历,在我的记忆中已十分模糊了,但围绕着煤油灯所发生的趣事却不少。怕同桌借光,我们很多时候会用一个纸筒将油灯罩住,只在朝向自己方向的位置开个小窗,仅供自己照明。我们还会在纸筒上面放上一块小铁片,找来一些大豆,在上面炒大豆吃。灯烛虽小,但确能将豆子炒得半生不熟。每当这个时候,弥漫在整个教室里的是扑鼻的豆香!
当然,在煤油灯下,我还看到了一幕幕的恶作剧。记得有一次晚自习课上,我的同桌故意将自己的油灯放在课桌前沿处,坐在他前边的那个男同学,因不小心将后背紧靠在他的座位上了。此时正是隆冬季节,瞬间前边那位同学的棉袄后背被油灯烧着了。我欲提醒,同桌却予以制止。前边这位同学的棉衣后背,在我俩四目的注视下,硬生生地被烧出了一个巴掌大的窟窿来。现在想起这件事,心中还怪不是滋味的:那时人们缺衣少食,一件棉衣在人们心中的份量可真不算轻呀!
最令我难忘的是高中时代我用过好几年的那盏美孚灯!提到美孚灯,现在的年轻人恐怕没见过也不曾听说过的。

它是高脚灯,上边有一个中间大两头稍小的柱体玻璃灯罩,可以增强灯光的亮度。美孚灯源于国外,上下修长,宛如一位娉婷的少女。
这盏美孚灯,在当时的家庭条件下,我本不该拥有的。因为伯父一家迁居陕西,堂兄又考上了大学,我便成了她的主人。
在这盏灯下,我看完了小说《朱小星的童年》。文中的一处情节让我深记心中:十四五岁的朱小星想参加八路军却又不想学习文化知识,作为八路军干部的舅舅用毛主席的话向他讲了这样的道理: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这样的道理不只是教育了朱小星,也让我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此后,在这盏美孚灯下,我还阅读了一些名篇佳作来。我背诵了王勃的《滕王阁诗并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我领略了文学作品的雄奇与壮美!
因了这美孚灯光的指引,再加上堂兄的不断鼓励,在后来求学的道路上,我虽历尽曲折,但终也有所得。在热爱文学的这条道路上,我的精神世界也变得愈发充盈起来!较之现在城市里那些炫目多彩的灯光,这几盏煤油灯的光亮,虽都那么的渺小和微弱,但在那个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年代里,却都温暖了我的内心,也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我还想对现在的学生们说:孩子们啊,当你坐在灯火通明的教室里,你不该好好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吗?在这个灯光斑斓时代里,真诚地希望你能找准一盏能指引你前进的明灯,让它来照亮你的人生之路!
四十年了,弥漫在我心头的是那浓浓的煤油香味和那三盏青灯的亮光!而今,我已两鬓斑斑,遂又想起陆游的“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这两句诗来。

作者简介:
刘志敏,洛阳市宜阳县白杨镇人,中学语文教师。爱好广泛,酷爱文学。独钟情于家乡的白杨树,甘于付出与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