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双版纳暖冬记
作者:秦博
(二十三)
今天是周日,天气晴朗。四川南充的辛主任开车,带我们去参观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


汽车从一条大道驶向另一条大道。各条大道的绿化带由不同的植物领衔,有的是清一色的棕榈树,南国风情,热带风光;有的是鸡蛋花树,奇花异木,别具一格;有的是几种树木混合,摇曳生姿,目不暇接。而在博物馆面前的大道上,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这是一条东西向的道路,分双向快车道,快车道两边有慢车道,慢车道旁还有人行道。中间的隔离带,栽的是棕榈树苗;两边的树,树枝被修理的干干净净,只剩下树桩;有的留二、三个枝桠,加上树皮是黑的,极不美观。胡湘说,这不就是前天在植物园里见过的铁心树吗,你看被锯过的剖面,树的心是黑的,也叫黑心树。这种树,愈修砍愈肯长。果不其然,尚有几棵没修砍的树,枝叶浓密地往上窜,好高哟。我琢磨着,现在修剪,开春后,树木进入生长期,枝叶茂密,遮荫蔽日,行人可乘凉。待到岁末,又去修理。可是,有几个月光秃秃地,象被焚烧过似的,在那里站立着,又是在博物馆面前,总是很难看吧。我以为,此树还是淘汰的好。

博物馆位于西郊,建在山的脚下。准确地说,是切掉了部分山地而建。在山的映衬下,融入了自然。馆内主要是图片和实物,展示了傣民族、哈尼族、布朗族、佤族、景颇族的历史和风情。傣族,是人口最多的主体民族,30多万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自己的文字、语言以及自己的宗教信仰;哈尼族有20多万人口,语言为汉藏语系;佤族人口5万多;布朗族3000多人;景颇族人口最少,只有200多人。这些民族没有文字,语言是汉语和傣语。少数民族的最大特征是衣饰艳丽,能歌善舞。衣饰艳丽,催生了纺织业、印染业以及珠宝等工艺品;能歌善舞,繁荣了歌曲的创作和乐器的制作。文化来自于生活。少数民族的文化都是从“游牧”、“游耕”、“定耕”这条主线繁衍而来。换句话说,顺着这条主线,便可以追寻到他们的“根”与“本”,进而感受到他们勤劳、善良、勇敢、嫉恶如仇的个性特征。傣族每年有三个重大节庆:毫瓦萨(关门节),奥瓦萨(开门节),桑堪比迈(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傣历的六月下旬或七月上旬,相对于阳历是在四月中旬。举行三天,第一天叫“苑桑坎”(除夕),第二天叫“宛恼”(空日),第三天叫“宛帕雅宛玛”(元旦)。元旦的早晨,在寺院里用沙堆佛塔,然后诵经。中午,妇女挑水浴佛,祭祀祖先。然后,青年男女相互泼水,相互祝福;祈求消灾无病,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馆内的实物除了些出土文物,大都是些生活用品。竹制品、工艺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西双版纳,1953年建立傣族自治区;1956年废除封建领主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大家庭。通过参观民族纪念馆,让我对西双版纳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在全国各地都建有博物馆,对介绍所在地的地理、历史、文化、名人、物宝等,是一个很好的展示窗口。游客每去一地,应该是必到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