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笔记〕
从中国历史的三次大统一,看台湾回归祖国的必然性/杨荣标
最近,认真读了樊虎先生著的《揭秘中国历史的八次大统一》一书,进一步加深了对我国悠久历史的了解,收获匪浅,感触多多。
一、从大分裂走向大统一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这是中国历史几千年的发展规律。分,是一种无奈;合,是大势所趋。
纵贯中国几千年历史,先后曾有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八次全国范围的大统一。尤其是其中的秦、隋、宋三次,则是由民族大分裂走向天下大统一。这些时期,豪强纷争,朝代更迭,风云激荡,波澜壮阔,坎坷而又曲折,充满着血与火、笑和泪。一路走来,是力量强弱的碰撞争斗,是对抗融合的研磨锻造,是意志和智慧的反复较量,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历史必然。
(一)秦的统一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春秋”,由鲁国编年史《春秋》一书而得名,通常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至公元前476年之间称为春秋时代,而将前475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称为战国时代。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式微,以郑国为首的诸侯国纷纷与周王朝分庭抗礼。此后,各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大国不断吞并小国。据统计,春秋290多年间,中国大地狼烟四起,仅鲁史《春秋》记载较大的军事行动就有480余次。经过多年的兼并战争,春秋初期140多个诸侯国,只剩下较大的十几个。为争夺霸主地位,十几个大国仍不断互相攻伐,“五霸迭兴”。
战国时期的254年,中原大地上风雷激荡,齐、楚、秦、燕、赵、魏、韩“七雄争霸”,其历史大致可分为前、中、后三期。
战国初期,韩、赵、魏联盟,打败了齐、秦、楚等大国。公元前344年,魏国国力达到顶点,魏惠王率先称王。
战国中期,秦、齐实现变法后逐渐强盛起来。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魏国元气大伤,由盛转衰,齐、秦取而代之,战国进入齐、秦争霸时期。
战国后期,秦国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采取张仪的“外连衡而斗诸侯”的策略,散六国之众,使秦国的声威大振,从而进入“六国皆弱、秦国独强”的局面。秦国又采取了谋士范睢“远交近攻”之策和李斯的“金帛利诱”之计,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掌握了天下中枢,然后从两翼进兵,攻破北方的赵、燕,再向南平定了楚国,最后灭齐,终于在公元前222年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550年的诸侯割据和战乱纷争,灭六国一统中华,秦始皇登基标志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确立,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二)隋的统一
西晋伐蜀灭吴之后,本可建立秦汉统一之格局,但司马王朝门阀斗争激烈,晋惠帝末年的“八王之乱”动摇了晋王室的根基,司马王室无力控制中原,被迫南迁。此时,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趁机南下,史称“五胡乱华”。他们建立起前凉、前秦、后燕等16国,彼此攻伐,中原大地成了异族逐鹿的战场。于是我国进入了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整个中国呈现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局面。前半段,北魏与南朝的宋、齐、梁对峙,后期北魏又分为东魏、西魏,继而又分别为北齐、北周取代。而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代更替,享国都不超过60年。整个南北朝,从公元420年开始到589年结束,历时169年。
公元541年,隋文帝杨坚出生于北周。自汉朝以来,直到魏晋、南北朝,杨氏都是名门望族。560年,周武帝即位,不满20岁的杨坚做了随州刺史,升大将军。后来,周武帝又聘杨坚之女为太子妃,杨坚的地位更加巩固。杨坚以国丈身份任上柱国、大司马,掌握了军政大权。到刚8岁的周静帝继位后,杨坚又升任丞相,总理朝政,直至581年周静帝禅位,杨坚接受百官朝拜,正式称帝。因杨坚曾承袭父亲的隋国公爵位,后又曾封为隋王,所以定国号为“隋”。
杨坚称帝后,励精图治,革新图强,建立三省六部制,实行科举考试,更定《开皇律》,统一货币,行均田令,实行赋役改革,设置官仓和义仓,并大力兴修水利,开挖了广通渠,从而使国力大增。后经远交近攻扫平了突厥,统一了北方,保障了北方边境安定无忧,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南朝陈了。
公元589年(开皇九年)正月,隋军夜渡长江,攻破南京,擒获了陈后主陈叔宝。陈后主被擒,陈朝的中央虽被捣毁了,但陈朝的地方武装并未停止抵抗,后经隋朝猛将杨素5年力战,先后平定了无锡、苏州和松江,攻克了浙江的余姚、天台和永嘉及福建泉州,终于扫平江南,统一了全国。
(三)宋的统一
宋朝是继五代十国之后统一全国的。在我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是继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后的又一个大分裂时期。
唐朝末年,皇帝昏庸,政治混乱,官府腐败,宦官把持于内,藩镇割据于外,终于发生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加之苛捐杂税繁重,百姓民不聊生,于是王仙芝、黄巢农民暴动席卷全国,甚至攻入唐都长安,动摇了唐朝根基。
天佑四年(907年),归降后的原黄巢手下大将朱温(后赐名全忠),逼唐哀帝禅位,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建都于开封。立国289年的唐朝灭亡,中国又一次进入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从907年后梁建立,到960年北宋立国短短54年,处于强势的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以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10个割据政权与之共存,即所谓的“五代十国”。
朱温称帝后,革除了唐朝一些弊端,奖励农耕,减轻租赁,基本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农业发达地区,但与占据河东(太原)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为争夺河北长年征战,后被李存勖所灭,建立后唐。
后唐统一了北方大部,继任者李嗣源比较开明,出现了小康局面。但其女婿石敬瑭勾结契丹,攻入洛阳,后唐灭亡,建立后晋。
后晋建立后,石敬瑭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向契丹借兵,每年交贡帛30万匹,还认比他年小的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这些卖国行为受到世人唾弃,不久忧惧后死。契丹趁机挥军南下攻入开封,后晋灭亡。
契丹在中原纵兵抢劫,致开封、洛阳东西两都成为白地,从而遭到中原人民反抗,因而无法立足而主动撤兵北归。太原刘知远趁机夺取政权,建立后汉。
后汉建立后,因将主有隙,刘知远儿子欲谋杀大将郭威。但其子杀将不成,反被郭威所代,通过“澶州兵变”,郭威在公元951年在旧都开封即位称帝,建立了后周。郭威称帝后,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后周的国力蒸蒸日上。
郭威去世后,其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周世宗即位后,继续奉行改革路线,实力大增。后经高平之战,击垮北汉、契丹联军。后又经两年半的南征,攻城掠地,势如破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正当周世宗意气风发准备进一步扩大战果之时,突然患病而归。他没有想到,他的一切努力,都只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
赵匡胤出身世家,自幼习武,后投在周太祖郭威帐下,为禁军班行首。柴荣继位后,赵仍在禁军,常随周世宗出征。在高平一战中,赵身先士卒,率部冲入敌营,为扭转战局立下汗马功劳,从此崭露头角。在讨伐淮南之战中,赵作为先锋击败南唐军队,升任殿前都点检,掌管禁军。
公元959年,周世宗病逝,年仅7岁的周恭帝即位。第二年,北汉勾结契丹入侵,赵匡胤率部迎敌,当大军行进至离京40里外的陈桥驿时,将士突然哗变,要拥立赵点检为天子。于是,黄袍加身。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在开封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宋。
北宋建立后,赵匡胤经过三年精心准备,假道灭虢平荆南,趁火打劫灭南楚。接着又定下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分进合击攻灭后蜀,避实就虚歼灭南汉,主从配合剪灭南唐,兵吓利诱迫降吴越,围城打援灭亡北汉。经过前后18年征战,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终于结束了,实现了除辽以外全国的基本统一,为开创中国历史上继汉唐以后的又一个盛世奠定了基础。
二、走向大统一的条件分析
前后三次从全国大分裂到天下大统一,其根本原因是“天时、地利、人和”的胜利。具体分析来说,其统一的条件和原因又是什么呢?能给我们有哪些启迪呢?
(一)统一是人心所向。
几次大的分裂,致战争连绵不断,民众流连失所,税捐繁重,兵役徭役频复,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因而人民人心思安、人心思和、人心思统、人心思变,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一句话,人心所向具有不可阻挡的力量!
(二)统一需综合实力强盛
无论是秦的统一,还是隋的统一、宋的统一,都是以先进的政治制度、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的,清明的政治制度,分明的奖惩措施,源源不断的后方供给,所向披糜的战斗力,保证了军事行动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多年的南征北战中积小胜为大胜,时时把握战场的主动性,直至夺取全局的最终胜利。
(三)统一凭战略方针正确
孙子说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没有正确的战略方针,眼前的胜利不等于全局的成功。而秦、隋、宋的三次大统一,与他们三朝主帅实施正确的战略密不可分。如,秦王嬴政采纳了宰相张仪的“外连衡而斗诸侯”和谋士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以连横的胜利和合纵的失败而告终。隋文帝杨坚采纳了奉车都尉长孙晟“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方略,大败突厥。又如宋太祖赵匡胤采纳了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略谋,避免过早与强敌硬拼,从而逐渐壮大自己的力量,最终统一了全国除辽以外的绝大部分地区。
(四)统一要敢于亮剑和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
孙子曾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秦始皇、隋文帝、宋太祖三位都有雄才大略,极具战略眼光,且都有非凡的决断力,都有坚定的决心和信心,都有历万难而不弃的顽强意志。仅秦始皇从公元前237年亲政开始,到公元前222年齐王建投降齐亡止,前后征战整整15年;隋文帝从581年称帝到589年攻破南京,到602年大败突厥完成统一大业,前后征战21年;宋太祖赵匡胤从960年黄袍加身,到979年平定北汉,前后征战20年。可见,一统江山都是南征北战打出来的!
三、统一台湾的必然性
回顾历史,是为了启迪今天,昭示明天。
台湾问题的产生和演变,同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命运休戚相关。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陷入内忧外患、山河破碎的悲惨境地,台湾更是被外族侵占长达半个世纪之久。1945年,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取得了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台湾随之光复,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但由于中国内战的延续和美国的干涉,海峡两岸陷入长期对立。至今,海峡两岸分隔已整整70年了。
70年来,我们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时代变化,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主张和“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推动打破两岸的隔绝状态,实现了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开启了两岸同胞大交流大合作的新局面,两岸交流合作日益广泛,相互往来日益密切,彼此心灵日益契合。因此,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更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
但是,由于国民党老一辈人物的先后去世,由于先后由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把持的民进党极力推行台独路线,由于美国时不时的拿台湾牌袭扰、干涉,由于台湾年青一代长期受到“去中化”的教育毒害,目前台湾人心目中对中国的认同感已日益淡化,台独意识却日渐浓厚,推进两岸统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氛围日渐动摇、削弱。据台大政治系的一个问卷调查,回答“我是台湾人而不是中国人”的比例,由1991年时13%,急剧上升到了2018年的75%。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因为台湾当局在民进党推进台独路线的“反中去中”策略中,从学生教科书开始挖了根,从小给学生灌输台独思想。比如,历史教材中的本国史是台湾史,而把中国史放到亚洲史中作为外国历史来授课。地理教材中,我国的最高峰已不是珠穆拉玛峰,而说成是台湾的玉山。又如,台湾大学的期末考试论述题是:请用历史事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如此教育,导致了年轻人根深蒂固的台独思维,造成当前42岁以下的年青人全是天然台独分子。若不改变目前状况,再过10年、20年后,今后52岁、62岁以下的台湾人则全部是天然的台独分子了。另外,1945年日本投降后,有30万日本人改名换姓留在台湾,经几代人生育繁衍,现在日本后裔人数已不下200万。而这些人,不仅支持台独,并且千方百计想把台湾并入日本版图。所以,目前台湾人中主张统一的统派人员已越来越少,统一的氛围越来越差,以至于除洪秀柱等极少人外,已不敢有人公开叫喊统一,直至一提统一就得不到选票,甚至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因此,台独倾向呈现出越往后越严重的趋势,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当然,台独分子在台湾虽然猖獗,但在祖国14亿人民当中只是极小的一部分,14亿中国人要统一、求复兴的愿望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综上所述,时代发展到今天,台湾统一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那么,怎么解决?统一台湾无非是走和平统一和用武力解决两条道路,除此别无他途。
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走和平统一的道路,中国人不打中国人,通过协商谈判,实现一国两制,这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来讲,是最明智、最有利的选择。
但是可以预见,台独分子决不会改弦更张,如果民进党继续执政,必将决意在推进台独路线上加速迅跑,即使下一步是国民党上台执政,由于国民党“不统不独”的模糊战略,也必将导致长期久拖不决。再则,由于美国已把我国作为头号对手,夜长梦多,也可能会出现外国势力直接介入的情况。如此种种,表明推进“九二共识”,实现“一国两制”的和平统一的愿望已越来越渺茫。形势已迫使我们不得不采取武力解决的方式。这种武统方式,虽会引起民族阵痛,但从祖国的长远利益权衡,也是利大于弊的选择。
纵贯中国历史上的八次大统一,尤其是三次从大分裂走向大统一的历史,无不是南征北战、刀光剑影、风雷激荡、霹雳手段的结果。因此,我们不希望打,担必要时也不得不打!何况现在,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强盛,已经完全有能力通过战争手段一决而胜之。
但是,“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说:一般的战争指导法则,是迫使敌人举国降服为上策,而击破敌国则略胜一筹;是迫使敌军完整地降服为上策,而击溃敌军则略胜一筹。所以,“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战也”。鉴于以上战略指导原则,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好选择是采用三年解放战争的北平方式和渡江作战解放南京相结合方式,即以武力为后盾,实现四面包围,在有战争绝对取胜的前提下,发出和平统一的最后通牒,迫使台湾当局坐到谈判桌前签署“一国两制”正式文件,实现以武促统的和平解决。否则,就像当年百万雄师渡长江那样立马登岛作战,完成祖国完整统一的千秋大业!
不久前,美国某研究所对台湾人台独的真实意愿,作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是:在大陆不打、美国相救的情况下,有80%的人主张台独;在大陆不打、美国不救的情况下,有60%的人主张台独;在大陆开打、美国会救的情况下,有40%的人主张台独;而在大陆开打、美国不救的情况下,则只有14%的人坚持台独。这也表明,只要我们下定决心,敢于亮剑,台独分子总是少数。
祖国必须统一,祖国必然统一,祖国加快统一!
写于二Ο二O年八月二十八日

作者简介:杨荣标,1950年出生,1969年参军,曾任团政治处主任、师司令部直工科科长。1987年底转业至金华市财税系统,任税务稽查局局长8年,积极主动参与查处共和国第一税案(金华县虚开增值税发票案),荣立三等功。2010年在金华市国税局总会计师位上退休。现任金华市税务学会付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