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旅(小说.连载一八五)
作者:团长
(185)
跑竹马,踩高跷是大人们的春节娱乐活动,耍社火就有了小孩子参与进来……
社火,是民间一种传统庆典狂欢活动。
社,古指土地神。
为便于祭祀土地神,称社为地域区划小的单位:方圆 6 里为一社。
以社为单位,“击器而歌,围火而舞”,称为社火。
从古到今,社火都有祭祀、祝福之意。
农家以户族设“堂”,以村、堡设“社”,与“社”有关的事叫“社事”。
各种不同爱好的人组织起来,设会头,订会章,收会社员,交会费,社就有了一定的感召力和威望。
这种会社,每逢迎神报赛、庆贺集会,必然举行游艺活动,以锣鼓火把助威,狮子龙灯游行,人群相随,就形成了“社火”风俗……
社火起源于火,发展于社,远古时代,火的出现,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的荒蛮生活,人们对火奉若神明……
严冬已尽,冰雪初融,春暖花开,大地复苏之时,先民们就杀猪宰羊,用自己获得的劳动果实,祭祀“神灵”,祭祀祖先……
此时,终年劳累的原始先民有了歇息的机会,他们欣喜若狂,把自己“打扮”一下,在脸上涂上朱砂,把鸟羽扎缚在头上,大喊大叫,狂蹦乱跳……

这是人类最早的社火……
现在,每年春节,各乡各村,群众自发组织,抬芯子、跑竹马、踩高跷、 耍狮子、走村串户,十分热闹……
这种喜庆活动,关中叫 “ 耍社火 ” ,陕北叫 “闹秧歌” 、 ” 闹红火” ,陕南叫 “ 闹玩意儿” 、 “ 耍故事” 。
每年春节,各乡村群众自发组织各种社火活动:社火规模从几十人到上百人,包括锣鼓手,舞狮等等,阵容强大,热闹非凡……
群众燃放爆竹,迎接社火队伍,赠予烟酒等礼物……
社火队列经过之处,爆竹声声,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气氛热烈……
社火中还有扭秧歌、耍狮子、舞龙、大头娃娃等名目。
大型社火队由彩旗、锣鼓、狮子、旱船、大头娃娃、秧歌、高芯子等组成。
高跷,民间称高拐子,有人叫柳木腿。
社火中的高跷,身着历史戏剧人物服装,直立行走,结队而行……
艺高胆大的,走起路来故意歪歪扭扭,显得摇摇欲坠,让人捏一把汗;有的行走间忽然劈一个双叉,坐在地上撒娇,当别人正要去扶时,将身子一纵,突然又跳将起 来,立刻引得观众一阵叫好喝彩……
旱船,用竹子做成船形,用彩纸或彩绸粘糊,有船姑娘驾船,走碎步,犹如船在水面行走一样,一个老翁走在前面,手握船浆板,做摇船的动作,活灵活现……
社火中最具表现力的是高台。
高台,又名高芯子。有抬芯子、背芯子、车芯子等多种类型,一般“车芯子”居多。
车芯子,是在小型拖拉机或小型汽车上,固定一根或几根丈余长的木椽或铁杆,在杆的顶端绑成莲花形或其它形状的悬体物,这是芯台。
芯台上铁圈里固定一两个或多个扮演角色的四五岁小孩子,有些孩子还是正在吃奶的儿童,小孩着戏剧服装,高空里做着造型,在行进中表演玄妙,动作惊险……
在陕西,耍社火颇具古风,几十面三角形狼牙边的大旗,上书各个乡村大名……
敲着威风锣鼓,锣鼓手少则数十人,多至上百人:打锣鼓有一定路数,分老曲、新曲、紧三火等。
老曲雄壮浑厚,新曲悠长明朗,紧三火紧张热烈……
雄旗猎猎,铳炮轰隆,蔚为壮观……
鼓声一时大震,各方都想以强大气势压倒对方……
各家的社火扮演人物,也以动作、语言、换花样不断吸引着观众……
有的是一个演员伸出手臂,上面站立着另一个演员……
有的是荷花高空盛开,一个小孩站在荷花上面左右旋转……
有的是一个演员两臂伸开,一手抓着一个小孩的辫子,小孩悬在空中一动不动……
有的是一个演员用手倒托一把椅子,椅子的一条腿上又站着另一个演员……
高处的演员凌空飞舞,漫舒广袖,轻轻摆动身体,像是腾云驾雾……
观者提心吊胆,惊奇不已;表演者神态自如,宛如空中飞人……
血社火,又叫快活、扎快活。
赤沙快活,属于社火的一种,真是民间社火的一朵奇葩,它与“山社火”、“马社火”等相比,少了一些庆贺丰收、打诨取闹的喜庆,多了一份动刀动枪、血肉横飞的“血腥”。
赤沙快活,形象十分逼真,血腥十足,人们叫它“血社火”。
现在,社火已不再是表达人们对“神”的崇拜,而是演变成了一种内容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形式活泼、名目繁多,生动有趣,成了一种新的民俗……
(未完,待续)

苦旅(小说,连载一八六)
作者:团长
(186)
民以食为天。
腊月二十三,民间称“小年”,是民间祭灶、扫尘的日子。
“小年”祭灶,是一项流传甚广、影响最大的民间习俗。
灶神,民间又称灶君、灶王、灶王爷、灶王菩萨等。
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相当于年底绩效考核,上报每家人的善恶,让上天进行赏罚……
祭灶仪式简单,在灶王爷像前供上麦芽糖制的糖瓜或关东糖,意思是把灶王爷的嘴粘住,免得他到玉皇大帝那儿乱说乱奏。
腊月二十三,要烧些纸钱,这些纸钱是给灶王爷上天路上用的盘缠……
还要给灶王的坐骑,准备一桶水和一些草料,供他喂马之用……
祭祀灶王爷时,要念诵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口诀,祈求灶王爷多说好话,多汇报好事,保得下界平安幸福……。
七天之后,已是除夕,晚上家家再燃香烛,摆上供品,把新买来的木版年画灶王爷像和纸马,贴在灶里神龛里,上面写着“保佑”二字,两边贴对联,有的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有的写“油盐深似海,米面积如山”……
这样,就把送走的“灶神”又请回来了,俗称“迎灶”。
为了除旧迎新,送灶前后,各家各户都要打扫卫生,叫"扫灰尘"……。
家庭主妇们通常先把屋里的家具用被单等遮盖起来,用头巾或毛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抹布把墙壁有灰尘的地方打扫干净……
扫完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用干净、整洁、亮堂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中国民间称之为“扫尘”、“掸尘”。因为有民谚说:“腊月不扫尘,来年招瘟神。”
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含义……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直到正月十六,人们会作着年前的准备,也在春节里欢快幸福着……
" 二十三,祭灶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蒸枣花;
二十九,去打酒;
大年三十儿捏饺儿,
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正月十六一过,就没有年味了……
(未完,待续)

苦旅(小说.连载一八七)
作者:团长
(187) 1
在关中的农村,现在还有春节贴门神的习俗。
门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年画。
贴门神,是由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习俗,目的是为了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多福多寿。在大门上贴上门神,能够趋吉避凶,魑魅魍魉、妖魔鬼怪都不敢靠近……
那时候,人们认为要保护家宅平安就得有神灵相助,门神可以帮忙挡住来往邪物……
门神一左一右站立着,双眼对视,看着中间位置。
古时候,普通人家一般都是贴神荼和郁垒这两个门神……
文门神,就是那些文官,再就是祈福门神,主要是福禄寿这三位神仙……
武门神,就是武将的形象,秦琼、敬德就是武门神。
过去贴的门神是木版年画,现在贴的门神是现代印刷年画。
门板的右扇为上,左扇为下。
现在,秦琼敬德替代了原来的门神,成为主流门神:右门板上贴的门神是秦琼,左门板上贴的门神是敬德。
秦琼和敬德,人称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人都是唐代大将。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隋末唐初名将。
秦琼勇武过人,远近闻名。初仕隋朝,后来,投奔瓦岗起义军领袖李密。瓦岗败亡后,投靠郑国王世充。因王世充为人奸诈,与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渊、李世民父子。
后跟随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浑身伤病,拜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
敬德,本名尉迟融,又作尉迟恭,字敬德,鲜卑族,唐朝开国名将,
大业十三年,跟随刘武周起兵,担任偏将。武德三年,兵败归顺唐朝,赐名尉迟恭。
后跟随秦王李世民,参与唐初统一战争,颇建功勋。武德九年,参加玄武门之变,受封右武候大将军、吴国公。
贞观十一年,监修洛阳老君山,拜上柱国、鄂国公。
贞观十七年,授开府仪同三司,致仕还家,……
贞观十九年,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征讨高丽……
贴门神,是为了防止鬼祟入门,所贴的门神,是唐朝大将秦琼和敬德。
为什么要选这两个人当门神呢?
唐太宗李世民,在成就帝业期间,杀伐太多,有一段时间,晚上经常做噩梦:他听到卧室外边鬼魅呼叫,抛砖掷瓦,夜夜不得安生……
唐太宗把这个事告诉了群臣……
大将秦琼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如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
唐太宗李世民大喜,欣然同意秦琼的建议……
秦琼敬德这二位大将当夜把守着宫门,彻夜不眠……
唐太宗一觉睡到了大天明,再也不做噩梦了……
唐太宗感到两位爱将这么每天整夜把守实在太辛苦,就吩咐画师绘制二位将军的真容贴到门上……
以画代人,倒也顶事,邪祟不敢再来扰乱了……
于是民间纷纷效仿,沿袭这种方法避邪驱鬼,把秦琼和敬德就尊崇为门神……
随着秦琼、敬德的形象成为门神,新年到来时,他们的画像往往一纸难求,很多画家纷纷创作出二人的门神画像……
史书记载,秦琼与敬德样貌高大威猛,甚至有些“面目狰狞”,形象与门神特点十分吻合……
尤其那敬德,祖上是北方鲜卑族人,血统和后天沙场历练,他雄壮威武,眼大如珠,面黑似炭,一脸又长又黑的胡须,向四周迸射散开,整个人物形象犹如凶神恶煞,和传说的钟馗一般模样……
秦琼敬德二位门神,形象庄严肃穆,面目狰狞,威风凛凛,突出面貌特征独具特色……
秦琼、敬德,是忠君爱国英勇大将,双双列入了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这是以往很多被供奉为门神的其他人物不能比拟的,这就是被老百姓供奉为门神的真正原因……
最早的时候,门神是木刻版印刷,装饰色彩,后来随着印刷技术发展,人们制作出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门神画像……
千百年的故事流传,加上人物形象的深入描绘,秦琼、敬德已成了最为成熟的门神面孔,也是迄今为止流传最广的两位门神……
(未完,待续)

苦旅(小说.连载一八八)
作者:团长
(188)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是指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一天,元指第一个月,宵指夜晚。
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就是元宵节。
元宵节的起源,有的说是起源于火把节。
汉代的民众习惯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这种习俗自隋代、唐代、宋代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参加歌舞的人数以万计,活动从第一天黄昏开始,直至第二天天黑才结束……
直到现代,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还有传说,汉文帝在正月十五平定了“诸吕之乱”,把这一天定为元宵节……
西汉的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
这汉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
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
朝中老臣与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的残暴,只能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吕氏家族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就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准备彻底夺取刘家的江山……
刘氏宗室齐哀王刘襄得悉后,为了保住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
随后,刘襄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
“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了……
平定叛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
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
每年的正月十五,京城里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就成了民间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就是“元宵节”。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风俗习惯有了较大变化,但至今仍是民间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都有哪些习俗呢?
吃元宵,又叫吃汤圆。
元宵即汤圆,
元宵作为食品,由来已久。宋代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将馅儿团成形后在糯米粉中滚成。
汤圆则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儿,再包馅儿而成,做法完完全全不一样。
元宵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元宵的做法成分风格各异,吃元宵寓意却相同: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看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
古时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盛况空前。届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均可破常规出游嬉闹。
元宵节赏花灯,正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猜灯谜,是元宵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就是把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测: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且谜格24格,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
猜灯谜,已成了元宵节的一种独特民俗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宋代蒋捷在《元夕》里写道: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
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
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
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未完,待续)

苦旅(小说.连载一八九)
作者:团长
(189)
陕西关中,有一种乡俗叫"送灯"、"完灯"。
送灯,女儿出嫁后,从第一个春节起,娘家的父母或已婚的哥哥、弟弟,要在正月初二到初八的一天,给出嫁的女“送灯”。
送灯,就是送两个大红灯笼,十支蜡烛。
送灯,有前途光明、幸福美好等吉祥寓意,也是娘家人走亲戚的一个由头。
正月十一开始到正月十五,婆家便把娘家送的灯笼挂到自家大门上,以示吉祥。
挂灯笼,传统上认为有鸿运当头的吉祥寓意。
逢年过节挂的灯笼上,基本都是吉祥图案和祝福的吉祥话,灯笼的正红色是朱砂颜色,更预示着红火……
朱砂,是风水里去邪挡煞效力极强的宝物。自古逢年过节,就有大门上挂红色灯笼的传统。
灯笼,是古代用以照明的工具,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因“灯”与“丁”读音相近,更意味着人丁兴旺,被人们视为吉祥好预兆……
每年的农历正月里,家家户户都要挂起象征吉祥的红灯笼,营造出一种喜庆氛围,灯笼也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古代讲究好事成双、福禄双全,挂灯笼都得偶数,不挂单数,讲究对称,好事成对,要把灯笼挂在大门两旁,挂南不挂北……
每年春节挂灯笼,讲究今年灯笼不留到明年再接着挂,必须年年更新……
古代,对旧灯笼一般是以“碰灯”方式销毁:把两个灯笼互相一撞,让灯笼着火后销毁……
第一年春节送灯后,出嫁女儿有了孩子,娘家人便把"送灯"礼物转送给女儿的孩子了:给每个孩子送一个灯笼和十支小蜡烛……
孩子们在正月十一到十五的晚上挑着灯笼玩耍,享受着童年的快乐和浓浓的爱意……
送给孩子的灯笼,要比原来送给出嫁女子的灯笼小一些,这样便于孩子提携灯笼游玩戏耍……
送灯笼时,一般还要送花馍,表示对孩子的祝愿和保佑之意……
孩子长到十二周岁时,外婆家最后一次给孩子“送灯”,也就是“完灯”。
完灯,是最隆重的一次送灯,此后,就停止了年复一年的送灯和馍馍……
送灯、玩灯到此终止,即为“完灯”,标志着孩子从童年进入了少年……
现代科技让电取代了蜡烛,灯光更加靓丽,更加绚烂多彩……
在色彩华丽的灯光里,精致的灯具下,年轻人显得更加光鲜艳丽……
灯光绚丽的色彩,遥遥看去好像分开了大地,繁多的灯火远远的点缀着天际……
连接天河的灯光烟火,好像是星星坠落下来,靠着高楼的灯,似月亮悬挂在空中……
迷人的夜色里,唐代诗人卢照邻吟诵着《十五夜观灯》:
"锦里开芳宴,
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
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
依楼似月悬。"
(未完,待续)

苦旅(小说.连载一九O)
作者:团长
(190)
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宁梅花收到了毕建平写给她的第一封信。
这是两个年轻人相见后,第一次文字的交流……
毕建平正楷刚劲的钢笔字,让宁梅花对她心怡的人更生恋慕,更让姑娘心跳血液沸腾的是,她的脸红滚烫如火……
"亲爱的梅花姐:你好!"
在那个年代,如此大胆的称呼,真的让姑娘既害羞又心潮澎湃呢……
梅花有弟弟妹妹六个,她是老大,弟弟妹妹喊她"姐",她已经习以为常了,而一个比她大两岁的小伙子喊她"姐",她不禁心跳如兔了,更何况还缀着"亲爱的"这三个字呢……

梅花含羞看完了毕建平写给她的第一封信,又情不自禁地反复看了几遍,她那一颗少女之心荡漾起来……
在这一段时间里,不断有人来给她提亲……
有人给梅花介绍了团委的青年干部,还拿着照片让梅花看……
连那照片看都不看一眼,梅花直接回复:"我早已订婚了!"
又有人给梅花介绍了个年龄稍大的离婚领导,这领导很有发展前途,工作能力出色,长得一表人才,各方面都无可挑剔……
梅花还是那一句话:"我早已订婚了!"
其实,此时,梅花只是和毕建平正在恋爱阶段,还没有订婚呢……
宁梅花认准了这个比她大两岁,喊她"亲爱的梅花姐"的小伙子毕建平了……
梅花高兴得就像疯了一样,手中举着信,在麦地里飞跑……
麦苗青青,田野绿色一片片……
柔和的清风吹在姑娘滚烫的脸上,梅花感到凉飕飕的舒服极了,她的心里是无限的幸福甜蜜……
梅花爱看戏,她高兴地在田地里奔跑着,嘴里哼唱着眉户剧《梁秋燕》的优美唱段:"……手提着竹篮篮,又拿着铁铲铲……"
梅花欢快地唱着,顺手从飞舞的柳枝上折下一枝柳条……
连折柳条似乎也看到了梅花的愉悦心情,在梅花的手里跳跃起来……
梅花母亲胡德秀见女儿高兴回家来,吃饭时还在笑,说:"今日有啥事情把你高兴的?饭都捂不住你的嘴!……"
到晚上临睡前,梅花才神神秘秘地对母亲说:"他给我写信了,就是你那次见到的那个娃。"
胡德秀说:"就是那个小伙子呀,怪道说把你高兴的,他都在信里说了些啥?"
梅花害羞又喜色道:"他把我叫姐呢!"
胡德秀知道,小伙子比姑娘大,中意了姑娘,才会称呼姑娘为"姐",当地都这么昵称。
胡德秀知道,女儿和毕建平这是情投意合了,她感到很是安慰欣喜,说:"不害羞,还笑呢。"
宁梅花也说:"我得让他叫我一辈子的姐!"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精英文化!
感谢你的分享,点赞,留言,转发!

马团周,陕西省咸阳市公安局民警, 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理事,全国公安文联会员、陕西省公安文联会员,陕西省剪纸学会副主席,咸阳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主编简介:
汤守玉,网名冰清玉洁,湖南衡阳人。作协会员,各种文学样式皆涉足,作品散见各类纸刊和网刊。现为《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十一刊》平台主编,微旬刊《大文坊》签约作家。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0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朋友的加盟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