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灯下的妈妈
妈妈,天下最美的名字!
初春的夜,清风拂过面,月亮和繁星悬挂天上,而妈妈早已不在身旁,永远的离开了儿女和幸福!
我是个70后,在我小时候,生活是另外一种景象!60-70后也许有许多像我一样有些回忆。我生长在一个称之为“凤凰”的地方唐山!有书“浴火重生”说的就是我们这!
父母都是本本分分的庄稼人,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条件非常的艰苦,大部分人家住的房子是用泥土和水混合在一起后,把它放到一个长宽高有比例的木板,做成长方形的框框里,人们称之为“坯模子”,它是专门用来把泥土聚在一起经日月风干,成型后专门来用它遮风避雨垒简陋房子的。房顶用一种比较坚硬像“竹子”一样的,“节节高”的草和泥铺盖。虽然简陋但可以御寒保暖,能住几代人的。条件虽然艰苦,父母不舍吃穿努力在“生产队”干活挣公分来维持生活。
记得要过年的时候,该忙的都忙得差不多了,家家都开始准备过年了!实际上,过年,对于大人们来说短暂的休整,而对于我们孩子来说就不同了!一进入腊月,我们盼望过年的心情就与日俱增。年,对于我们这些生于七十年代的人来说,意味着一挂鞭炮,意味着能够吃上一顿饺子,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还有就是一套新衣服!家里姐弟六个,老大的衣服穿小了,给老二穿,老三的衣服穿小了,给更小的弟弟穿,都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不过,妈妈总是省吃俭用的,尽量在过年的时候让我们都能有套新衣服穿!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年代,我们的衣服大部分或者说差不多都是自己家做的,记得那时候的妈妈,邻居的大妈、婶子都是心灵手巧的人,看纸质的衣服样子就可以裁剪出来衣服,用手工缝制衣服。做衣服需要用布料,而买布是要布票的,妈妈要积攒很久很久才能在年前扯上一些布料回来!

学裁剪在那个年代是比较普遍的事,家里的姐姐和左邻右舍的姐姐们都会去学裁剪或者编织、纺线。那个年代,几乎家家都有木制纺车,专门来纺线做针线活用,纺车动起来“吱扭吱扭”地声音很好听。妈妈是无师自通,纳鞋底,做布鞋,做棉手套,棉帽子,做单衣,做棉袄棉裤这些看几遍都会,年年都会安排好我们这些孩子的生活,她很怕我们冷到,冻着!妈妈是要强的人,过年的时候,要是看到自己的孩子没有新衣服穿会很难过的!
说了这么多,还是说说年前的做新衣。六七十年代的四大件之一缝纫机是那个年代的奢侈品了,家里人口多,父母大部分时间都是兢兢业业的劳动,想让我们能吃饱穿暖,家里实在是不可能积攒下买缝纫机的钱的!所以,家里的衣服,鞋子,都是靠手工来缝制!每到过年前的一段时间,妈妈白天参加一些生产劳动,操持家务,晚上,就是她做衣服的时间了,有时候,离年太近了,妈妈就赶工,白天晚上的缝制衣服。

那个年代电力匮乏,每天供电的时间很有限,甚至可以说很短很短,家里都是瓦数很小的灯,经常没有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就停止供电。蜡烛倒是很亮,都是细细的白色的蜡烛,但是对于我们那个物资匮乏的时期,供应很少,家里也是舍不得买的。我们就点起了自制的油灯,一般是铁质的罐头盒,里面放一根棉线的灯芯,加上煤油或是柴油点燃,这种灯不亮,而且油烟很大,柴油味很浓!妈妈就是常常坐在这样的油灯下缝衣服!那个时候,妈妈特别能熬夜,常常是我们睡觉醒了,妈妈还在灯下缝啊缝!

我眼前常常浮现那时的一幅幅画面,昏暗的油灯下,妈妈一针一线的仔细缝制衣服,身旁是我们几个熟睡的孩子!妈妈的背影映在墙上!是那么坚强!有次,我迷迷糊糊的半夜睡醒了,问妈妈,“你困吗?”妈妈说:“不困,不困!”眼里满是慈爱!不困是不可能的啊!妈妈经常做着做着,就坐在那里睡着了!不过,她也就是瞌睡一会儿,又醒来继续缝!每年过年前,妈妈都有几个夜晚,衣不离身的缝!没有睡个囫囵觉!
腊月三十就是过年了,不管熬上几个夜晚,妈妈这天一定要把每个人的新衣服缝好,拿出来,让我们穿上!看着穿上新衣服,都兴高采烈的孩子们,妈妈的眼里都是幸福的满足!现在的商场里,棉衣、外套琳琅满目,想穿啥样的,就买啥样的。过年,已经不再需要自己缝制衣服了,但是,无论穿什么样面料、什么价格的衣服,都不如妈妈当年亲手给我们缝制的暖心!
妈妈为儿女,无论付出多少,都是无私的!灯火可亲,有妈在家就在,有妈就是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