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住岁月的明珠
文/千辞
习惯了现代的快节奏,许多传统节日以及相应的习俗被有意或无心地遗忘。岁月前行得太快了,快到让灵魂跟不上躯体,慢节奏的生活更多时候成了奢求。
可生活是需要慢一点的。在印度有这样的习俗:人们离开原来家园的过程中,每隔几天就会在一个地方停留一段时间,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等待灵魂归来,再同自己一起踏上旅途,这习俗传承至今。

健忘是人类的通病,改变是人的天性。许多传统节日习俗在改变,但愿这不代表着遗忘,只是人们在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只是我希望,人们在适应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忘了传承,因为这是我们与先辈对话的最直接的方式。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每一个传统节日的存在,都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它们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在时间的长河中依旧璀璨耀眼,让我们历经千年与先辈对话。

迟日江山丽。花朝看春桃红柳绿。故园艾草香,也许那棵挂满彩线的老桃树第一缕彩线是千年前那位美丽的姑娘挂上的呢。家是最小国,端午观流淌千年的河流,也许曾经包裹过一个叫做屈原的爱国志士。起舞弄清影,中秋赏着千年不变的圆月,我们仿佛真的目睹嫦娥飞天……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照彩云归。早在千年以前,就曾有人同我们一样许下节日祈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的千年一梦的祈愿;“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王维远隔千里的思念。那些节日诗句写尽了世人的悲欢离合,让节日更有了浓浓的情思。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那些被渐渐遗忘的传统节日?又有多少人记得那些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大概除了做专门研究的学者以外,不是很多吧。可是,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传统节日已经习俗是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基因。

推陈出新,是为了继往开来。我们在赋予传统节日新意义的同时,首先必须保持它们承载的文化特质,在保护的前提下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让传统节日以及习俗深深烙印在华夏儿女心中,在飞逝的时光里留住属于我们的岁月的明珠。



作者简介:樊金玉,昵称千辞,陕西洛南人,现就读于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口腔医学科。开朗、友善、喜爱传统文化,钟爱散文写作,已在网络平台发表多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