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勒文苑】谈古论今&趣味美文|《君要臣死……》 作者/徐甡民

【克勒文苑】谈古论今&趣味美文 →《君要臣死……》 作者/徐甡民

作者/徐甡民
【克勒文苑】谈古论今&趣味美文 →《君要臣死……》 作者/徐甡民

【克勒文苑】谈古论今&趣味美文 →《君要臣死……》 作者/徐甡民
都知道,接着“君要臣死”的词儿,就是“臣不得不死。”这种极品级的绝对服从,在古时的职场官场层出不穷。之所以如此悲摧,首先是因为“势”。其时你的身家姓名都捏在君主手里,他要你死,你还挣得脱不成?被夫差赐死的伍子胥,被勾践赐死的文种,被秦昭襄王赐死的白起,全都冤屈不平,可是你除了死路一条还能咋的?自己得令自裁,把自己结果了,至少还保持了最后的尊严,当然还有可能让家眷妻小得以保全。
“臣不得不死”的另一种情况,是因为“义”;也许是被“君命不可违”的封建思想毒害太深,明明知道君主的赐死极为错误,甚至会殃及国事,并且又是在自己可以另做打算的情况下,却仍然遵命而死,这种极端化了的“服从安排”,不免令人扼腕叹息。

【克勒文苑】谈古论今&趣味美文 →《君要臣死……》 作者/徐甡民
李牧与白起、王翦、廉颇被称为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他在赵孝成王时期,就担任赵国北部五郡的将军,抗击匈奴。匈奴多骑兵,善于机动,他们在作战期间依靠干肉和马奶,可以坚持数周时间,再不济还可以宰杀马匹充饥。当然,匈奴也有短板:他们的骑兵军团是各部落的联盟,他们没有严明的纪律,装备相对落后。鉴于这样的情况,李牧以静制动,坚守不出,以捕捉阵地战的战机。
当匈奴以李牧为怯已成定见,大决战的时机就来到了。李牧挑选了1300辆战车,13000名渴望冲锋陷阵骑兵,5万名敢于厮杀的精锐步兵,10万名能挽硬弓的弩手,并进行强化的军事演练。是时,匈奴单于集结各部落10多万骑兵,南下攻打赵国。赵军先以强孥远程打击,再以战车对阵马队,然后以骑兵步兵“张左右翼击之”——李牧成功地组织了一场大兵团多兵种的协同作战。此战除了匈奴单于带着少数人杀出重围,10多万匈奴骑兵被全部斩杀,“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史记》)
十年后,秦国痛打赵国,一战就斩杀十万赵军,赵幽缪王急忙调李牧往西边抗击秦军。李牧以秦军远征、不利持久,而与秦军对峙相持。然后伺机接连大破秦军。秦军将帅王翦在十分怵头的情况下,又像当年白起对付廉颇那样,使出反间计的阴招。据《战国策》称,昏庸的赵幽缪王一听李牧图谋不轨,心急上火,立马令李牧自裁。李牧接到王命,不作他念,向赵国王宫的方向遥叩之后,准备自刎;可是李牧右手在征战中落下残疾,不能持剑弯曲,于是他以嘴含剑,将剑柄抵住柱子,然后猛烈撞击,自杀而亡。
赵国最后一根顶梁柱被这样摧折以后只三个月,秦军大破赵军,攻陷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赵国遂灭。
如此这般的还有蒙恬。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令蒙恬率30万军北击匈奴。蒙恬在做了周密的计划部署和充分准备后,出其不意地率军出击,迅速击溃匈奴,收复失地。隔年,秦军渡过黄河发起新的攻势,目标是把匈奴全部驱逐到阴山山脉(内蒙古中部)以北。此时,匈奴单于“头曼”也已经集中兵力,试图反扑。不料秦军先发制人,很快发动攻击,头曼被迫应战,双方遂于阴山南部一带展开激战。由于秦军具有数量、质量和有效的组织指挥,加上战车部队的优势,连战皆捷,夺取了整个阴山地区和贺兰山高地(宁夏内蒙交界)。匈奴摄于蒙恬和秦军,北徙700里进入漠北,秦国北部由此获得多年的安定。随后蒙恬奉秦始皇令,将过去秦、赵、燕三国长城修复连接,加上新建部分,构筑了西起临洮(甘肃省临洮县),东至辽东山海关的万里长城,并沿长城建置了44县,迁三万多户居民充实边县,垦田生产。万里长城这项伟大的工程,以后被作为国家军事力量和民族意志的象征。
(下图秦王嬴政)

【克勒文苑】谈古论今&趣味美文 →《君要臣死……》 作者/徐甡民
秦始皇暴毙后,赵高、胡亥、李斯篡改遗嘱,伪造诏书,赐死被他们视为威胁的蒙恬。蒙恬说:“自我先人直到子孙,为秦国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统领着三十万大军,足以抗命背反。但我知道,我必须守义而死。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不敢忘记先主的恩情。”然后吞药而死。以后曹操说,每当他读到蒙恬此言,“未尝不怆然流涕也。”至于曹操以后用一个空的点心盒子示意曾经的第一谋臣荀彧自尽,那又另说了。人们对蒙恬之死十分惋惜,然而司马光却是这么看的:“秦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不知矣。然恬明于为人臣之义,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也。”意思是蒙恬效命于秦始皇,不够道义,而受胡亥之诏自杀却值得称道,不知这是什么逻辑。蒙恬既死,匈奴复又南下,进而肆虐中国数百年。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如此下达的“死命令”,对象甚至还包括了老婆孩子。汉武帝弥留之际立8岁的刘弗陵为太子,同时因为子幼母少,为防日后生乱,赐死了他的生母钩弋夫人。钩弋夫人眼看就要成为太后,然而此刻她年轻的生命完全不由自己做主,这是因为“势。”钩弋夫人死后,汉武帝问身边人,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左右表示不解并叹息,汉武帝说:“这不是一般人所能懂的。从古到今国家起内乱的原因,多是因为主君年小而其母年壮,届时女主独断骄横,淫荡放肆,没有人能阻止她。你们没听说过吕后的事情吗?”
春秋时晋献公听信宠爱的骊姬的谗言,赐死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你怎么不把委屈对父亲说呢?”申生说:“不行。父王宠爱骊姬,我要是揭露她对我的诬陷,那就会伤父王的心。”重耳说:“那你何不逃走啊?”申生说:“不行。君王认准我要谋害他,我不能背负这样的罪名逃走。”申生随即自杀。胡亥、赵高、李斯矫诏,以秦始皇名义赐死长子扶苏,蒙恬怀疑有诈,要扶苏再调查请示一下,扶苏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随而自杀。这都是从“义”。
不过在这样的时候,有一个人的做法就不同,他就是上面说到的重耳。父亲同样要重耳死,重耳没有认申生的理,逃走了。当然,历史上的“君要臣死”并非全然是错,但的确时常明摆就是昏招恶招,既然如此,那还一定要“从恶如流”,那就真的是在自寻“短见”了。重耳以后回国成为晋文公,是春秋五霸的首席,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他当时不从父命而死是为不义。重耳违背了君命的原则,却遵循了事理的原则。
(下图晋献公)

【克勒文苑】谈古论今&趣味美文 →《君要臣死……》 作者/徐甡民
如此做法的还有乐毅。燕国遭齐国虐打劫掠,燕昭王上位后礼贤下士,志在报仇。上将军乐毅经过近30年的准备,联合赵国、楚国、魏国对齐国发动了闪电战似的打击,连战连克。乐毅在齐国境内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全都都划为燕国,只有莒和即墨还没有攻占。这时候燕昭王死了,太子即位,是为燕惠王。燕惠王本来看乐毅不爽,也就很乐意地接受了齐国说乐毅有二心的反间计,派骑劫代替乐毅。这个君命不得不丛,乐毅随即下岗;但是乐毅看到燕惠王的架势不对,回国多半会被赐死,“恐抵斧质之罪。”在还来得及的情况下,他跑去了赵国,违抗了让他回国君命,也回避了后面很可能置他于死地的君命。骑劫领军,随即大败,不忍目睹,齐军继而收复了全部失地。燕惠王后悔了,又怕乐毅负气借为赵国军队乘机攻打燕国,于是去信给乐毅说了一大通:本人初即位,被左右耽误,也是因为将军长年在外,风餐露宿,因此召回将军休整一下,也好共商朝政大计。不想将军误听传言,抛弃燕国而归附赵国,如此怎么对得住先王呢?
为此,乐毅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说到自己是如何效命燕昭王建功立业以及是如何为燕惠王所不容的。他以伍子胥为例,“善作者不(未)必善成,善始者不(未)必善终,”伍子胥为吴国立下大功,却因为没有认清两代吴王的不同,最终被赐死并被弃尸于江中。至于借赵国攻打燕国这样的事情,他是不会去做的。乐毅没有盲从于君命之义,却在信中留下了千古传承的君子之义——君子绝交,不出恶言。
(下图乐毅)

【克勒文苑】谈古论今&趣味美文《君要臣死……》 作者/徐甡民
与乐毅如出一辙的,还有大名鼎鼎的廉颇。廉颇到赵悼襄王时,已经是赵国的四朝元老了。特别是在赵惠文王、赵孝成王时期,廉颇是赵国少有的常胜将军,被封为上卿。在与秦国的长平之战初期,廉颇带领赵军采取了正确的固守战术,令秦军无可奈何。后秦军用反间计,使赵孝成王以赵括取代廉颇,赵军遂遭惨败,连带被坑杀的40万,一共损失50多万人。随即在赵国国都的邯郸保卫战中,廉颇担起重任,屡败秦军,使秦国短期内灭亡赵国的计划流产。接下来,在对燕国、魏国等国的战斗中,又是他独当一面,几乎没有败绩。这样一位忠贞的老将,自然与奸佞之臣郭开等人格格不入。廉颇率军攻打魏国,攻克了繁阳城。郭开撺掇赵悼襄王令乐乘带军前去取代廉颇,令其回国。廉颇明白针对自己的杀机已至,因此怒而攻击乐乘,乐乘吓跑,老将廉颇也随之流亡他国,最后虽然客死他乡,却没有死于非命。
君命固然难违,却又不一定非得逆来顺受。
(下图廉颇)

【克勒文苑】谈古论今&趣味美文《君要臣死……》 作者/徐甡民

>>>>>>>>>>(END)
撰稿:徐甡民
图文/编辑:张凌清/treesea

徐甡民先生新近出版的历史文学佳作《古人职场那些事儿》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下图为本著照片)


徐甡民先生的《古人职场那些事儿》中精彩文摘欣赏(如下)


本文撰稿人徐甡民先生简介:


【克勒文苑】谈古论今&趣味美文 ||《君要臣死……》 作者/徐甡民
2021-02-01 19:06:52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