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月二十三
文/江山多娇
在书房看书有些微倦,到院中走走,正好看见妻从外面回来,手里掂着一袋糖瓜,忽然惊觉新年近了。
庚子岁残,辛丑复新,一年一度岁将尽,鼠去牛来又是春。又快到了华夏民族最盛大、最期盼、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过大年。
过大年的序幕是从腊月二十三拉开的,也是人们忙碌准备过年的开始,故也有小年儿之称。自小就听熟了奶奶给我念叨那祖祖辈辈相传的古老民谣: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歌谣犹在耳边回响,可奶奶她们早已离我
远去,只剩下挂在墙上的那张相片。
妻把糖瓜递给我,望着这袋糖瓜,不由出神久久,有股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恍惚间,又把我带回那童梦依稀的时光岁月里。
过大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记得到了这一天,父亲领着我,在极其简陋贴着灶王爷神像的大灶台前,摆上供品糖瓜。望着被烟熏火燎弄的脏兮兮依旧笑眯眯的神像,当时幼小的心里也是充满了恐惧和敬畏。父亲极其虔诚的点燃一柱香,并让我和他一起跪下,告诉我:这是一家之主,应该跪拜的。然后嘴里念叨着:“灶王爷,灶王奶奶,您老人家辛苦啦,今天是你们回天宫向玉皇汇报的日子,求您老人家到了天上,好话多说,坏话少说,接受香火吧!”懵懵懂懂的我对灶王爷倒是不怎么感兴趣,在跪拜时,一双小眼睛滴溜溜地望着灶台供板上那一盘胖乎乎、滚瓜溜圆馋人欲滴的糖瓜在咽口水。
因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所以是父亲带我拜祭灶王爷。在拜祭完,父亲小心翼翼的揭下灶王爷的神像,然后和黄纸一起烧掉,嘴里还说着:“恭送灶王爷,愿您老人家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送走了灶王爷,我也吃到了念念不忘的糖瓜。在遥远的记忆里,那个甜啊,牙都快馋掉了。只是当时不知道父亲口中说的,让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是如何粘住的。只是有些担心,灶王爷年岁大了,糖瓜能不能咬动,毕竟糖瓜挺硬的。

花落花开,莺来燕往,花开花落,春去秋来。岁月如梭,当年少不更事的我已为人父,随着成长和阅历的丰富,对灶王爷的认识逐渐清晰。
灶王爷是中国本土的道教神祗,在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祭灶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作为中国最接地气的神仙,灶王爷不分地域,不分民族,是我国大江南北人民都会共同供奉的神仙。他的全称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而他的真名随着地域称呼不同有好几个,比较可信的是“张单”,字子郭。灶神夫人字卿忌,有六个女儿,名字都叫察洽。灶君还是张家玉皇的本家。
在古代,官民家中送灶的时间不同,所谓:官辞三,民辞四之说。意思就是官绅权贵习惯于年廿三谢灶,而一般平民百姓会在年廿四谢灶。但是后来,中国民间百姓大部分也会选择年廿三谢灶,希望有贵气,取其意头。
到了现在,物质极其的丰富,而我们大部分人崇倡自由,对这些传统的民间习俗嗤之以鼻,大都省略了祭灶的环节。糖瓜嘛,孩子们都不懈看一眼,别说吃了。觉得现在年味越来越淡薄,正如现下的人际关系。虽然过大年的序幕就要拉开,可早已没有了儿时的期盼喜悦和心动。以至于有一次我说带领孩子们祭灶,想模仿父亲当年那样,可孩子们把头摇得像拨浪鼓,嘴巴伸得长长的直接拒绝,还说我这是封建迷信,在厨房只剩下无奈摇头苦笑的我。
祭灶传承千百年来,其实里面有敬畏,还有感恩。感谢这烟火之地让我们填饱肚子,使生命得以延续。还有就是期盼一家人的团聚,辛苦一年了,各自西东,在这一年临末之际,大家才有时间回到家里。一家人祭完灶,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吃一顿热气腾腾的团圆饭。
我忽然间明白了当年父亲的心情,祭灶,聚灶之意,就是期盼一家人的团圆。这也正是华夏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民族情结,希望孩子们以后会慢慢的明白,祭灶时点燃的那缕延绵不绝的传承,才是人间最美的烟火!
(大漠于祭灶之际)

作者简介
大漠,男,网名江山多娇,喜欢文学,古诗词,整日奔走在祖国的大好河山!偶尔写一点自己的心得,妆扮生活,让心灯长亮。《遗风文学社》社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