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故事(九)下篇
●浪花
最后说王昭君。一提昭君,眼前便会展示这样的画面:辽阔髙远的天空,一望无垠的戈壁黄沙,地上有一行人沿沙漠边缘赶往西北,天上一群大雁正排成“人”字形往南飞翔。突然,队列中有人弹起琵琶,其声哀婉动人,有的大雁听得忘记了振动翅膀,直落而下。跌落的至少有雌雄一对吧,因为大雁是最忠贞的禽类,从来都是“从一而终”,一只若死了,另一只决不独活。所以古代(如宋代)就讲究用雁做聘礼。这回跌落了几对呢,没人数过,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被琵琶声所吸引,又看着这位身披红斗篷,像一朵鲜花绽放在漠漠黄沙上的美女,都呆住了不再起飞。这朵“鲜花”就是王昭君,她因此被称为“落雁”美人!
昭君姓王名嫱,晋朝后为避司马昭的讳,也被称为“明妃”。她生长在一个特殊的年代,遇上了一个特殊的皇帝,自己也成了一个特殊的人。后世有700多首歌咏她的诗词,内容、观点各不相同,因为言为心声,“心”是不同时代,不同际遇,不同理想和不同理解者的心,“声”又怎能相同?且看几首名篇名作。杜甫一首:“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昭君村在荆门府归州(今湖北姊归)。杜甫当时住在白帝城,本来是看不到荆门山的,但他登高望远,想象出湍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壮丽景象。“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从“地灵”说到“人杰”,引出明妃。有人质疑:这样有气势的起句,只适合用在英雄生长的地方,用于昭君村,是否欠妥?但清人吴瞻泰指出:“……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杜甫用写英雄之笔写“落雁”美人,可见笔下的郑重。这一首交代了昭君的出生地和归宿处(青冢),并定下了“怨恨”的基调。李白一首:“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回。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这首诗的基调是同情和惋惜。这些情感都流露在北地苦寒,蛾眉憔悴,永无归日等字里行间。和杜诗一样,也提到了青冢和画图。青冢已定,画图是怎么回事?这就要注意前文提及的几个“特殊”。昭君生长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汉朝从立国之日起,匈奴便是心腹大患。他们在边境烧杀抢掠,时而入侵某地,为害甚烈。匈奴是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尚武;汉人以农立国,诗书传承,尚文。所以汉人斗不过匈奴,往往忍让,常以公主“和亲”缓解局势。那时去和亲的必须是公主,至少是以宗室之女冒充公主。直到汉武帝,才奋起抗争,誓驱匈奴,从而产生了卫青、霍去病等一代名将。结果真的把匈奴从漠北赶走,迁往更遥远的西北,使其元气大伤,又引起匈奴内乱。这才有了昭君能以宫女的身份去和亲的可能。
昭君遇上了一个特殊的皇帝:汉元帝是汉宣帝的儿子。汉宣帝英明贤良,创下了“孝宣中兴”的政治清明、国力鼎盛的局面。汉元帝承袭祖荫,坐享其成,不思进取,懒散成性,连他亲自下旨广选进宫的美女都不耐烦亲见,只吩咐宫廷画师毛延寿把她们画成图像献上来,由他从画中挑选中意的来“侍寝”。这皇帝真是千古奇葩,独一无二!被选进宫的少女,哪个不想被召幸,哪个不怕失去机会,熬成白发宫女?所以纷纷尽其所有贿赂画师。唯独昭君家境贫寒,手无多金,又自恃容貌出众,想靠自己堂堂正正地上位,所以没有贿赂画师。毛延寿大怒,在她额头画了好几颗黑痣,使其变丑。汉元帝看了,置于一旁,心里还嘀咕:容貌倒也端正,怎么就长了这么多黑痣呢?这么一嘀咕,反而留下了印象。从汉宣帝时候起,匈奴便开始分裂、火并,直到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在呼韩邪单于的带领下投奔汉朝,后来终于灭了北匈奴,重新回归统一。呼韩邪于是朝见汉帝,请求和亲,表示愿做汉朝的女婿。汉元帝同意,因汉朝势大,这次只是选派五名普通宫女作为“和亲公主”。
其中,王昭君是自愿申请和亲的。她想,与其孤单寂寞地老死宫中,不如跳出樊笼,到塞外走一遭,看看外面的世界。临行,五个宫女到御前拜别。汉元帝本就对昭君的图像有印象,一见之下,大惊失色!天下怎有如此美貌的女子,而又屈居后宫多年未见?她额上哪有什么黑痣,分明光鲜靓丽,洁白如玉!他后悔莫及,心里一直呼喊着:“留下她!留下她!”但君无戏言,何况面对番邦外国,又怎能厚着脸皮失信于人?昭君一行走了。汉元帝失魂落魄,无法自持。忽然想到,这是被毛延寿骗了,立即就杀了他。昭君随着护送的队伍,一路风霜雨雪,车马劳顿,历尽千辛万苦,才来到苦寒的单于王庭。呼韩邪单于对昭君一见倾心,一路上亲自悉心照顾,到达后立即封她为“宁胡阏氏”。阏氏(yān zhī)是匈奴的皇后,地位至为尊崇。匈奴的女人们争相围观。杜甫有诗曰:“于阗采花人,自言花相似。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乃知汉地多名姝,胡中无花可方比。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无盐”是丑女的代称,指毛延寿颠倒美丑,美女被遣出国和亲,丑女反而稳居宫里。但“胡沙埋皓齿”倒也不尽其然。昭君貌美如奇花异卉,心肠却柔善如小溪清流。她的亲和力,从大雁落在她面前后不再起飞,即可见一斑。当她逐渐适应了胡地的生活习俗,学会了胡地的语言后,便开始宣扬汉民族的文化。她把诸子百家中的精髄挑选出来,作通俗的讲解;她宣传要和平,不要战争……这种日积月累的文化渗透,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一些人的观念和行动。她成了匈奴人一致爱戴的阏氏。可惜深爱着她的呼韩邪单于年龄偏大,成亲不足三年就去世了,留下一子。按匈奴的习俗,单于死后,他的阏氏是可以被下一任单于“继承”的。下一任单于就是她夫君呼韩邪的长子雕提模皋(后称复株累若鞮单于)。嫁给“儿子”?观念上很难接受。因此,昭君致书汉皇,希望能回国,但得到的回答是“按匈奴习俗办”。昭君只好再次“为国捐躯”,嫁给“儿子”复株累若鞮单于了。
这位单于年纪与她相仿,比她父亲更加倾慕昭君,昭君因此能继续她的教化。他们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生了两个女儿。不幸,这第二任丈夫还是先她而死。接着,其弟且糜胥继任为捜谐若鞮单于,仍然“继承”昭君为妻,昭君只得忍辱负重,第三次“为国捐躯”了。昭君最后病逝,卒年不详。后世有些文人墨客,多有“遥想昭君当年”受害于毛延寿,不得“见御”,自请和亲,到塞外食膻腥,住帐篷,受苦寒,还得违背汉族的伦理道德,先后伺候三个男人,因而纷纷为她鳴不平,抒仇怨。殊不知那位懦弱懒散的汉元帝,在她和亲的当年就病逝了。昭君即使曾有机会得宠于一时,到头来仍是个孤老宫中的白头嫔妃。宋代王安石有诗云:“……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家人这是在用汉武帝时的实例劝慰她想开些:人生哪里没有失意事?留在汉宫也未必好。其实,昭君远嫁匈奴,贵为阏氏,至少曾获得过两任丈夫的挚爱,为之生儿育女,使汉匈之间化干戈为玉帛,还能借机弘扬汉族文化,并没有失意。而且,“单于悦后不南进,百姓欢卿消战书。” 两国边境维持了60来年的和平,后人评价,其功绩不亚于卫青霍去病。还有诗云:“汉使南归绝音信,毡庭青草始知春。蛾眉却解安邦国,羞杀麒麟阁上人。”麒麟阁为汉宣帝所建,上面题名画像十一位西汉功臣,以示表彰。后世往往和云台二十八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论,有“功成画麟阁”之类诗句流传,表明这是人臣荣耀之最。拿昭君与其相提并论,也令昭君荣耀之至。国家领导人周总理和董必武都曾赞扬过她。“昭君出塞 ”,是汉匈两国的大事,被载入史册,也被编入多样剧种,至今还是京剧的传统剧目。
昭君墓坐落在呼和浩特市旧城南的大黑河畔。相传每年秋天,这里的草木一片枯黄,唯独高耸的昭君墓上仍旧草色青青,故被称为“青冢”。“青冢拥黛”是呼和浩特八景之一,古往今来,吸引了多少中外游客,慕名而来观光游览,凭吊千古传颂的汉明妃王昭君。大家都好奇,为什么周围草木枯萎,唯独青冢上绿草如茵,而且越千年不变?早在唐朝的杜甫(与昭君相隔近千年〉不就写过“独留青冢向黄昏”吗?也许是昭君地下有知,留下她強大的信息,维护着这苦寒之地上象征着友好和平的一方青黛吧!
如今,青冢旧址已建成了占地十三万两千平米的昭君博物馆,内有昭君墓墓体、昭君雕像、和亲铜塑、匈奴历史陈列馆以及与昭君生活有关的种种。藏墨苑里还收藏了不少墨宝。其中有一首词作《念奴娇·谒昭君墓》可为本文的结尾:“青冢拥黛,黑河畔,气势如山屹立。寰宇几经人世变,惟此岿然不易。草木葱茏,繁花似锦,骑塑传英气。诗碑铭颂,千秋万代功绩。追思两千年前,汉匈得睦处,何其相契。五十余载,庆境宁,民无干戈之役。多赖昭君,深明大义,出塞和亲缔。民族团结,匈奴同创先例。” 纵观数美,虽然处于不同的历史段,境遇不一,目标不一,但她们凭借自己的美貌和身体“为国捐躯”之无畏和坚毅的精神则一。这正是吸引我写“故事(九)”并从中得到自我净化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