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 . 有了路,走的人就会多起来
作者:黄治中
家乡有一条山路,曾经留下我许多脚印和憧憬的山路,现在消失了。
套用鲁迅的修辞,我慨叹:世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少了,路就没了。
这是一条蛇形小道,是通往邻近大镇的捷径,途经一个小神庙,穿越邻村无人居住的蛇坑,只有一公里左右。这路如同村庄的一根琴弦,祖祖辈辈的双脚,在这根蜿蜒的琴弦上弹奏出深沉的音符。

儿时,我去赶集,去外婆家和奶奶娘家,都走这条小路。最让我兴奋的是,春节后跟着奶奶去走亲戚,穿上最好的衣服,兜里揣着一个小红包或几块零食,不停地抚摸,感觉走这条路是甜蜜无比的。
一次与父亲去邻镇赶集,回来时下起了大雨,一路泥泞。本来就已穿底的鞋子,被烂泥搅拌后,一只鞋帮脱掉了,只好弃鞋而行。没走几步,我一脚打滑,摔在路边草丛中。爬起后,我对父亲说,等我长大后把这条路拉直修平,铺上石头沙子,像圩镇的街道一样,平坦宽阔。父亲笑了,你能从这条路走出去,进城工作,就谢天谢地了,修路的事你就别做梦了。
后来,我确实从这条路走出去了,进城工作了,实现了父亲的梦想。再后来,村里要集资修村道,实现硬底化,我也乐捐了两万元,算是多少兑现了我儿时的承诺。

在政府的支持下,经过村民的努力,环形村道硬底化至2007年实现了,但只到小神庙那里,神庙以外属别村地段。通往外界的水泥路与另一个相连村的水泥路衔接,贯通到了省道。
慢慢的,大家都绕大弯走水泥路了,再加上摩托的普及以至小车的增多,我儿时常走的那条蛇形小路就更没人走了。到邻镇虽然多绕几公里,大家也乐此不疲了。
一条通往邻镇的捷径,被人抛弃了,便不断崩塌,终被丛生荆棘埋没了。
我怀念,惆怅。
又想,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沧海桑田都不足为奇,何况一条山路呢?
但修这段路的梦我还在做。一次与侄子聊天,侄子说,只要他的实业发展顺意,他将独资重修这条路。我相信,在我有生之年,这条路的硬底化贯通会实现的。因为路魂还在。
路在哪里?在脚下?在心中?
变通一下鲁迅的修辞,我想说:死去的路,消失的路,因路魂在,终将会复活,重现。有了路,走的人就会多起来。
(2020年12月)

欣读同宗兄长黄治中先生美文有感特拙奉和
七律 . 乡道
文/黄石华
儿时记忆最萦纯,脚走羊肠路涩贫。
泥筑沙铺人往返,风驰水洒客频巡。
讴歌改革思维变,开拓行踪视野新。
纵览通途桃色景,康庄实现梦成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