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范时,有一年寒假上同学家。从他那知道他家不光在闻名遐尔的法门寺跟前,而当地还叫美阳镇。勿需多言,法门寺在扶风县美阳镇,反过来,扶风县美阳镇有个法门寺。而现在却不叫美阳镇而叫法门镇了。到底自己记的是否属实,反正,同学住的那村绝对有“美阳“二字。二十多年后,与扶风县毗邻的武功县在武功镇修建姜嫄水乡人造景点时,却又造了个城楼叫美阳关,自己不知这美阳与那美阳有何关联。后还查了查,确有渊源,但这里也勿须再费笔墨交代。只是要说的是,即便有关联,于今天来讲,彼地已有一“美阳“,此地也就不必傍这个名为好了吧。
还有,后稷本在武功县境内,即上文提到的武功镇。武功镇至今还有经过重修的教稼台可以为证,而原先隶属于武功县的杨陵公社在后来的行政区划不断变化升级后脱离开了武功县的辖制,从本属于武功县的一个公社改为杨陵镇,再升级为杨陵区,最后至今天一直叫的杨陵示范区,这些,倒无可厚非。而为了更好的宣传杨凌农科城这一名片,也在杨凌区竖起了个高大上的后稷雕像。本是后稷故里的武功县似乎不是真正的后稷之乡,大有被冷落的境况。如不熟悉历史,来到杨凌如一看到这雕像一定还以为后稷是在这里降生的。须知这种认识不会没有。另外,有人说将武功县划归杨凌管辖,这才名正言顺,说这话还确有些道理,可再划分,再宣传,却改变不了后稷故里就在武功县武功镇的历史事实。
类似的情况不用说在我国其它地方也有表现,而且例子更多。究其原因就是傍名人傍名物的心理使然,但如此以来只能引起更多的地名与历史认知上的混乱,这是勿庸置疑的。自己认为,与其喜欢重用借用傍用他名上想扩大影响增加知名度还不如在打造新名充实本名靓丽今名上好好下功夫。只有充实好内功,那会比那些花拳绣腿只在舞弄名字上的效果一定好得多;否则,必是虚有其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