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刘如春,男,跨界作家、记者,江西定南人,现居广州。中华散文网创委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性学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原理事、中国自然资源报原副站长、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副秘书长、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资深科普作家和科普创作“有突出贡献”者、广东省地质科学技术专家库专家、广东省地质局原调研员、广东省地质学会科普委主任。发表各类作品近千万字,出版散文、诗歌和科普、新闻、养生等图书19部。作品数十次获奖,其中科普图书曾获全国自然资源优秀科普图书奖,诗歌散文三次获中国作家协会参与主办的“中华宝石文学奖”优秀作品奖和一次提名奖,散文多次获中国散文网等单位举办的全国性大赛金奖。现为广东省首批科普讲师团专家(入选“2017年广东省十大科学传播达人”提名)。

我的民歌情结(随笔)
刘如春(广州市)
笔者的诗歌创作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的。由于笔者功底不深,又缺乏悟性,故“笨鸟先飞”,诗歌创作开始只能从学民歌入手。实际上,民歌是一种大众化的文字样式。它形象、通俗、易涌、易记,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在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的民歌中,一些好的民歌至今镌刻在笔者的记忆深处:“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擦擦汗,凑近太阳吸袋烟。”多么大胆的想象,多么出奇的夸张与浪漫,堪称一首中国特色的经典民歌!
“别看姑娘不开口,心里装个小九九,唱高调的她不爱,看上长征突击手。”这首民歌虽然朴实,无华,但直抒胸臆,完全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且读来琅琅上口,令人过目不忘,同样是笔者心目中的难得多收藏品。
笔者发表的处女作是三首民歌,三首反映地质队生活的民歌刊发在1976年第3期的广东湛江市的《湛江文艺》杂志双月刊)上。尽管“处女作”浸透了那个时代的烙印,且浅显稚嫩,但笔者依然清晰地记得收到杂志的那个晚上,我嗅着散发油墨芳香的《湛江文艺》杂志,碾转反侧,兴奋得一夜都睡不着。
在随后的文学创作中,笔者又陆续发表了一批民歌作品。如,“千朵花,万朵花,谁个不爱光荣花?姐姐戴上光荣花,弟弟做梦都想她。小伙戴上光荣花,姑娘脸蛋飞彩霞。儿子上光荣花,妈妈笑着宰鸡鸭”这首民歌不单刊发在北京《地质报》副刊上,还和另外两首民歌一起被收入笔者的第二本诗集里。当然,不管别人如何评价民歌,笔者的民歌虽说算不上精品,但它也打动过读者。笔者那首《要干才得来》的新民歌曾被笔者当时所在的地质队野外分队的一位姑娘抄录在她心爱的笔记本里。该新民歌曰:“稻谷找得来,钢铁炼得来,枪炮造得来,矿要找得来。不干,啥也不会来!”正如笔者在另一则报上发表的随笔小品《回头看诗》所说的,当二十郎当岁的笔者,听到姑娘“钟爱”自己的民歌作品时,笔者那颗稚嫩的心,跳动的频率快了好长一段时间哩!
总而言之,在漫长的文学创作道路上,笔者对民歌确实有段不了情。如果说,笔者今天的文学创作多少还有一点成绩的话,那么,民歌,无疑对我起到了一个启蒙师的特殊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