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勒文苑】历史趣闻&精彩美文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作者/徐甡民
(下图秦王嬴政)

【克勒文苑】历史趣闻&精彩美文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作者/徐甡民

作者/徐甡民
【克勒文苑】历史趣闻&精彩美文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作者/徐甡民

【克勒文苑】历史趣闻&精彩美文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作者/徐甡民
秦国主将白起善于用兵,屡立战功。伊阕之战,白起率军大破魏韩联军;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白起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重挫列国的军事实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在大败赵国以后,白起欲乘势灭赵,被宰相范睢和秦昭襄王阻止;后秦王再欲让白起伐赵,白起认为已不合时宜,秦王遂派别人为大将,结果屡遭败绩,伤亡惨重,白起道:“秦王不听我说,结果如何?”秦王闻言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再三推诿拖延,并且口出怨言,秦昭襄王终于命其自刎。白起这样一个对秦国功勋盖世的大将,只是因为闹情绪说怪话,就这么被秦王处死了,死得真是有点冤。白起自刎前仰天长叹:“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然后他沉默良久,缓缓说出的话语却耐人寻味:“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下图白起)

【克勒文苑】历史趣闻&精彩美文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作者/徐甡民
秦军伐赵,初与廉颇率领的赵军对峙相持,后赵王不耐,改以赵括为主将,而秦军也改以白起为将。白起后退诱敌,然后派数万精兵长途跋涉,绕到赵军背后,截断了赵军的后防与粮道,赵军陷入包围;白起再令两翼部队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断粮四十六天后,赵军军心动摇,赵括突围时被秦军射杀,赵军崩溃,四十万赵兵投降。“不杀降”,“杀降不祥”,是通行的战场规则;那么白起是怎么处理这四十万降卒的呢?他以“诈”的手段、比如说是分批释放,然后竟将四十万赵军降卒一批一批地全部活埋,只留了240个年纪小的士兵让他们回赵国报信!这就和战场上的对攻杀戮不一样了。白起率军在伊阙打败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他率军攻打救援韩国赵、魏联军,斩首十三万,溺赵兵两万;白起攻打韩国陉城,斩首五万;包括他最后这次的大败赵军,后世无论是“四大战将”“武庙十哲”还是“七十二入祠名将”,都有他的名位。但是他这次大规模地杀降,却为他镌刻了恶名。甚至白起对于自己的死,也感觉是自己杀孽太重而遭至的报应。
世事有“因果报应”,这是禅意说法;文气点是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其如孔子所说:“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民间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现时的流行说法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它们说的都是一个意思;而它们历经岁月,被全体认可,正是至理名言,天道伦理。
(下图赵括)

【克勒文苑】历史趣闻&精彩美文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作者/徐甡民
李斯千古留名,是因为他以杰出的才能和建树,影响了的中国历史,这在当时又主要表现为对秦国的贡献。在十分关键的时候,李斯以《谏逐客书》帮助秦王扭转了关键性的错误;他以卓越的才干和远见,协助秦王制定了吞并六国、实现统一的策略和部署,并努力组织实施,秦“用其计谋,二十余年竟并天下。”秦国统一天下后,李斯与几位大臣尊秦王嬴政为皇帝,并制定礼仪制度。李斯成为秦朝丞相,建议秦始皇废除了造成诸侯割据、长期混战的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主张禁绝诸子学说,以加强思想统治,“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以至有“焚书坑儒”;李斯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取消了诸侯国分治时的“各行其是”,有力地加强了秦始皇的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也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正如李贽所说:“秦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昏庸不堪、穷奢极欲,宦官赵高设计让胡亥对宰相李斯产生不满,然后再诬李斯以“谋反”罪,胡亥据此对李斯处以五刑,即黥刑、削鼻、断舌、砍趾后再腰斩于市,并夷灭其三族。人们对秦国的超级大功臣李斯竟遭秦二世如此加害,不免叹惋,即便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又何至于此?
但是司马迁对此却有不同看法:“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 人们都说李斯对秦国尽忠尽职却被处以五刑,但探究事情的本源,却与世人的评议不同。而这事情的本源,就是“沙丘之变”。
(下图秦王嬴政)

【克勒文苑】历史趣闻&精彩美文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作者/徐甡民
当时秦始皇东巡,在沙丘这个地方暴毙,死前诏命太子扶苏将边境军权交给蒙恬,然后返回咸阳主持始皇葬礼。可是赵高压下这份遗诏,在与胡亥密商后找李斯说,现在由谁继位,就是你我两人说了算了。李斯惊道:“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然而赵高有备而来:“君侯(李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李斯自以为不如蒙恬,赵高又说:“如果扶苏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您将不得不赋闲归乡。胡亥慈仁笃厚,可以即位。请丞相审慎考虑作出决定!”赵高的这番说词,掐准了李斯的心理,因为李斯正有“前科”在那里。当时秦王嬴政慕韩非才名,千方百计将韩非弄到秦国,李斯妒贤嫉能,感到威胁,进谗言诋毁韩非,使韩非入狱并进而让秦王决定处死韩非,韩非在狱中提出要见秦王一面,遭到拒绝,李斯立逼韩非饮鸩自杀,手段不可渭不狠毒,等到秦王果然后悔要赦免韩非时,韩非已死。现在赵高这么一说,“(李)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伪造诏书立胡亥为太子,这也不算,李斯又与赵高伪造诏书赐死扶苏,冤杀蒙恬。如此大逆不道,只为保住自己的权位。等到日后被赵高构陷入狱,李斯在狱中上书二世胡亥,自陈于秦有大功, “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这般情形,与韩非临死前欲见秦王而不得,何其相似奈尔!
李斯在狱中受尽折磨后,又这么悲惨地冤死了。但是这事又正如司马迁的语中之意,是一种报应,正所谓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下图李斯)

【克勒文苑】历史趣闻&精彩美文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作者/徐甡民
韩信是历史上最出色军事家之一,刘邦拜韩信为将后,韩信即在北方开辟第二战场,相继攻灭了魏国、代国、赵国、燕国和齐国,最后以“十面埋伏”的垓下之战,打垮楚军主力,逼项羽于乌江自刎,从而奠定了汉朝江山的基础。刘邦评价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张良说韩信:“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萧何说韩信:“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总而言之,没有韩信,就没有汉朝以及“汉高祖”的这一天。但是韩信最后终却以种种错误和嫌疑,被吕后与萧何残忍地杀害,并夷灭其族,不要说时人与后世对韩信之死多有叹息,就连刘邦当时都对之“且喜且怜之。”
韩信为自己的错误和嫌疑承受了惨痛的后果;然而韩信的这些事儿比如索封齐王、收留项羽的部将种离昧,甚至包括涉嫌谋反,本来就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只有胜败可言;就算它们是政治错误,其在人格和道德评判上,也并非恶性。但是,他所做下的缺德昧心之事,则会被视作为“报应”。在韩信率军向齐国进发时,齐国陈兵数十万严阵以待。当时汉营的重要谋士、名嘴说客郦食其老先生向刘邦请缨,要求让他前去齐国做说服工作,争取不战而屈人之兵;虽然郦食其此计似乎不太靠谱,但当时刘邦正与强敌楚军对峙,形势吃紧,如果郦食其果然能行,那么早日搞定齐国然后调转兵力对付项羽,岂不是好事?毕竟郦食其能言善辩、颇有谋略;再说这本来也没啥成本。郦食其到齐国后,对齐王摆明形势,指出最终得天下者绝不会是项羽,而只能是刘邦;接着又晓以大义,在这样的关键时刻,齐王您何去何从?归顺刘邦,以分享天下,实在是不二的选择。齐王最后竟然被郦食其说服,决定归顺刘邦。接着齐国撤除了兵守战备,齐王天天和郦食其一起纵酒做乐,只等汉使前来收编。
(下图刘邦)

【克勒文苑】历史趣闻&精彩美文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作者/徐甡民
这时候韩信咋整?他另有打算。他的谋士对他说:“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以数万之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郦食其一介儒生,一个人乘车赴齐,以三寸不烂之舌,令齐国率七十多座城池归顺,将军您率数万大军,用了一年多才打下赵国,还不如一个儒生,情何以堪?于是韩信率军于夜晚在齐军完全没有戒备的情况对齐国发动突袭,长驱直入。他非但将郦食其造就的兵不血刃而下齐国的不世功业遽然摧毁,又完全置郦食其的身家性命于不顾,直接将他推入了火坑!齐王闻讯大惊,认为是郦食其把自己卖了;汉军不是王师吗?怎么竟然如此地背信弃义?齐王对郦食其说:“汝能止汉军,我活汝;不然,我将烹汝!”这时候的郦食其已经完全明白,不是自己卖了齐王,而是韩信把他坑了;韩信既能这样做,又怎么会听他郦食其的呢?结果齐王就把老先生给活煮了。其实韩信这么做还并不仅仅是要与郦食其争功;齐国幅员广阔,物产丰绕,人口众多,他是看上了齐王的位置,于是不惜“喋血盈野”,这跟白起的杀降也差不多了。而郦食其也就活该倒霉了。
明代思想家王夫之说起韩信这事:“其唯贪功之人乎!郦生说下齐,齐已受命……韩信一启贪功之心,从蒯彻之说,疾击已降,而郦生烹”,而韩信的结果就是“毒天下而以自毒者”,这说的也就是韩信在这事情上,把事情做绝,从而招致了冥冥之中的恶有恶报。
而所谓的世间报应,在很多时候又是违背天良的恶质事态直接导致的报复性后果,而且经常具有必然性的规律。
(下图韩信)

【克勒文苑】历史趣闻&精彩美文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作者/徐甡民
西汉的吕后在途中遇到被废为庶人、流放蜀地的彭越,彭越向吕后诉说无罪,吕后答应为他说情。在将彭越带回咸阳后,吕后即让刘邦杀了彭越,并剁成肉酱分赐给其他诸侯王。刘邦死后,吕后杀赵王刘如意,并将刘邦宠爱的戚夫人斩去手脚,薰聋双耳,挖掉双目,又以哑药将她毒哑,这才抛入茅厕之中,称为“人彘”。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妻子霍显毒杀皇后再推自己的女儿为皇后,然后又图谋毒杀太子,意图谋反。结果吕氏与霍氏均被灭门灭族。北魏时期的胡灵太后秉政期间,叛军兴兵攻打洛阳,胡太后见大势已去,令后宫嫔妃和她一起到寺庙中出家为尼,但是叛军仍然将她和三岁的幼帝丢入黄河溺死;而在此之前,胡太后为长期控制朝政,竟然毒死了亲生儿子、北魏孝明帝元诩。这样蛇蝎心肠的伤天害理之为,直接导致兵变,酿成了“河阴之变”的惨祸。
世间有因果,一报还一报。
(下图朱元璋)

【克勒文苑】历史趣闻&精彩美文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作者/徐甡民
明朝覆亡之际,各地兴起搜捕追杀皇族成员的行动,而自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来的200多年里,享受特权、养尊处优的朱姓宗室后人,人数已经相当庞大,然而史书记载:“凡王府宗支,不分顺逆,不分军民,是朱姓者,尽皆诛杀。”这实在是有点“违反政策。”但是明朝皇帝曾经对臣民的杀戮,又实在是太过酷烈,不说朱元璋以云遮雾罩、扑朔迷离的所谓宰相胡惟庸谋反案,株连屠杀了三万多人,不说他为将继位的年幼孙子扫除可能的障碍、制造“蓝玉案”杀戮一万五千人,也不说明成祖朱棣因为名儒方孝孺不肯从命而杀害其十族包括老弱妇孺873人,就说当年明军与元军对峙拉锯,怀庆府(焦作)一带的百姓苦不堪言,明军来时他们就举牌欢迎大明,元军来时他们又举牌欢迎大元,结果这样的事情穿了帮,明军非但不体谅百姓,反而受命对当地百姓进行了血腥杀戮。明朝统治,积累了太多的民愤。
清朝覆亡后,各地也曾出现过过激的排满行为;可是人们可还记得“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克勒文苑】历史趣闻&精彩美文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作者/徐甡民


【克勒文苑】|历史趣闻&精彩美文→"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摘自于徐甡民先生的历史文学佳作《古人职场那些事儿》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撰稿:徐甡民
图文/编辑:张凌清/treesea

本文撰稿人徐甡民先生简介:

【克勒文苑】|历史趣闻&哲理美文→"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摘自于徐甡民先生的历史文学佳作《古人职场那些事儿》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克勒文苑】历史趣闻&哲理&精彩美文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作者/徐甡民
2021-01-26 16:27:33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