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的河下
作者:张顺志
朗诵:轻风细雨
和几位文友再次相约去河下古镇,流淌的老市河水产生的动感,带给古镇一种独有的生机和灵气。翔宇大道旁的古镇河下牌坊下,一字排开的店铺两层或三层的仿古建筑,匾额两旁悬挂着红灯笼。一座“程公”石桥横跨老市河上,远远看去,外观给人一股潇洒飘逸的感觉,是一种奇思妙想的结果,好像是天外飞来的彩虹。桥下溪水清澈,水流极慢,一缕缕碧绿的水草很有韵律地摇曳着。河的两岸树木葱郁吐翠,空气里透着淡淡的花香,那绵延不断的绿直通天际,与蓝天白云相接,我仿佛置身于银河岸边,即将寻访的似乎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
跨过程公桥,徜徉在古街,踏着盈尺的青石板,老的那一种,有岁月的痕。也许是旧居阻挡滾滾红尘的缘故,立刻就感到了宁静与惬意。曲折而静谧的街巷,粉墙黛瓦的古建筑,全是上了“年纪”,逾丈的壁,蹲守在黑漆大门两侧的门当,敲问不出具体的年岁,与寂寞的门当目光交织探寻,顿觉时间的模糊。看到的似乎是一个冥坐的历史老人,沉默的看着老街上走过的游人。
漫步街头,让目光穿透飞檐间砖雕上鸟兽的刻缝,河下这块丰饶秀美的古镇,氤氲着浓郁的文化氛围。在漫长的岁月中,涌现出了众多文化精英,为古镇写下一部熠熠生辉的历史华章。仅在明清两代就出了进士67名,且状元、榜眼、探花齐全,此外还出了举人123名,贡生140余名。翰林11名,素有“中国进士之乡” 美称。在这样一座没有高山峻岭的古镇,世界级文化名人吴承恩成就了河下文化的奇山异峰。如何承继前辈的荣光,这恐怕是今天古镇河下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不惹眼的花巷97号,门口订有“秦举人宅”的匾牌,我轻击几下黑漆大门上的铜环,开门的房主人是位慈善的老太,在她热情地谦让中一座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栏,古色古香的清代庭院式民居展现眼前。推开一扇雕花的木门,屋顶上青砖黛瓦,精致的木质门窗,房屋的基础与多数梁柱墙壁还是老的,破损之处全都替换成新的。天井的铺地石材也都是原物,拴马房里,石灰剥落,门窗歪斜。整个建筑,仍然完好地保持原有的清代民居风格,使我有机会领略这些新生古屋的风貌和情韵。院落的花池里栽着主人喜欢的腊梅和有序摆放的各种盆花,一阵风过,让人感到特有的凉爽和清新。现代人的智慧和灵巧,在这重生的古房里得到了极致的表现。据说,装修这些老房时,都做到了“修旧如旧”,恢复了它们当初的模样。这样的“修旧如旧”,体现在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中,一个门框,一级台阶,一块地砖,一个黄铜的手把……这样的用心,表现了规划者对历史的珍惜,也能窥视建筑设计师的艺术匠心,当然,还有实施这一切的工匠们的心灵手巧。这些看上去衰败的老房子,让人感觉岁月的无情,感觉历史沧桑变迁。故人已去,建筑仍在。曾在这里生活的人已成历史人物,但那些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记录了他们的音容声息的老房子,却依然安静地留在原地,而承载昔日的繁华,包藏先人的故事,却不知会走向何种面目的未来。
夕阳西下,拾级登上古运河堤,在怀古的幽思中登高一望,眼前水杉林木森森,云隙漏下的阳光和滴溜溜的鸟鸣,挤挤搡搡在茂密树叶上滚动着各自的清亮;不远处的御码头康熙号游船乘风破浪驶向远方,后面留下一条长长的闪光的波纹。这样的气氛恍如梦境,让人情不自禁地回溯逝去的岁月,遥想曾经在这里出现商贾云集的种种景象。而住在这里的人们,互相交流的却是当下生活,是正在发生的喜忧哀乐,是现代人对幸福的憧憬和向往。现实和历史,就这样在这里奇妙地交融,曲折、幽邃、和谐、不动声色。
作者简介:张顺志,网名:独钓月色,江苏淮安人,淮安市作协会员。崇尚本真,爱好旅游,更喜欢嗅着泥土气息,伴着虫鸣朝露,用心感悟生活。没读过多少书,却爱用拙笔留下生活印记,让生命在涂鸦的过和往中品味多彩人生。

主播简介:姚春荷,网名:轻风细雨。江苏淮安人,喜欢旅游,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名山大川;热爱生活,以美丽心情欣赏大地上的一花一木;喜欢用声音诠释生活之美,更愿用声音为您传情、温暖您的时光、愉悦您的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