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茂腔
文/管恩相
茂腔,是由肘鼓戏演变而来,起源于苏北的老拐调,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这种肘鼓戏传到即墨、平度一带,形成柳腔。传到淄博、惠民一带,发展为五音戏。传到诸城、胶南、胶州、高密、五莲一带,发展为茂腔。
曾有民谣这样说:“茂腔一唱,饼子帖在了锅台上,锄头锄在了庄稼上,花针扎在了指头上”。可见,早年人们对茂腔就多么喜爱,多么入迷。当年,茂腔《锦香亭》《罗衫记》曾到北京中南海演出,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称赞,《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茂腔为“胶东之花”,2006年,茂腔成功入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得当年,咱贤河茂腔剧团,经常演出的现代剧目是《朝阳沟》,传统剧目是《罗衫记》《东京》《西京》《潼台》《葡萄架》《锦香亭》《三宝山》《火龙记》(张郎休妻、凤凰庄)等。当时,咱贤河的茂腔在本地也名声大振,红极一时。
记得那些年,咱大队喇叭里经常播放孙瑞秀老师演唱的《罗衫记》选段:“郑若素跪察院珠泪滚滚……”。曾金凤艺术家演唱的《宝莲灯》选段:“阳春三月艳阳天,桃李盛开铺花毡,无边春色观不尽,难得游人开心颜”。那些年,多数人也都会唱几句茂腔,不论在庄里,在田野,在放工回家的路上,到处都能听到唱茂腔的声音。
今天,党的文化惠民好政策,让我们的家乡戏~茂腔,迎来了新的春天,正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在政府的指持下,各地纷纷成立了茂腔剧团,下乡惠民演出。在“山东家乡戏之茂腔群”里,我也自豪地说:我是喝着胶河水,听着茂腔成长起来的,对茂腔非常喜爱,感情很深。
但愿,我们的茂腔越来越好!
但愿,“胶东之花”越来越鲜艳!
2021.1.25.于诸城

作者简介:
管恩相,山东诸城人,男,1963年,高中文化,爱好文学和艺术。作品有《我们是公益电影放映员》《文明城市大家创》《贤河~可爱的家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