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根植母土的时代史诗
——评长篇小说《遥远的湄公河》
张永权
最近,我读到女作家晓荔的又一部长篇小说《遥远的湄公河》(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年版)。拿起这部小说一读就放不下了,几天时间便把这部35万字的大著一口气读完了。一名古稀之年的老文学工作者不仅被这部小说精彩的故事吸引着,更是被一个个鲜活的典型人物形象和他们不同的人生命运所感动,不时流下热泪,又在感动中沉思。仅此而言,就证明了晓荔的这部长篇小说的成功。
作品再现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半个世纪来,上海老知青及他们的儿女伴随共和国发展的几个重要历史阶段中,在云南红土地上奉献智慧和力量的感人故事。作品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相交融,处处烙下了历史的沉思和叹息,烙下了知青们奋斗的每一个充满激情的坚实脚印,烙下了祖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每一章恢弘画卷。因而我认为,这不仅是一部单纯励志的知青题材小说,不仅是一部“杜鹃啼血”的爱情安魂曲,更是一部滚烫而气势磅礴的、熔铸多元文化、贴近母土的时代史诗。
我认为用时代史诗来评价《遥远的湄公河》是非常准确的。所谓史诗,在权威的《词海》中是这样解释的:“比较全面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社会面貌和人民群众多方面生活的优秀长篇作品,或反映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结构宏大,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的文艺作品。”晓荔的这部长篇小说,无论从思想内容、艺术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看,无疑具有《词海》所界定的史诗性文艺作品的品格。

我认为所谓史诗,是指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广阔、时代地域的社会生活风貌,诗就是作品的文学性、艺术审美品位。一部称得上史诗性的文艺作品,必定是重大历史事件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与作品较独特的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我们评价一部文艺作品,还必须坚持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文艺批评要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审美的标准。无论是词海的界定,还是总书记关于文艺批评的标准来看,说这部长篇小说是一部时代史诗,都名副其实。
其史诗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遥远的湄公河》和过去的知青文学相比较,反映的社会生活风貌更丰富、更广泛,历史时空更漫长、更宏大,地域跨度更宽广、更奇特,是知青这一重大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一个突破。
过去的知青文学无论是小说、纪实文学,还是影视作品,大多局限于知识青年在农村或农场的生活,反映的生活面较窄。而《遥远的湄公河》则在广阔的时代、地域背景下,把插队西双版纳澜沧江畔的上海青年柏天澄、温卫东、罗坤、廖静霞、廖彩霞、刘锦等人的生命历程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用40多年的历史时空跨度,从大上海黄浦江畔到西双版纳澜沧江畔、境外湄公河流域再到昆明等现代都市的广阔地域,作为柏天澄等人物的人生大舞台,他们从稚嫩的青春岁月到成熟的生命人生再到历经沧桑后的事业辉煌,其生命中的苦难、爱情、悲欢离合以及为社会做出的贡献等,都和我们国家在这40多年的风雨历程紧密相连。当年边疆的落后荒凉,他们在落后环境中受到的磨难和所作的抉择,恢复高考的人生机遇、改革开放中的奋斗拼搏,当今一带一路建设中他们的作为等等,每个人的生命史,合起来便成为一部丰富多彩的家国史。时代的社会风貌,边疆农村和内地城市的巨变,通过他们的人生经历表现得真实而生动。从他们的人生到各自在时代大潮中的作为,以及用编年史般写就的时代发展历程,都彰显出这部长篇作品内容的丰富、史的厚重。

其二,长篇小说《遥远的湄公河》写出了知青人生苦难中的辉煌。作为一部跨越时代的长篇,史的厚重与先进青年的成功塑造,交响成一部催人奋进的时代史诗。
过去反映知青生活的文艺作品,大多侧重于反映知识青年的苦难生活与悲剧人生,成为一个时期伤痕文学的组成部分。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复杂的社会现象,仅局限于苦难和不幸的反映,我认为是不够的。正是在这点上,长篇小说《遥远的湄公河》的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视野上,用上下部的艺术结构,上部重点描写知青的苦难人生和在边疆农村的作为,下部主要反映知青后半人生和他们下一代的宏图大业,上下部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交相辉映,形成史诗性的架构。而来自大上海黄浦江畔的几位知识青年典型形象成为上下部的贯穿人物。作家通过知青们的悲欢离合,以恢宏的气势,纵横捭阖,把整整一代知识青年,甚至下一代人的梦想追求,跃然纸上,成功地塑造了像柏天澄、温卫东这样的商界企业家;还有扎根边疆一辈子,在发展西双版纳边疆教育事业的廖静霞这样平凡中见伟大的知青教师;而她的妹妹廖彩霞,曾给边疆人民带来欢乐的“白天鹅”,却不幸死于恶性虐疾,结束了短暂又苦难的青春;也有辜负了傣族姑娘依萍一片痴心后为重圆爱情梦想重回边疆的工程师罗坤。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人生轨迹,成为时代星空中的一颗颗闪亮的星辰,他们也成为作家热情讴歌的时代典型人物。而知青的下一代,如舒碧云、岩林、柏翎等新时代的年轻人,他们传承着父辈开拓、奋进的价值取向,又更显当代青年大胆创新的时代特点,是我们事业后继有人的象征,也增强了小说青春励志的感人力量。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关爱知青、扎根边疆一生的南下老干部的生产队长;为爱坚守、为爱等待的傣族姑娘依萍;为追求美好梦想,考上大学的傣族金孔雀依兰……他们在作家的塑造中都给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鲜活印象。这些人物在书中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知识青年和傣族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关系。
整部作品的内蕴非常深厚,人物既生活化,又有理想的追求,是真实生活的艺术再现,又是典型中的“这一个”。整部作品充满正能量,给人温暖和力量。

其三,用长篇小说的艺术形式讲故事,史诗中的故事精彩纷呈。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云南故事是《遥远的湄公河》的一大亮点。
讲好故事对于作家来说,是创作的基本功。一部小说有没有一个好看的故事,决定着小说能否被读者接受,是让读者读下去的关键。《遥远的湄公河》之所以吸引我一口气读完,就在于这部长篇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有一个又一个的好故事。作品中廖彩霞之死的故事,把一对恋人的爱情故事写得感天动地、催人泪下。温卫东、柏天澄与依兰的爱情、婚姻故事牵连着三个家庭甚至两代人的人生命运,在同母异父的岩林和柏翎的姐弟恋的悲欢中达到高潮,其故事之神奇,情节之曲折,悬念扣子一个接一个,可谓一波未平,另波又起,引人入胜。加上大故事套小故事,故事随人物命运和时代进程不断发展,层层推进,形成了时代史诗中故事中有史,史中有故事;“诗”中也有故事,故事中有“诗”的艺术特点。这部长篇小说不仅讲的是一代知青人生的故事,也是讲的一个时代的云南故事、中国故事,是一部故事中的时代史诗。

其四,这部长篇小说以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自然汇合,不仅使之成为一部文化小说,也更增添了一部时代史诗的文化品位。
小说这种文体,一旦经作家进行创作成为小说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何谓文化小说?这里既针对某些所谓的小说境界低俗、缺乏文化品位而言,又是指有的小说注重各种文化的融入而更显文化气息而言的。就像散文有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一样。我认为《遥远的湄公河》就属于文化小说,从小说文体的细化来看,把它看成一部文化小说有何不可?
我们只要一打开这部小说,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来自大上海黄浦江畔的一群知青,首先就给缺少文化知识的边疆农村带来了科学文化知识,哪怕是一条眼看被废弃的水渠,知青提出三面光的修复,这里就有文化。他们演出的脚尖跳舞的芭蕾《天鹅湖》,更是第一次把俄国的歌舞文化带到了边疆。而在他们把江浙、中原以及整个汉文化甚至西方文化传到边疆的同时,作品又通过边地不同类型的人物,给知识青年传授着傣族的贝叶文化、婚恋文化、以孔雀舞为代表的歌舞文化及茶文化、地理生态文化等等。而且对这些云南特有边地文化的描写都自然融入在人物的人生经历和故事情节中,与小说的人物和情节相融一体,没有任何添加的痕迹,从而让各种文化变得形象、生动、可感,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文化小说。作者对茶文化中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对贝叶文化中傣族史诗里的经典名句,对茶马古道六大茶山和千年茶王树的描写,都非常生动准确。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知识性中的趣味性,显示了这部长篇小说多方面的文化元素。书中作家还在塑造人物和叙述故事时,常常引用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哲学政经等经典名句,顺手拈来,融化在作品中,也使作品富于文化气息。这部小说丰富多彩和深厚的文化内蕴,大大提升了作为一部时代史诗的文化品位,“文化”成为这部长篇的“史”之灵魂,也构建了“诗”的典雅境界。
阅读中我曾惊㤉这位年轻女作家丰厚广博的学识和高深的文化修养,读了后记才知道她的祖籍是江苏南京,生于大诗人柯仲平的故乡广南县,从小就受到柯仲平的影响,爱好文学又善于学习,读了不少文化经典,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加上写作中不断请教有关专家学者,才写出了这样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内蕴的作品。

其五,浓郁强烈的抒情色彩和优美动人的文学描写,使这部长篇小说充满了浓郁的诗意,从而提升了这部史诗性作品的审美价值。
诗被称为文学中的文学。《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曾在少年时学诗,祖父对他说,不学诗,无以言。《红楼梦》中大量的诗词歌赋和全书诗的境界,是他从小学诗的结果,也是使之成为名扬中外的文学经典的初因。
晓荔深知诗对于的一部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所谓文学中的文学,实际上就指作品有无诗的境界?《遥远的湄公河》在构思和立意上,就颇有诗的意境。澜沧江——湄公河,小说构思的聚焦点,这条一代知识青年的生命之河、青春之河、梦想之河,也是作家挥洒泪笔的情感之河,讴歌一代知识青年寻梦、追梦和实现梦想的象征之河。小说的立意,就有让人品味的诗意。于是作者在创作中饱含激情,为可歌可泣的知青人生激扬文字,写到情不自禁时难免挥洒泪笔。不少地方达到了情与景谐、文因情生的诗情境界。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描写、故事叙述,文字优美,如诗如画,形象生动,常有诗语喷涌而出,而《老歌》《遥远的湄公河》等歌词,就是谱曲能唱、离曲可读、读后可思的好诗。这部长篇有诗的境界,有诗意的描写,也提升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本文作者张永权系当代著名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中国作协会员、省作协原副主席、《边疆文学》原主编。著有各类文学作品和文艺评论专著28部。)

晓荔,原名孙晓荔。云南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云南政协报》文学副刊品牌栏目“文苑热土”创始人、云南省内某高校中文系客座教授。其小说(含中篇小说)、诗歌、散文及采写的报告文学、通讯等数百件作品发表或转载于新华社《新华月报》、新华网、北京《民族文学》等国家级报刊、网站及省级报刊、网站并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若干,有作品被介绍到东南亚及欧洲国家,并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著有长篇小说《这座城市没有冬天》《遥远的湄公河》二部,其中《遥远的湄公河》系2015年中国文联出版社从100多部长篇小说中选拔并推送参加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的3部优秀长篇小说之一,为198号参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