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文的《泰山石敢当》是一部章回体长篇神话小说,凡一百回,近百万字,主要讲述了石敢当勇于担当、历尽艰辛、降妖除魔的故事。其空间架构是天庭、人间、地狱,地狱的入口是蒿里山,古语“魂归蒿里”指的就是这里。天庭、人间、地狱,在泰安又进一步表象化:以蒿里山为中心的奈河以西地带象征地狱;奈河以东至泰山脚下地带象征人间;从山脚下到玉皇顶象征天庭。在这虚实相间、广袤旷远的天地之间,820余位人物,有神仙皇帝,有王公大臣,有官吏乡绅,有贩夫走卒,还有妖魔鬼魂,次弟登场,穿越古今,演绎了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勇杀盗墓贼、智换学银、破金桥银桥神话、巧揭香税案、东岳庙打擂、摆空城计、黑龙潭学艺、诛杀魑魅魍魉、火烧肥遗、大汶口降服九头狐等近百个故事。或惊天地,或泣鬼神,或高尚,或卑鄙,或善良,或恶毒,或狡黠,或古朴,击节称叹之余,引人深思,发人警醒。作为长篇小说,山川树木、江河湖海、城市乡村、市井酒肆、宫廷楼阁、饮食服饰……不可或缺,此书均已涉及,且写得详略得当,颇有特色,不啻一部百科全书。读罢此书,不由得想起陆机那句话——“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泰山石敢当》李焕文 著 山东城市出版传媒集团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书担得起。盖因其有四大特点做支撑:一是厚重的文化意蕴,二是立体的人物形象,三是宏博的谋篇布局,四是简约、传神的笔法。
厚重的文化意蕴。泰山文化博大精深,且具多元性,文学作品如何反映,从来都是一个难题。作者匠心独运,牢牢地抓住了泰山文化的标志性事件——盘古开天、帝王封禅、朝山进香、东岳庙会、打醮送宝、争泰山;泰山文化的主要载体——天庭、地狱、泰山、玉皇庙、碧霞祠、东岳庙、天贶殿、蒿里山神祠、社首山;泰山文化的标志性人物——东岳大帝、碧霞元君、石敢当、挑山工、香客,以石敢当降妖除魔为核心,明写除妖魔,揭示了世事的吊诡奇谲;暗写祛心魔,揭示了人性的幽暗曲折。二者相互交织,贯穿始终。从作品的主题意蕴上看,小说弘扬了博大厚重的泰山历史文化精神。如强邦富民的民本思想、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仁义博爱的人本观念等。不仅赋予了作品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拓展了宇宙时空的波谲云诡,也赋予了作品有关历史、人性以及人类学、社会学等多重主题,包含着作者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与思考。
立体的人物形象。《泰山石敢当》人物众多,立体多元,包括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正面人物石敢当、钟碧霞、碧霞元君、马厚生等,其形象的塑造,力透纸背,光彩照人。反面人物更是不落窠臼,作品赋予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肥遗的凶狠,石世宇的阴险,甄侍祟的狭隘猥琐,九尾狐的狡诈风流,天虎的阴鸷多变,个性鲜明,形象迥异。其他如魑魅魍魉,饕餮、梼杌、穷奇、混沌、伥鬼、五通等,同为狠毒的妖怪,作者也尽量写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即便是几个边角人物,如冯玲、陶春云、许四海、赵宁氏、王小翠、刘群恩、刘群德、慕容光等,着墨寥寥,多者数百字,少者仅有几句话,亦让人眼前一亮,感触颇多。
宏博的谋篇布局。《泰山石敢当》可谓鸿篇巨制,情节复杂、关系错综,作者却能“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经营结构,得心应手;驾驭题材,游刃有余。开篇九回书写了天庭地狱与神魔纠葛,直到第十回石敢当才登场,貌似冗长,实则总揽全局,这恰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作者意在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渲染一个大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为全篇人物的情感定下一个基调,为人物的命运埋下一个伏笔,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又道是“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而且,里面的许多人物如女娲、元君、天虎、肥遗、吕洞宾等,在以后石敢当成长的过程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特别是由第九回的碧霞元君准备领封泰山,寻找奇石有缘人引出后面的碧霞元君助力石敢当,恰与石敢当出世榫接丝连。中间八十回,是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发展,主要写除心魔、降妖魔。因为作者前面巧妙地铺设了悬念,构成了主要情节的内在驱动力,所以故事常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悬念迭起,疑窦丛生,而又转合自然,节奏明快,舒缓有致,吸引读者寻幽探胜、刨根溯源,这正是这部小说的魅力所在。故事与人物在后九回逐渐清晰,所谓“编筐织篓,全在收口”,如果开篇九回是凤头的话,中间八十回是猪肚,后九回则是豹尾,满足了读者对美好结局的期待,契合了“善恶有报”的快意恩仇主题。从结构学的意义说,前九回与后九回遥相呼应,形成一个完整、闭合的故事,就是一个历史王朝的背影。
简约、传神的笔法。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更多地成功借鉴了古典小说的叙事艺术,不仅文从字顺,各司其职,而且文白兼具,简约生动。情节叙述流畅明快,如行云流水,不板不滞,富有节奏感;人物塑造善用白描,尤其注重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在情节的发展中得以凸显;环境描写紧紧围绕故事与人物,烘托情节气氛,映衬人物性格或心境,形成了作者鲜明的叙事风格。最重要的是,作者往往运用春秋笔法,冷静客观叙述中,臧否褒贬自现。作者写景简洁明了,重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往往盘马弯弓,引而不发,善于“蓄势”,曲径通幽,形成了小说的气势和张力。作者刻画人物形象擅用白描的手法,描写紧紧贴着人物走,注重人物年龄、职业、身份的不同,善于抓特征,擅长“画眼睛”,突出个性化,形象传神,令人过目不忘。
总之,李焕文立足泰山历史文化的高度,将传统融入现代,不断拓展艺术审美空间,在主题开掘、形象塑造、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有创新和突破,显示了大气象、大手笔,呈现了博大、雄放的史诗风格。我们期待他能够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作者系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田承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