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了这么多年腊八粥却不知腊八粥的来历,母亲的解释和历史有点远,她说腊指腊月、八是初八、粥是周的谐音,一年一周就要结束了,是对这一年的收成和劳动的总结,看看谁家里还有粮食,有粮食就要祭拜土地爷,要感恩土地爷和上天赐福,那不仅仅是一锅腊八粥,更是一个家庭生活富足、盈实的象征,平时再困难,也必须留下腊八粥的佐料——其实,幸福生活与“土地爷和上天”没有什么关系,都是靠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得来的。
从字典里对“腊八粥”的解释和母亲说的不一样:古代在农历十二月里合祭众神叫作腊,农历十二月叫腊月。在商代人们就开始以狩猎为生,用获取的禽兽祭祀神灵以求保佑,一年有春、夏、秋、冬4次,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并称之为“腊祭”,把十二月称为“腊月”,将举行冬祭的这一天称为“腊日”。到了汉代,定为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并不吃腊八粥,只是祭祀诸神。到南北朝时,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并祈求丰收和吉祥,演变至宋代就成了今天的喝腊八粥习俗,每年腊月初八,举国上下都会做腊八粥来喝。清朝是喝腊八粥最为盛行的时期,宫廷里,王公贵族都会下赐腊八粥给文武大臣和宫女侍从;在各地寺庙,富家子弟会在街上举办“舍粥”活动;在民间,各家各户都会在这天团聚在一起做腊八粥,还会与亲朋好友互相赠送,一直流传至今。
幸福和喜乐就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期盼,布满我们生活的林林总总的节日,构成了我们生命运行、活着的意义,不同的仪式组成了我们一次又一次不同的仪式感和存在感,我们活着,我们在父母的双翼下安逸、幸福地生活。春天花儿开了,我们要踏青、要过清明节、要背着大人们备足的物品去修整祖坟、祭奠先辈;夏天收割了麦子,要用麦子面做成麦穗庆祝丰收、祭拜土地;秋收团圆,中秋节更是打月饼、摘水果、祭祀月亮;冬月的冬至、腊八、小年,我们享受着父母一个接一个输送给我们的好吃头、好礼物、新衣服,又把这样的节日一个一个地传给我们的子女。我们以同样的方法、同样的仪式感受着家和爱的温暖,即使简单的一碗腊八粥,母亲却要熬出来温热,存在炉台上等我们归来,那幸福的盼归和归心似箭构成了生命存在的意义,活着多么美好!有家多么幸运!(王帅)